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父母,面對家裡這個小傢伙,「吃喝拉撒」四字成了最艱巨的任務。不少新爸爸媽媽對於寶寶的便便問題拿捏不准,在兒科門診常常會有家長問起關於寶寶便便的問題:這樣正常嗎?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便便是腸道的鏡子
我們知道,大便主要是由食物殘渣、腸道分泌物以及細菌等組成。它的形狀、顏色、氣味與人的年齡、食物的種類以及消化吸收功能有密切關係。
新生兒的胎便通常是黏稠的,呈墨綠色,一般沒有臭味,在出生的3天內可能可以見到。所以很多助產士或接生的醫生常常能碰上,大家會會心一笑:「小傢伙拉粑粑啦!」
喝母乳的寶寶,大便的顏色多呈金黃色,質軟均勻細糊狀,可以有少量細顆粒奶塊,發酸臭味,多為鹼性或中性,量多,較臭,每天3~6次,滿月後略減少,可能為每天1~2次。
喝牛奶的嬰兒,大便呈淺黃色、較干、量較多,含皂塊樣顆粒較多、較大,臭味重,量相對母乳喂養的寶寶要少一些,每天1~2次,有時易發生便秘。
混合喂養的寶寶糞便黃軟。
添加輔食後,例如添加了穀物、蛋類、肉類、蔬菜水果類的輔食後,便便就向成人糞便靠攏了,每天1~2次。普通飲食的孩子,其新鮮糞便通常呈棕黃色,每日1次或隔日1次,大便成形。
消化科的醫生通常將便便視為反映腸道功能的鏡子,因為出現狀況,便便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如果孩子進食澱粉類食物過多,可使腸道中食物增加發酵,大便呈棕黃色的水樣便,帶有泡沫。如果進食肉類等含蛋白質的食物過多,大便常常會奇臭無比。進食脂肪類的食物過多時,會在腸道內產生過多的脂肪酸刺激腸黏膜,使腸蠕動增加,產生黃色液體和量較多的大便,俗稱「吃得太油拉肚子」。
看+聞:便便性狀、顏色、氣味
如果大便臭味很重,這是蛋白質消化不好的表現,家長要考慮一下是否給予蛋白類食物過多。
如果大便發散,不成形,就要考慮是否輔食量加多了或輔食不夠軟爛,影響了消化吸收。
人工喂養的嬰兒,如果發現糞便呈深綠色黏液狀,表示供奶不足,嬰兒處於半飢餓狀態,須加喂米湯、牛奶、代乳品。
如果大便很乾,可以適當再加些菜泥,或者多喂一些蔬菜水、水果汁。
寶寶消化功能不良,大便可能呈蛋花樣,並且有酸臭味,有時還含有較多奶瓣(由未消化完全的脂肪與鈣或鎂化合而成的皂塊)。患有病毒性腸炎以及致病性大腸桿菌性腸炎時,大便呈蛋花湯樣。食物中毒或急性腸炎時,大便往往為水樣。如果有暗紅色果醬樣的糞便,要警惕腸套疊等。
總之,記住一條:當大便中出現黏液、膿血,大便的次數增多,大便稀薄如水,說明寶寶腸道出了狀況,需及時看醫生。
正確留取寶寶大便標本
大便常規檢查對腸道疾病的診斷、了解消化系統的消化吸收功能有重要參考價值。家長要學會正確留取寶寶大便標本的方法。
對於成形的大便,可以用棉簽或小木條挑取拇指大小的糞便放入紙盒子中,兩小時內送檢。對於糞便太稀無法挑取的,可以用一次性塑料杯裝取送檢。如果寶寶還在使用尿不濕,家長可帶尿不濕直接送檢。
選取大便時,應該選擇顏色、形狀不正常的部分,例如帶有血絲、黏液、果凍樣的糞便等。
有時候,為了檢查結果全面有效,醫生可能會要求家長多次留取大便樣本送檢。
了解了以上知識,心裡掌握寶寶的便便經。注意多觀察,發現異常及時向醫生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