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用一記陽謀改變美國政局,總統福特感慨:技不如人

2024-01-15     文史風雲

原標題:1976年,毛主席用一記陽謀改變美國政局,總統福特感慨:技不如人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76年2月,美國各大新聞都報道了一則重磅消息——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再次訪問中國,並受到了高規格的接待。

而且,所有新聞還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這一點:「尼克森同毛主席進行了1小時40分鐘會談,只比福特總統去年12月同毛的會談少10分鐘。」

身為前總統,能感受到中國如此的熱情,尼克森自然非常激動。

不過,另外一個反覆在新聞里被提及的總統福特,心情就相當糟糕了。

因為,當時正是美國大選的關鍵時期,福特正在積極的拉選票,爭取連任。

而中國邀請尼克森訪華,這給福特的連任計劃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果不其然,在新一輪的選舉之中,福特落敗,卡特成為了新一任的美國總統,繼續推動中美關係的發展。

不過,話說回來,中國的一個舉動,為何會影響到福特的總統之路呢?

福特

醜聞之下

這就要從頭說起了。

眾所周知,尼克森第一次訪華是在1972年,這次出訪直接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

尼克森當時對毛主席和周總理做出了承諾,會在自己任期內,推動中美關係的正常化。

尼克森當時已經快要卸任,不過尼克森認為,憑著自己過去的政績,贏得連任並不難,再給尼克森四年的時間,中美關係必然能夠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可萬萬沒想到,也就是在1972年,一個美國總統選舉歷史上最大的醜聞爆發了,那就是人們熟知的水門事件。

1972年6月17日晚上,一位在水門大廈工作的民主黨成員,離開辦公室之後,忽然敏銳的發現,大廈之中明明已經熄燈的辦公室,還有幾道光柱在晃動著。

他意識到,可能有人潛入辦公室,於是立刻通知了保安。

隨後,五名男子在水門大廈之內被逮捕。

經查證,這五名男子是潛入大廈安裝竊聽器的。

而且,其中一個被捕的,正是當時尼克森競選團隊的成員。

也就是說,共和黨出身的尼克森為了能夠戰勝對手,竟然計劃在民主黨成員的辦公室里安裝竊聽器。

這樣的手段顯然觸及了底線,也幾乎毀滅了尼克森的政治生涯。

尼克森自然否認自己和水門事件之間的關係,但他拿不出充分的證據,洗脫自己的嫌疑。

當時選舉結果已經基本明朗,尼克森有壓倒性的優勢,所以,他還是成功連任了總統。

然而,水門事件的討論卻一直不絕於耳,民眾紛紛要求這位有著竊聽嫌疑的總統儘快下台,國會更是計劃直接對總統提起彈劾。

在百般壓力之下,1974年,尼克森選擇辭職。

停滯不前

尼克森卸任之後,身為副總統的福特成為了美國新一任的總統。

而福特的政治思路和尼克森有著很大的區別,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對中國的態度。

尼克森對於中美邦交恢復正常化這件事情,是非常積極的,福特卻顯得猶豫不決。

雖然他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反華傾向,可是,這位總統的存在,也導致了中美關係停滯不前。

本來,在尼克森的推進之下,雙方的關係已經顯現出曙光。

然而,1975年2月,福特訪華之後,毛主席和周總理都意識到,這位新總統對中國並不算友善。

那時,由於國際關係的變化,中國必須儘快爭取和美國建交。

在尼克森卸任之後,中美關係大受打擊,為了促使福特這位新總統下定決心,已經病重的毛主席,還是堅持和福特進行了談話。

但談話的結果讓毛主席很失望,福特簡直油鹽不進,不願意給出任何明確的答覆。

更致命的是,福特不想正面討論台灣問題。

要知道,之前與尼克森談話時,尼克森曾經承諾過,願意明確的承認中國對於台灣的主權。

然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政策,福特這次出訪中國可以說是完全的失敗。

等回到美國之後,福特也沒有進一步的動作,似乎打算在任期之內,把中美建交這件事情拖去。

可是,時間不等人,中國內政外交壓力都很大。

所以,中國只能寄希望於美國的下一任總統,能夠重拾中美之間的友誼。

然而,要等下一代,某種程度上也是個難事。

因為,美國總統連任很常見,福特不過當了一屆,若他再連任四年的話,大好時機就真的要被徹底消磨了。

時間進入1975年,福特團隊果然開始為下一屆連任做準備,已經當過一屆總統的人,通常在大選中會占有先決優勢。

而對於美國的總統選舉,中國似乎是無法左右什麼的。

不過,毛主席卻認為,還有一個辦法,可以重新推動中美關係。

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身上。

作為一個因醜聞被趕下台的總統,尼克森徹底失去了自己的政治資本,只能黯然的回到加利福尼亞。

人走茶涼這四個字,在尼克森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卸任兩個月之後,尼克森因靜脈炎發作住院,當時願意問候他的人寥寥無幾。

但令尼克森驚訝的是,毛主席竟然親自打來電話詢問他的病情,並對尼克森表示,他是中國人民的朋友,中國今後依然歡迎他來。

這份雪中送炭的情誼,讓尼克森一生銘記。

1975年,毛主席認為,是時候正式邀請尼克森再次訪華了。

其實,早在八月份,中國就曾經聯繫到尼克森,表示希望他能夠儘快安排訪華。

尼克森當時為這件事專門聯繫了基辛格,表示,若是新總統福特允許,自己願意立刻出訪中國。

不過,當時基辛格勸阻尼克森。他認為福特上任總統之後還未訪華,如果尼克森先行一步的話,會讓新政府感到難堪,因此,應該等待一個恰當的時機。

尼克森接受了這個建議,而隨後的事件,便是福特那次令人異常尷尬的訪華之行。

故地重遊

在福特之後,尼克森訪華必須被提上日程了。

不過,中國也考慮到,如果貿然邀請尼克森前來中國,美國政府未必同意。

所以,中國採用了一種較為迂迴的辦法,先邀請了尼克森的女兒和女婿前來中國。

面對尼克森的女兒朱莉,毛主席很誠懇地說:「馬上寫封信給你爸爸,說我想念他,我這句話,可以登報。」

而且,在朱莉與丈夫即將離開的時候,毛主席還做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舉動,那就是親自把兩位客人送到門外。

要知道,那個時候,毛主席的身體已經非常不好,行動坐臥都受限制,所以,那些年接待外賓的時候,毛主席很少親自將人送出去。

這份禮遇讓朱莉夫妻深為感動,回去之後,他們把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如實告知了尼克森。

所幸,美國方面對尼克森要訪華的意願,並沒有強烈的反對。

於是,1976年2月,中國公開發布新聞,宣布尼克森將要再度訪華的消息。

這個消息,頓時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畢竟,如今福特的聲威如日中天,中國卻偏偏要邀請尼克森這個前總統,人們參不透這背後的深意。

再說,尼克森在當時可不算什麼香餑餑,他的醜聞還沒有澄清,在任何人眼中都是燙手山芋。

各國政要對他避之不及,而中國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於是,全世界都猜測紛紛,中國到底想要做什麼呢?

很多報紙還做出了如此評價,他們說,這一看就是只有毛主席才能做出的決定,只有毛主席,才會這樣的出人意料。

總之,在舉世矚目之中,尼克森終於乘坐飛機來到了中國。

而另一邊,正在準備總統大選的福特焦慮不安。

他很清楚,中國的這一舉動,很可能會給接下來的總統大選帶來極大的變數。

何況,中美關係本就是美國政府之內,一個頻繁被提起的話題。

過去,福特一直在糊弄,但尼克森訪問中國之後,這個問題還能夠繼續被掩蓋嗎?

福特很惶恐,但他完全不能採取行動。

最初,他想要限制尼克森出國,但是很快被勸阻。

因為,尼克森早就已經是一介平民,如果福特大張旗鼓的限制他出行,反而會為人詬病。

當然,這也在毛主席的預料之中。

他知道,在總統大選這個關鍵的時刻,福特所有的行動都會相當謹慎。

因此,尼克森訪華之行必然能夠實現。

中國對尼克森的接待分外用心,尼克森到來當天,便安排了幾十位高級官員共同迎接。

更讓尼克森感慨的是,中國給他的待遇,與他當年以總統身份訪華的待遇是一模一樣的。

依舊是下榻在釣魚台國賓館,依舊為他隆重的舉辦國宴,也依舊安排他去拜訪毛主席。

深謀遠慮

當尼克森見到毛主席的時候,他先是驚訝,隨後不免難過起來。

因為,他注意到,毛主席的健康狀況已經惡化了,甚至連說話都很困難。

有時,他不能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只好抓起一旁的筆記本,用書寫的方式和尼克森交流。

尼克森不禁想到,四年前見到毛主席,他還是如此的健談,而現在,病魔折磨著這位老人。

但尼克森更多的是敬佩,他知道自己這次訪問背後有著很深刻的政治意義。

而這樣一個足以影響世界的決定,是毛主席在病床上所做出的。

即便他的生命在一點點地流逝,可是,他的思維依舊敏銳,他在用最後的精力,保衛著這個由人民創立的國家。

這場會面持續了一小時40分鐘,在談話結束時,毛主席堅持要把尼克森送到門口。

於是,助手攙扶著毛主席慢慢起身,在即將出門的那一刻,毛主席還是堅持推開了助手,一個人站在那裡,目送尼克森走遠。

回去之後,尼克森不禁感慨:「使我驚訝的是,毛主席如此高齡,思想仍如此明晰敏銳,對當前國際重大問題仍如此關切注意。歷史上何去何從的偉大之處就在於精神和思想的活力。毛主席就是充滿思想活力的偉人。」

大洋彼岸,美國所有的報紙,都在連篇累牘的報道尼克森會見毛主席的消息。

很多人也立刻意識到,這是擊敗福特的優勢,他們選擇直接將中美關係放在明面上,對福特發出質疑,美國社會也出現了很多反對福特的聲音。

因為,中美關係的良性發展,對於當時的美國來說是極有必要的,而福特在擔任總統期間,顯然沒有針對中美關係做出有益的舉動,而這很可能影響美國的未來。

對於爭取連任的福特,這樣的打擊不可謂不大。無論如何,他都沒有辦法解釋自己在中美關係之中的消極作為,所以,大量的選票開始倒向另一派。

不久之後,福特輸掉了他的總統大選,而他的失敗,和尼克森訪華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

若不是這次大張旗鼓的訪華,福特完全可以對自己在中美關係上的不作為輕描淡寫,而不是像後來那樣鬧得沸沸揚揚,舉世皆知。

這是一次典型的陽謀。

中國沒有採取任何齷齪手段,真正擊潰了福特的,恰恰是他過去在政治上的傲慢。

福特後來也只能承認,在這場鬥爭之中,自己技不如人,成為輸家是可以預料的。

總之,福特為自己過去錯誤的政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而新上任的總統卡特顯然吸取了教訓,在無數人的努力之下,中美關係的新篇章開啟了。

總統卡特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聯合公報》發表,這終於正式結束了中美雙方多年來的敵對狀態。

很多人評價,這為中美關係40年的穩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

在悼念毛主席時,尼克森這樣說:「毛主席逝世了,終年82歲,結束了他畢生的長征。他是一位具有非凡勇氣和思想堅定的人。」

參考資料:

陳立旭《毛澤東與尼克森,在原則問題上絕不讓步》

環球人物《毛澤東,踏遍青山人未老》

郭松民《那些年,我們遇到的美國總統們》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ef4416beb9aabbb5d23b4dbdf1707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