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我的槍械發展史填坑之旅,要談的是擊發模式的進化。之前有一篇寫到了早期槍械從火門到火繩到燧發,其中不少朋友給我提示中間漏了簧輪。恩,確實在16世紀初的時候就有了用簧輪擦燧石點火的機構。不過這玩意...一個是因為用的是還是燧石,另一個則是它非常複雜,設計師甚至是個鐘錶匠出生,簧輪擦火式在當時是貴族專享,所以手動忽略了這玩意。
好了,咱們視線轉到19世紀。用了三百年的燧發槍,歐洲一桿人早就對這種擊發模式不能忍。首先是擊發失敗率高,並不是每次燧石打火都能產生足夠的火星點燃藥引。潮濕的氣候環境下更糟糕,且燧石打個十幾二十次就得換。
而恰好在1800年,英國人霍華德發明了雷酸汞,這種活潑的小東西對震動非常敏感,一受到衝擊就炸(沒錯,小時候丟的砸炮裡邊就有雷酸汞)。而這種物理特性就非常適合作為子彈的擊發藥。
1807年,一種叫做「香水瓶」的擊發方式問世
這種形似香水瓶的東西將雷酸汞藥粉放在藥管中,使用的時候將瓶子朝下旋轉。倒入一些藥粉在中間的砧台上,然後180度轉回。擊錘擊打錘杆,錘杆擊打砧台上的雷酸汞。引爆後通過砧台邊上的傳火孔傳入彈膛,引燃發射藥。
但這種香水瓶的構造還是很複雜,只能是貴族大爺玩得起,所以只持續了相當短的時間。
到了1818年,美國人喬書亞·肖發明了劃時代意義的擊發方式——火帽。
它是將雷酸汞放入一個薄銅帽當中,用以給擊錘打擊發火。這種小玩意非常便攜、而且相對燧發步槍而言省掉了燧石、省掉了火砧、省掉了藥池。當然,也省掉了香水瓶。從這會兒開始,槍械的擊發變成了這樣。
火帽套在傳火嘴上邊,然後擊錘擊打火帽,火帽起爆後通過傳火孔傳入彈膛,引燃發射藥。借著把已發射的火帽取下來,上個新的就行,操作步驟比燧發槍那種調火砧、倒藥引的方便的多。
這種擊發方式流行了相當長的時間(1820-1870),甚至早先的許多燧發槍都紛紛改成火帽擊發。
而且火帽也使得多膛/多管的槍械正式走上舞台,比如最後成為轉輪宗師的柯爾特手槍,在金屬定裝彈出現之前便是用火帽擊發。
也有一些走上歪路的神經病也是用火帽擊發。
雖然說在19世紀中早期相當一段時間內,火帽占了統治地位。但也有一些有趣的設計,最後促成了現代意義上的金屬定裝彈。
比如法國人里福瑟在1836年發明了一種使用金屬底殼、橫針擊發的霰彈。它將擊發藥直接整在了金屬彈底裡邊,然後透過一根外置的針通到槍管外邊,而擊錘則是抽打這根針來引燃擊發藥。
後來里福瑟的兒子小里福瑟根據他爹的設計,於1854年整出了第一把使用全金屬定裝彈的左輪。
另一方面,德國人於1841年研發的德萊塞針發槍則是將擊發藥放在紙包定裝彈的中間。然後創新的使用了槍機上的擊針刺破紙包彈,擊打擊發藥後引燃發射藥。
然後咱們想想,把里福瑟的金屬彈殼+德萊塞的針髮結合一下之後會是啥樣子?不就是現代的中心發火彈麼?
大約19世紀50年代開始,將火帽置於彈底中心,由擊針觸發的中心發火(centerfire)彈從波特(Pottet)再到19世紀60年代的伯克賽、博爾丹中心發火彈相繼研發成功。成為了現代常用的擊發方式。1870年之後,之前使用火帽的各式步槍也逐步淘汰,金屬定裝、中心發火開始成為世界主流。
再另一方面,法國人福樓拜在1845年根據里福瑟的橫針擊發研發了一種邊緣發火彈(Rimfire)。
它將擊發藥布置於彈底的凸緣上,射擊時候用擊針擊打彈殼底緣,擊發藥就會收到擠壓而激發,從而引燃發射藥。這種原理現在往往用在小口徑、弱威力的民用彈上,比如.22LR。
總的來說,從雷酸汞的發明到金屬定裝彈底火的成型也就是短短半個來世紀。期間經過了香水瓶、外置火帽、橫針擊發、內置底火。最後結合這些先前的經驗,終成中心發火/邊緣發火這兩種現代主流的彈藥。當然,還有些死在路上的奇葩咱們也不管它,有機會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