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有技術,家用車能否做到時速100的情況下30米內剎停?

2023-11-29   愛車大家說

我們經常用百公里制動距離來判斷一輛車的剎車性能好壞。將車輛加速至100公里/小時,然後全力剎車,制動距離越近代表剎車性能越好。

十年前家用車裡制動距離小於40米已經算是不錯的成績了,而如今這個門檻又被提高了,一大批車百公里制動距離可以做到35米左右。但無論如何還沒有能突破30米大關的。

從原理上來說想縮短制動距離並不難,增大輪胎尺寸,增加制動力就可以讓制動性能有顯著提升。但實際上要考慮的因素卻很多。

首先就是成本了,剎車距離越短需要的輪胎尺寸越大,而且剎車系統要升級,懸掛系統和底盤的一些零件也要升級,畢竟剎車時它們會受到很大的反向扭矩。

其次是輪胎尺寸增加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比如滾動阻力增加會導致油耗升高,不僅消費者不買帳,甚至還會影響廠家的油耗積分。而且輪胎增大以後抓地力會大幅度提升,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有益的,但極端情況下或許會起反作用。比如正常情況下車輛出現轉向過度時會發生甩尾,而抓地力大幅增加後車輪滑不起來,可能直接就翻車了。

最後就是車身前後重量分配帶來的剎車穩定性了。因為家用車大都是前置前驅,車頭重量更大。就算是後驅車頂多也就能實現前後50:50的重量分配。剎車時由於重心前移,前輪承擔的制動力會特別大,如果輪胎摩擦力足夠強大,那麼剎車時很可能出現後輪抬離地面的情況,這後果是非常嚴重的。而那些制動距離接近30米的車幾乎都是後置後驅,後輪分配的重量更多,不僅可以避免急剎車時後輪抬起,而且後輪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制動力。

其實汽車上很多系統或者功能都是相互牽制的,一個性能單方面提升很難不影響到其他系統。而對於大部分消費者來說他們需要的是一個綜合素質合格的車輛,包括動力、油耗、使用成本和價格,所以廠家只能以適合更廣大消費者的設定去生產。

有人買車非常看重製動距離,因為他們認為極端情況下制動距離哪怕短半米可能就是生與死的距離。但也有人認為沒必要過分追求制動距離,因為安全駕駛才是一切的基礎,經常踩出極限剎車說明駕駛行為本身已經有很大的危險性了。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