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崔若林——漢九江城及柴桑縣有關問題之管見

2023-11-04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 | 崔若林——漢九江城及柴桑縣有關問題之管見

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投稿,相關要求及聯繫方式見自動回復。

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是有關柴桑縣等方面內容,涉及到兩漢。漢朝系代秦而起的以劉邦為開創者的劉漢王朝,即西漢(前漢)和東漢(後漢)總稱。兩漢統治前後持續400餘年。兩漢同秦朝是中國封建帝制時代的第一個時期,因開創統一多民族國家之格局,奠定封建帝制政治體制之根基,而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對於歷史的了解,我的感覺,應當是有文獻記載與考古調查相結合,是個耗時耗力的事。"年代越早,資料越少",有關歷史的資料來自考古發掘的研究的比例越大。兩漢距今2200多年,可謂算是早。

現在一些人對於兩漢歷史的研究,主要依據的文獻資料,是被稱為"前四史"的紀傳體史書:《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及編年體史書《漢記》《資治通鑑》,再輔之以漢晉時代的一些古籍。但對於我們一些民間愛好文史探究者來說,對以上文獻資料接觸得還不全面。因此更感慨於資料的缺乏,使許多問題的確認難以深入下去。

西漢疆域圖元始2年(局部) 圖源:中國文化大學 編者配圖

至於有關漢代柴桑縣等方面的佐證資料,掌握的也是少而又少,存在的空白點太多;加之一些資料不是照抄正史,或者是來源不明,或者有虛飾改竄。另一方面對一些史事鮮有考古調查,故而造成對某些問題的定論、確認,出現取捨不當、甚至互相牴牾,留下諸多疑問或質疑。現根據幾天前得悉的微信,對幾個問題,摘錄部分史籍記載片段,做個發言,不當之處,請各位指正。

一、關於漢時九江築城問題。對於此問題在九江有兩種說法,一是灌嬰所築,其依據是晉張監《潯陽記》中的"湓城,灌嬰所築";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中的"漢高帝六年,灌嬰所築"等;另一種說法是陳嬰所築,其依據是宋《賓退錄》載:"考紀及傳,灌嬰蹤跡未嘗到江南","今江西郡縣城隍多指為灌嬰,其實非也"。兩種說法,孰是孰非,各說各有理,尚無令人信服的定論。但當年開築九江城應當是有這個事實的。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至今又未有故城址新的發掘發現,當時城池的具體確切位置、城池的規模、結構等等,還是個未知數。但從我本人理解來看,還是傾向於灌嬰築城的說法。

二、劉邦滅項羽後,於公元前201年10月定陶即皇帝位,是為漢高祖,國號漢,先定都洛陽,後遷長安。漢代地方行政區劃,一級為郡和王國;二級行政區劃為縣,在少數民族地區設道,此外,在皇太后、皇后、公主的食邑名邑,列侯的食縣名侯國,都是與縣同級的區劃。據《歷代郡國考略》和《漢書·地理志》等書記載:"豫章郡,高帝置"。"縣十八""柴桑,莽日九江亭",這是現今發現最早記載豫章郡名和柴桑縣名的歷史文獻,亦可說明柴桑縣應是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所設。

東漢地圖(局部) 圖源:中國文化大學 編者配圖

三、據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由孟昭華、王涵編著的(《中國歷代國家機構和行政區劃》所載:"劉邦在消滅異姓諸侯王韓信、英布、彭越等六王以後,廢英布的淮南國,改封劉長為淮南王,徒都壽春(安徽壽縣),仍領九江、衡山、廬江、豫章四郡"。又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輪《九江縣誌》主編張人鑫的《九江溯源》中的敘述:"漢高祖六年,分淮南置豫章郡,領縣十八,七日柴桑",轄境相當於今潯陽、濂溪、柴桑區及廬山、瑞昌市地。今九江市轄區域內同屬豫章郡的還有彭澤(今湖口、彭澤及都昌、安徽東流之一部)、歷陵(今德安)、艾(今修水、銅鼓)、海昏(今永修、武寧、靖安、安義、奉新)、陽(今都昌與鄱陽縣各一部)等地。

四、柴桑縣於漢初設置,隋開皇年間(581~600)併入尋陽日縣。唐武德年間(618~626)又在原柴桑縣址置楚城鄉,歷時800餘年。柴桑縣系由柴桑山而得名。《山海經》說道:"柴桑之山,其上多銀,其下多碧,多冷石赭"。《中國地名大辭典》又載:'晉陶淵明家於柴桑,即此。"附近尚有明代修建陶淵明祠和墓。

三國鼎立圖(局部) 圖源:中國文化大學 編者配圖

關於城址所在地,清光緒《江西通志》引《大清一統志》云:"柴桑故城,今治(明、清德化城)所在地西南九十里。楚城驛是其此。"明嘉靖《九江府志》載:"柴桑縣在郡西九十里,漢置柴桑縣,屬豫章郡,隋改日湓城,唐武德五年(626)改楚城,今為楚城鄉"。省、府、縣誌都認為柴桑縣在楚城鄉,今稱荊林街或楚城坂。荊林街的《吳氏宗譜》也有所記載,明萬曆二十四年(1506)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萬衣在《潯陽吳氏宗譜敘》中寫道:"人所稱荊林路西地,即柴桑地"。由此看來,今柴桑區馬回嶺的荊林街,是漢代至隋代的柴桑縣城所在地的可能性較大。

荊林街三面環山,左為康陽坂,右為楚城坂。楚城坂,地勢平坦,河流發源於廬山。這裡東倚廬山,北枕長江,南臨番湖,是南來北往通道。考古工作者在訪問和調查過程中,搜集到一些有關柴桑城址的傳說,如"東門觀""西門鋪""南門沖""北門橋"等。還有一些與周瑜有關的傳說故事,說"周瑜死在蘆花盪,葬在馬頭山"。相傳是周瑜"點將台""跑馬埂""跑馬場""系馬樁"關馬牆"等遺蹟。

為了取得有價值實物佐證資料,考古工作者還進行了全面調查和試掘。在荊林街毗盧寺,開了8條探溝,清理了一座晉代殘墓,採集的標本有繩紋板瓦、簡瓦、瓦當、網錢紋磚以及六系青瓷罐、青瓷碟、青瓷碗等。在距荊林街1公里的富民林場,發現了約數百畝的墓葬區,1980年發掘清理了一批東漢時期的磚室墓葬,磚紋為同心圓和網錢紋,出土的器物有陶罐、壺、缽、環、案等,還有王莽時期的布幣和五銖錢。

東晉統一圖(局部) 圖源:中國文化大學 編者配圖

在荊林街、富林農場和馬頭山採集到西周時期的實物,有印紋陶罐的系、耳和口沿,還有鼎足,陶質為夾砂紅陶、灰陶、硬陶和軟陶,紋飾有繩紋、雲雷紋、回字紋等十餘種。從調查和試掘情況來看,這裡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是人口比較稠密而分布又較廣的居民定居點,在漢代這裡己具備建縣所必要的人力、物力條件。從採集的標本和附近的東漢至晉代墓葬分析,初步可以斷定這裡是古代柴桑城址,它是漢至隋代江西北部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教育中心。

崔若林(作者像)

【讀後記】關於九江早期築城的時代和準確地點,爭議一直很大,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明確的考古證據,史料方面則更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0f14ae57dfc2f864215afe24419a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