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9年,隋滅陳並改郡為州,並湘東、衡陽兩郡為衡州,並臨蒸、新城、重安為衡陽縣,州、縣城均設湘江東岸,為歷史上首次出現以衡陽命名的縣,這是一段關於湖南衡陽的歷史描述。
衡陽,位於湖南省中南部,因「北雁南飛,至此歇翅停回」棲息於市區回雁峰,而又稱「雁城」。衡陽山水優美,以石鼓書院為代表的人文景觀與以南嶽衡山為代表的自然景觀遍布,境內的歷史名人眾多,蔡倫、王夫之、劉巴、何克明等。
排樓湯圓
衡陽風味小吃,其湯清白,丸柔軟,味香辣。製法為:大米浸泡淘洗凈,加清水磨漿,入中火鍋中,加精鹽、五香粉適量、煮熟,稍冷卻,用手反覆揉光揉透,姜成竹筷粗的圓條,橫切成約1厘米長的段,即或湯圓。復放入沸水鍋,加人精鹽,銷煮,帶湯舀入碗中,撒上蔥花,白鬍椒粉,即成。
玉麟香腰
又名寶塔香腰、管堆子香腰,是衡陽的地方傳統名菜,還是當地酒席中的定席頭碗菜品。此菜肴是清代衡陽名宦彭玉麟家廚在魚丸、黃雀丸、鍋燒丸等地方風味小吃基礎上創製而成。
由豬腰、芋艿、荸薺、豬瘦肉、豬肥膘肉、凈桂魚肉、水發香菇等十餘種食材共同製成,集眾多小吃品種於一碗,層層堆砌,形似寶塔、味道多樣。
衡陽唆螺
又名「喝螺」,製法為:選大小均勻之田螺或石螺置於清水盆中,滴茶油小許,使之吐出雜質污物。二、三天後,用冷水洗凈,將瘦豬肉泥摻水拌勻,倒入盆中,使螺飽食,再鉗去螺尾,加鹽少許反覆搓洗乾淨,置炒鍋內旺火翻炒,待水分稍干,加茶油再炒,至香味四溢,螺口掩皮脫落,再加鹽和紹酒復炒,起鍋後,與生薑、辣椒、醬油。
蔥蒜、味精等佐料一道入骨清湯鍋中蓋煮。食時舀出,手持將螺口對住嘴,吸氣唆(喝)取,螺肉即人,故名「唆(喝)螺」。
魚粉
每當在外工作的衡陽人回到家鄉時,第一件事肯定就是找一家好吃的魚粉店,來一碗地道的衡陽魚粉。衡陽魚粉是由新鮮的魚肉和米粉為主要原料製成,是衡陽人早餐所常吃的米粉的一種。通常來說,米粉按煮熟後所添加的原料可分為碎肉粉、三鮮粉、酸辣粉、筒子骨粉、牛肉粉、牛腩粉等。
衡陽魚粉做法並不複雜,關鍵是魚要新鮮,湯要濃湯,火候適度。另外,在衡陽吃魚粉頗有講究:首先小心的選出魚刺,細細的品嘗魚肉的鮮嫩,和煎炸過的酥香;吃完魚肉以後就開始吃米粉,這個時候的米粉已經充分的浸入了魚湯的鮮味,口感細滑柔糯;最後就是喝湯,這是魚粉的精髓部分,魚湯色澤白如牛奶,湯汁濃稠,喝上一口更是唇齒留香。
耒陽米豆腐
耒陽米豆腐,溯其歷史悠久。據傳神農氏創耒時,耒河洪水時常泛濫成災,沿河百姓生活農田被淹,生活很艱苦。在糧缺米少的情況下,為了調動百姓築壩抗洪的積極性,他們便把大米磨成漿狀,加水熬煮成糊粥一樣給百姓填充飢餓。
有一天伙房誤把與米漿相似的石灰水倒入其中,為慎重起見決定捨棄。神農看見了連忙勸阻,要知道,洪水過後的耒陽到處都是饑寒交迫的難民啊,眼前的這幾十大鍋糊粥,可以挽救多少人的生命?神農便吩咐大家把這些糊粥用竹篩裝好,不久米漿凝結成凍狀。神農親自把米凍狀劃成方格塊狀煮好且帶頭食之,勞工見狀也紛紛盛入碗中,吃後,個個感覺入口可化,其味甚佳。
後來,人人仿效做之,並取名為米豆腐,也又的鄉鎮叫它「綠豆糕」。耒陽米豆腐的做法頗有講究,用優質大米淘洗浸泡後,加水用石磨碾成米漿,再經過一系列傳統工藝製成。食用時,用竹片刀和竹尺劃成寸寬方塊,待鐵鍋中水燒開後,用撈籬把米豆腐放到鍋中,加上酸辣椒或油辣椒、蔥花、蒜米,榨菜丁,陳醋,醬油。
待再沸騰時,掀開鍋蓋,撒適量蔥花、醋和味精等佐料,頓時香味撲鼻。這時將米豆腐從鍋里盛於碗中,冒著騰騰的熱氣,嫩黃嫩綠的豆腐襯著各色點綴,紅香綠脆,讓人垂涎欲滴,吃到嘴裡,清嫩香甜,口口留香。
張飛酒
張飛酒為湖南耒陽市(湖南省縣級市,衡陽市代管)酒廠生產。相傳三國時龐統任耒陽縣令,蜀五虎大將之一的張飛奉命考察龐統政績。龐統用民間陳釀美酒招待張飛,隨後張飛發現龐統具有雄才大略,於是回成都後舉薦龐統為軍師,後人因張飛在耒陽暢飲此酒稱為張飛酒。
衡陽,在不同人眼中,不盡相同,或優秀,或滯後,甚至在網絡上遭到各種吐槽,但在歷史上的衡陽也算得上是真正見過大世面的城市,另外,衡陽還是中國的風水名城,「三道水口鎖大江」為每一位老衡陽人所熟知。
除此以外,中山路李字號的臭豆腐,刮粉,炸檳榔芋,吉祥街的西安肉夾饃,湘江的河鮮,總能讓人重新認識衡陽。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