聖賢書讀到哪裡?弘治朝儒生搶商人墓地,引出兩大系統惡鬥

2024-01-13     丹寶星辰

原標題:聖賢書讀到哪裡?弘治朝儒生搶商人墓地,引出兩大系統惡鬥

1499年11月29日,弘治皇帝被一件案子吸引住了。一起江西發生的盜墓案件,起初並沒有讓弘治皇帝當回事兒。但很快,它就不得不重視了。因為,這個案件涉及到明朝的權力分配問題。

儒學生去搶墓地,文臣系統全面反撲

身為南昌縣學廩膳生員(即每月拿政府津貼的秀才,他們可以參加科舉的同時享受優惠賦稅等政策)的張應奇把自己的某個長輩埋在了王珍家的墓地里。咱們中國人都能理解,肯定是為了風水。

張應奇知道判決後非常生氣,他為了子孫日後的榮耀、自己日後的榮華富貴,決定冒險一搏。過去的當官人都是什麼人?讀書人呀。因此,他就想利用儒生的條件,去找大儒生幫忙打官司!

張應奇得到判決書之後,立刻去找自己的同學劉希孟。

劉希孟雖然不能直接幫上忙,但是他曾經當過江西按察使司副使吳瓊的兒子的私塾先生。這還了得!這是在南昌,不是在京城。吳瓊是副三品官員,縣令是七品,翻案簡直是易如反掌。

別看不起商人!你有官做保護,我有太監做後援!

王珍眼見自己的家的墓地要不保了,連忙走了自己的一條路。他竟然把狀紙遞到了皇帝身邊的人。

原來,明朝天生對官員不太信任,不論文臣還是武將,特別是朱棣。朱棣即位後,就派往各地大量鎮守太監用以監督各地行政官員。南昌的鎮守太監董讓一聽,這件案子兒,非常生氣,怒道:這也太不像話了,我非要好好整治一下吏治!

張應奇看王家的墓地的風水很好,便奪了它。王家見狀打官司得勝,卻不想張應奇利用自己的同學人脈反而把王家的案子翻案了。為此,王家找到了鎮守太監董讓請求幫忙做主。

董讓一聽,這件案子兒,非常生氣,怒道:這也太不像話了,我非要好好整治一下吏治!來人呀,把張應奇和劉希孟給我抓起來、投入監牢。

當我們看歷史、看影視劇時總想情節越曲折越好,狗咬狗越厲害越好。歷史有時候真的會按我們想的方面去演變。

張應奇和劉希孟被抓入監獄後,也許是董讓想收拾吳瓊、蔡葵。也許董讓只是想讓張應奇遷葬而已,但獄卒卻可能是嫌張應奇、劉希孟這兩個人不識好歹,當官兒的你行賄,我們這些做吏的就不行了!

因此,獄卒們稍微使了點力氣,這二位不爭氣的讀書人就全都招了。這一下兒可好,熱鬧了。董讓一看這兩個人竟然招了,還說出這麼多官員為此貪污。董讓一看,那正好兒,我不想折騰也得折騰了。

以前是民事糾紛,現在牽扯到了貪污腐敗。一層層地報吧。董讓通過自己的系統上報皇帝。行政機關呢?由地方官的系統例如布政使系統、按察使系統、學政系統等就得分別上報到吏部、刑部、禮部,之後上交給內閣,再由內閣上報給皇帝。

比如唐伯虎,這位老兄不就是被弘治一菜刀從狀元寶座上砍下來的嘛。因為弊案,他讓唐伯虎永遠不能參加科舉,一輩子只去當個文吏罷了。

因此,弘治立刻命令董讓對此事要嚴查,不管查到誰的頭上!

皇帝出馬,一個頂十個

董讓接到弘治皇帝的命令後,正在懊悔的心更加後悔了。他很煩呀,就這麼點兒事兒,咋就折騰到皇帝那裡去了呀。

原來,董讓其實也不幹凈,而且董讓和提學僉事蘇葵之間也有很多個人恩怨。

某種程度上,董讓的行為是皇帝的行為,他們的腐敗是制度性腐敗。例如,有人稱讚明朝是「小政府」,其實,這要麼是不懂歷史,要麼是別有居心。明清確實是「小政府」但是,小政府下面是一大幫不在編制的「合同工」。

這幫人沒有工資或者工資很少,既然進入公家,有了公家給予的權力,他們當然會為非作歹。因此,「小政府」也好,「大政府」也好,各有各的好處,各有各的問題,關鍵是效率而不是大小。而效率好與壞,主要是吏治問題。

各打五十大板

董讓為了完成皇帝指定的創收任務,更為了自己能夠得到好處,同時,手下的收稅人員因為不是政府編制,當然,行政系統的收稅人員也不是政府編制,收稅人員為了生存、為了更好地生活也當然會巧取豪奪。

這一下,老百姓的生計就成了問題。

因此,文人便開始反抗董讓。蔡葵呢?作為江西文人的主要主管官員當然要衝鋒陷陣,因此與董讓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最終,董讓羅織罪名把蔡葵抓了起來。蔡葵的背後則是讀書人,數百名讀書人沖入監獄,把蔡葵從牢房裡解救了出來。同時,行政系統各級官員也開始為蔡葵說話,最終蔡葵無罪釋放。他和董讓之間的仇可就結上了。

弘治插手這件普通民事糾紛之後,也迅速了解了問題的複雜,經過仔細考慮,這場紛爭有了最終結果:

張應奇、劉希孟被革除了生員資格與廩膳福利,日後永不能有功名,成為永遠的普通老百姓。

朱元璋為給蒙古族縣令道同報仇,鞭殺勛貴永嘉侯朱亮祖

1821到1903年,美國用了82年將巴拿馬從哥倫比亞分裂出去

永樂大帝五征輝煌?25年后土木之變又何以差點亡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22b74b5816e4ab84c99b7cb49cfb8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