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法造像,是佛教信仰建設的重要內容

2019-09-29   明賢法師

此段文字為濟群法師講解道宣律師的《四分律行事鈔·僧像致敬篇》部分內容,今摘錄出供大眾學習。

二、明造佛像、塔寺法

本篇第二部分,是關於如法地營造佛像、佛塔和佛寺,這些都是三寶住世的象徵,也是修習皈依的對象。我們面對佛像、佛塔,能否生起恭敬、皈依之心,固然和自身心行有關,也和塔像本身是否如法有相當關係。有些佛像,即使沒有信仰的人,見到之後都會心生歡喜,心生景仰。對於信眾來說,更有著不可思議的攝受力和加持力。但也有些造像做工粗糙,形象庸俗,很難使人將之和佛菩薩聯繫在一起。

所以說,塔像的營造是否如法,直接影響到對世人的教化作用。現在很多佛像、法器都是商人在製造,他們只是想著以此牟利,甚至牟取暴利。由此所賦予的,也是一種世俗的想法,而不是法的內涵。此外,也有一些藝術家將之作為創作題材。

商人造佛像,是把它當做產品,目的是在於暢銷,在於利潤最大化,往往是走迎合大眾趣味的路線,難免使造像世俗化甚至庸俗化。藝術家造佛像,尤其是沒有信仰的藝術家,只是把它當做藝術品,目的是在於創作,往往走的是標新立異的路線,以與眾不同為能事。所以,不管是商人還是藝術家造的佛像,多半是不如法的。可能有商業價值,可能有藝術價值,但這和如法都不是一個概念。

現代人之所以信仰淡化,三寶對世間之所以缺乏攝受力,和塔像、僧眾這些住持三寶缺乏法的內涵有極大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塔像製作也應屬於信仰建設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塔像、法器應該由佛弟子來造,帶著虔誠心依法而造,才能起到表法的作用。

以下,就怎樣如法營造佛像、佛塔、佛寺作具體介紹。所謂如法,一是要符合尺度,一是要賦予法的內涵。

第一節 造塔像法

初明造經像法義者。如來出世有二益:一、為現在生身說法。二、未來經像流布,令諸眾生於彌勒佛聞法悟解,超升離生。此大意也。

第一節,主要說明營造佛像、佛塔的意義和具體法則。

「如來出世有二益:一、為現在生身說法。二、未來經像流布。」如來出世主要有兩大利益。其一,當他在世時,八相成道,教化世間,演說種種教法,留下經律二藏,化導無量眾生走向解脫。其二,當他入滅之後,以所說正法及造像流傳世間,使眾生依此修學佛法、種植善根。

「令諸眾生於彌勒佛聞法悟解,超升離生。此大意也。」超升,超出三惡道。離生,遠離生死輪迴。佛陀已經入滅,我們無緣生於親聆世尊教化的時代,但因佛像、佛法的傳世,卻能使我們在世尊遺法中種下善根,於彌勒佛出世時,能由聞法而證悟,究竟解脫輪迴。這就是塔像流傳於世的主要意義。

一、造像法

【1.造像緣起】

恐後生造像無所表彰,故目連躬將匠工上天圖取,如是三反,方乃近真。至於下天,此像垂地來迎。世尊命曰:「汝於來世,廣作佛事。」因垂敕云:「我滅度後,造立形像,一一似佛,使見者得法身儀則。乃至幡華供養,皆於來世得念佛三昧,具諸相好。」如是造立是佛像體。(此像中國僧將來漢地,諸國不許,各愛護之,不令出境,王令依本寫留之。今後傳者乃至四寫,彼本今在楊州長樂寺,亦云龍光瑞像云云。)

最初,造像是怎麼來的呢?律祖首先為我們介紹了造像的緣起。(詳見《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1,T16-790上-791中。)

「恐後生造像無所表彰,故目連躬將匠工上天圖取,如是三反,方乃近真。」表彰,依據。佛世時,大德比丘們擔心佛陀入滅之後,世人塑造佛像時沒有章法。為了給後人提供仿效的依據,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親自帶著工匠們上天觀摩,然後再開始造像。如此反覆三次,才接近佛陀的真容。

這一典故來自《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經中記載:佛陀為報母恩,上兜率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三月,人間弟子都很想念。為了慰藉這份思念之情,他們就想到為佛陀造像,以便隨時瞻仰供奉。為使工匠們造出惟妙惟肖的像,目連尊者以神通帶工匠上天瞻仰聖容。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要將這種相好莊嚴表達出來很不容易。更何況,除了外在的形似,更要表現出內在的氣質,才能形神兼備,具有攝受力。

「至於下天,此像垂地來迎。」當佛陀從天上來到人間時,這尊像也前去迎接。《資持記》記載,優填王聽聞佛陀即將從天上返回人間,就將這尊像安放在迎接佛陀歸來的寶階上,此像就向佛行走了七步。佛為之摩頂授記,說了以下這番話。

「世尊命曰:汝於來世,廣作佛事。」命,指派。佛陀說:「你將在我入滅後,作為眾生皈依的依託,作為三寶住世的象徵,給眾生廣種福田。」

「因垂敕云:我滅度後,造立形像,一一似佛,使見者得法身儀則。」垂敕,告誡。儀則,法則。佛陀囑咐弟子們說:「在我滅度之後,應按佛的形象如法造像,就如佛陀本人一樣,使見到佛像的人能了解佛陀的身相莊嚴。」這裡所說的法身,不是指空性的法身,是指佛陀具有法的內涵,由此表現出來的相好莊嚴。

「乃至幡華供養,皆於來世得念佛三昧,具諸相好。」念佛三昧,由觀佛相好、觀法身實相或稱念佛號而入於禪定。如法造像,或用幡、花作為供養,都能在未來世證得念佛三昧,成就像佛陀那樣的相好莊嚴。

「如是造立是佛像體。」如是,指佛陀為之授記的這尊像。以後就按此像塑造佛陀形象,「令十方瞻仰慈容者,皆大歡喜,信受皈依,廣種善根,潛消惡念」。

這就是佛教造像的緣起。

【2.中土造像演變】

·前代近真

今人隨情而造,各生奇薄,不追本實,競封世染。所以中國傳像在嶺東者,並皆風骨勁壯,儀肅隆重。每發神瑞,光世生善。逮於漢世,仿佛入真。流之晉宋,頗皆近實。並由敬心殷重,意存景仰,准聖模樣,故所造靈異。

以下介紹佛像在中土的演變情況。

「今人隨情而造,各生奇薄,不追本實,競封世染。」奇,與眾不同。薄,輕浮之美。現在的人都是隨著自己的感覺、喜好來造像,個個都想造得與眾不同,但他們追求的只是世俗的輕浮之美,並非佛像應該具備的莊嚴之美。他們從來不考慮佛像應該怎麼做才如法,只是根據世俗需要在做。

「所以中國傳像在嶺東者,並皆風骨勁壯,儀肅隆重。」中國,指印度,佛教發源地。嶺東,蔥嶺之東,即現在的中國。風骨勁壯,形容造像的體貌特徵。儀肅隆重,形容造像風格所體現的威勢。最初從西域傳來佛像,造型有力,儀態端莊,令人肅然起敬。這應該是指公元一至五世紀所盛行的犍陀羅藝術,兼具印度和希臘風格,有莊嚴渾厚之美。

「每發神瑞,光世生善。」神瑞,神異的吉兆。這些佛像都是如法所造,因而對世人有不可思議的攝受力和加持力。每每出現感應的神跡,使人們因此受到感化,使佛法在世間得以光大。

「逮於漢世,仿佛入真。流之晉宋,頗皆近實。」逮,到。漢世,漢代。晉,東西兩晉。宋,指南北朝。漢朝的佛像,基本保留了佛像傳入中國時的原貌。到兩晉、南北朝時期,這些像還能接近於真實。所謂近實,就是符合佛教法度,既有外在的莊嚴,又具備佛菩薩應有的內涵。如法是如什麼法?就是如這個菩薩所應具備的內涵。比如觀音菩薩的大慈悲,文殊菩薩的大智慧。對於佛教造像,佛教界和藝術界的標準是不同的。比如羅漢堂,教界認可的四大羅漢堂,是北京碧雲寺、新都寶光寺、武漢歸元寺和蘇州西園寺。但藝術界推崇的卻是兩堂半,即雲南筇竹寺、蘇州紫金庵和蘇州保聖寺的半堂羅漢。定位不同,所以選擇標準也不同。當然,現在教界的標準也不一定如法,因為很多人並不懂得法。

「並由敬心殷重,意存景仰,准聖模樣,故所造靈異。」如果造像時是以極其恭敬、殷重的心來塑造,內心充滿對佛菩薩的景仰,所造形象、比例嚴格按照《造像量度經》,這樣的造像對世人才會具有加持力和攝受力。

這段文字中,道宣律師由初期造像的靈異,對比出當時「隨情而造」的流弊。不過就目前存世的唐朝佛像來看,在道宣律祖的時代,佛教造像的整體水準還是很高的。當然,這可能因為傳世之作本是萬里挑一的精品,而那些為律祖慨嘆者,早已淹沒於歷史長河,不為今人所知。不過,律祖這段「各生奇薄,不追本實,競封世染」的批評,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依然切中時弊,發人深省。

·後世失法

今隨世末,人務情巧。得在福敬,失在法式。但問尺寸短長,不論耳目全具。或爭價利鈍,計供厚薄。酒肉餉遺,貪淫俗務。身無潔凈,心唯涉利。致使尊像雖樹,無復威靈。菩薩立形,譬類淫女之像。金剛顯貌,等逾妒婦之儀。

乃至抄寫經卷,唯務賤得。弱筆粗紙,惡匠鄙養。致使前工無敬,自心有慢,彼此通賤,法儀滅矣。

致令經像訓世,為諸信首,反自輕侮,威靈焉在。故致偷盜毀壞,私竊治鑄,焚經受用,多陷罪咎。並由違背世出世法,現在未來受無量苦,皆由失法之所致也。

這一段中,律祖感慨造像中法的成分越來越少,世俗成分越來越多。事實上,不僅造像如此,僧人也是如此。佛世時,僧人都是為法、為解脫而修行,後來卻求道之心日減,世俗之心日盛。體現於法物製作中,自然也是每況愈下。從有法、表法,到法的逐漸衰落,最後徒具形式,毫無內容。現在的一些寺院中,表面還在上殿誦經、過堂吃飯,甚至也做很多法事,但就是不如法,就是沒有法。因為人們是以名利心在做,也不依任何準則在做,多半是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我們說現在是不是末法,只要看看,每個佛弟子的舉止中有多少法的成分,行為中有多少法的內涵。

「今隨世末,人務情巧。得在福敬,失在法式。」情巧,情況與機變。法式,標準的格式。律祖感嘆說,現在這個末法時代,人們都喜歡隨個人感覺玩弄小聰明。雖然有些是為了追求福報而造佛形象,多少會有些恭敬心,卻完全不懂得應該怎麼做,不懂得如何依法塑造。

「但問尺寸短長,不論耳目全具。」造像時,只關心尺寸長短,究竟是一尺高的像,還是三尺高的像,卻不管這尊像是否完整。現在還有很多像只造半身,甚至只造頭部,從修皈依的意義上說,這類像是不如法的。

「或爭價利鈍,計供厚薄。」爭價利鈍,討價還價。供,對造像者的飲食供應。在造的過程中,雙方往往討價還價,為了造像期間的工錢結算、伙食供應等問題發生爭執。因為造像者沒有信仰,自然講究利潤,所以就漫天要價。而請像者往往也是將之視為商品,不懂得如何恭請聖像,結果就會在價格等問題上發生爭執。

「酒肉餉遺,貪淫俗務。身無潔凈,心唯涉利。」餉遺,饋贈。造像期間,那些匠人們毫無恭敬心,甚至飲酒吃肉,依然沉溺在聲色享樂及各種世俗事務中。既沒有乾淨的身體,也沒有純潔的心靈,一心只是想著利益,想著這尊像造出來能賺多少錢。

「致使尊像雖樹,無復威靈。」以這樣的心態塑造佛菩薩像,雖然像是造出來了,卻不具有攝受力。如果造像者賦予其中的都是貪嗔痴,都是世俗心,怎麼能傳遞法的內涵?現在有不少像,給人感覺做得很俗。其實這也不奇怪,如果製作者的心就很俗,又怎麼可能造出脫俗的像來?

「菩薩立形,譬類淫女之像。金剛顯貌,等逾妒婦之儀。」以世俗心造像,往往把慈眉善目的菩薩造得袒胸露臂,扭腰擺胯,仿佛庸俗不堪的淫蕩女子。而把威武勇猛的金剛造得滿臉橫肉,氣勢洶洶,仿佛毫無教養的潑辣妒婦。這樣的像,怎麼會產生加持力?怎麼能使人們生起恭敬心?

「乃至抄寫經卷,唯務賤得。弱筆粗紙,惡匠鄙養。」鄙養,吝嗇,薄於供給。除了造像缺乏恭敬心外,抄寫經書也是同樣。所用的紙筆,只想著價格越便宜越好,這樣的用具當然都是粗陋不堪的。所請的工匠,也因為吝嗇不想花錢,只能請到水平很差的人。

「致使前工無敬,自心有慢,彼此通賤,法儀滅矣。」整個過程中,從供養者到製作者都缺乏真正的恭敬心,未將佛像當做神聖的法物來塑造,而是當做商品來交易。因為這種輕慢心,使法物失去應有的神聖和威儀。就像我們出家人,如果對這一身份缺乏認同,對佛法缺乏恭敬,也不可能令世人心生恭敬。我們首先要自重,才能得到他人恭敬。

「致令經像訓世,為諸信首,反自輕侮,威靈焉在。」訓世,教誨世人。輕侮,輕蔑侮辱。威靈,威勢。經像本來是住持三寶,對世間具有教化職責,也是信仰建立的前提。如果我們在製作、供養過程中缺乏恭敬心,任意為之,甚至以此牟利,本身就是對經像的玷污,怎麼還能使之具有威靈呢?

「故致偷盜毀壞,私竊冶鑄,焚經受用,多陷罪咎。」冶鑄,冶煉鑄造。罪咎,罪過。這就使得佛像經常被人偷盜,或被風火所損,甚至偷去之後熔鑄為其它物品。另外,古人有以金銀寫經以示敬意,為金書、銀書或金銀書,故不法之徒燒經以取金銀。以上種種行為,都會招致深重的惡業。

「並由違背世出世法,現在未來受無量苦,皆由失法之所致也。」佛像經書為住持三寶,如果對之缺乏恭敬,就會影響世、出世間法善法的成就,使現在、未來遭受無量苦果。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不知依法行事造成的。這些經像法寶之所以經常遭到破壞,根源就在於我們製造時缺乏恭敬心,所以他們破壞時也毫無畏懼。

【3.結 勸】

若使道俗存法,造得真儀,鳥獸不敢污踐,何況人乎 (近見有賊劫盜瑞像,才入佛殿,便忽迷悶,莫知所趣。至曉,寺僧怪問,久而方醒,云云)。但能奉聖像儀,佛亦垂形示跡。

《善見》云:「佛右牙,帝釋處。右缺盆骨,師子國中

《增一》:「優填王造栴檀,波斯匿王造紫金,二像各長五尺

《善見律毗婆沙》卷3

師子國王天愛帝須已信心佛法,今欲起塔,大王有舍利,願時賜與。得大王舍利已,汝可更往忉利天宮向帝釋言……帝釋有二舍利,一者右牙留此,二者右缺盆骨,與我供養。帝釋答言:「善哉!善哉!」(T24-690上)

《增一阿含經》卷28

優填王即以牛頭栴檀作如來形像,高五尺。波斯匿王純以紫磨金作如來像,高五尺。(T02-706上)

在佛像流傳演變過程中,造像的不如法,使佛像的加持力不斷缺失,這也是當今信仰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樣的道理,如果出家人不持戒、不修行,對信眾的攝受力和教化功能也將大大降低。律祖指出這些不如法現象後,接著就有一段結勸,勉勵我們重視如法造像的意義。

「若使道俗存法,造得真儀,鳥獸不敢污踐,何況人乎。」道俗,出家、在家二眾。真儀,真容。如果僧俗二眾能心存佛法,嚴格按相關法則塑佛形像,以此作為佛陀在世間的象徵,這樣的像才會具有威懾力,連鳥獸都不敢在上面任意踐踏,更何況人呢?

「但能奉聖像儀,佛亦垂形示跡。」若能恭敬如法地造像並供奉,自然會感得佛菩薩顯現。這裡還舉了一個現實中的事例,有賊到興善寺盜竊佛像,才入佛殿就迷糊了,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直到天亮被寺中僧人發現,才清醒過來。

接著,律祖又引一經一律,介紹佛陀給我們留下的聖物及最初的造像。

「《善見》云:佛右牙,帝釋處。右缺盆骨,師子國中。」師子國,斯里蘭卡。《善見論》記載,佛的右牙被帝釋天收藏供養,佛的右盆骨在斯里蘭卡。這都是極其珍貴的聖物。

「《增一》:優填王造栴檀,波斯匿王造紫金,二像各長五尺。」《增一阿含經》記載,優填王以栴檀木造了一尊佛像,波斯匿王則以紫金造了一尊佛像。兩尊像都是五尺高。

以上介紹了如法造像對修行的意義,及不如法造像帶來的種種弊端。關於如法造像,我覺得主要應該具備這樣幾點。

首先,發心純正,不是為利益所造,而是為了供養聖像,為了讓世人一睹聖顏。

其次,製造過程中具足清凈心、虔誠心,倘能如此,造像過程就是修習皈依、修習供養的過程。

第三,符合尺度,依法而造,佛像的造型、比例、神態都要依據經典來理解,不可妄自揣度,胡亂髮揮。

第四,賦予相應內涵。塑造眼睛時,觀想佛陀法眼成就的功德。塑造嘴巴時,觀想佛陀音聲成就的功德。我們塑造哪一尊聖像,就可將這位佛菩薩作為本尊來修習,憶念並觀修他的無量功德,並在塑造過程中時時保持這種憶念和觀修。

第五,具備相應神韻。神韻是由內而外散發的一種精神力量。佛菩薩的內心是無限的寂靜,無限的開闊,形之於外,應為無所住的神態。而不是想著做什麼,也不是專注地看著什麼。我們凡夫才會想著做些什麼,想著看些什麼,這是有所住的表現。而佛菩薩的神情是由無所住的心所表現出的,是一種開闊,一種空曠,一種無限,一種寂靜。這是佛菩薩具備的基本神韻,或者說,是佛菩薩的共性。除此而外,每個菩薩又有某些品行特徵,如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地藏菩薩的勇猛擔當,等等。

第六,如法地裝藏。每尊像除了在塑造過程中要賦予相應內涵外,最後還要如法裝藏。比如觀音菩薩,可裝上與之相關的經典、咒語。觀音菩薩是由因地的願力不斷修行而成就,包括他為眾生開示的種種法門,組成了觀音菩薩事相的內涵。在他的造像中,也應包含這些內容。

第七,如法地開光。

若能符合以上七個條件,這一造像才是如法的。惟其如此,才能具備佛像應有的教化力量。我曾看到一尊麥積山石窟的釋迦佛坐像,立刻就被攝受了。這尊聖像所呈現的安詳和喜悅,正是佛經中經常描寫的「舉身微笑」,仿佛每個細胞都在微笑,都在無限的安祥、無限的放鬆中。如果作者沒有相應的禪修經驗,對佛菩薩的功德沒有相應的體認,是很難表現出這種感覺的。後來才知道這尊像很著名,被西方學者稱為「東方的微笑」。雖然他們對佛法未必了解,對佛陀的功德未必了解,但因為造像本身傳達的神韻,同樣能感受到這種精神力量。

我們還要注意的是,佛像如法與否,和是否具有藝術價值不同。因為我們造像是為修行服務的,不是當做藝術品欣賞的。所以,在請到佛像後還應恭敬供養。現在有種很不好的風氣,流行把佛像當做裝飾品,甚至有些佛教徒也是同樣。我曾到過一個信徒開的茶館,每間屋子都有佛像作為裝飾,這裡擺一個,那裡擺一個,搞得不倫不類。把神聖的佛像裝飾化,是對信仰的一種玷污,尤其對信徒來說,是要特別慎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