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北京內城「第十門」

2019-06-19     小眼兒看社會

提起老北京,我們總愛說四九城、四九城的,咱這公眾號也帶這仨字兒。為什麼叫四九城?無非與老北京的城門有關,所謂「內九外七皇城四」嘛!關於這個話題咱說了不知道多少回了,但是與老北京城門有關的故事,還真不是一兩回就說得完的。「內九」指的是老北京內城的九座門,內城是哪兒?您走一回二環路就差不多了,如今的東、西、北二環,加上「前三門大街」大概齊就是過去的內城城牆所在位置。如今城牆是早沒了(崇文門以東還有一段遺址,如今是公園兒),城門就更不存在了(德勝門、前門箭樓尚存),但是這些門還都留下了地名。

您乘44路公交,或者坐一圈兒地鐵2號線,內九門留下的地名差不多都能看到。但是細心的您會發現,內城城牆沿線留下的帶門的地名兒並不止九個,還有建國門、和平門、復興門、加在一起應該是十二個才對呀?那麼我們為什麼說內九門、而不提內十二門呢?這是因為它們仨並不老。九門指的是明清時期北京內城,而這三個門是民國政府和日偽時期在北京城牆上後扒出來的,所以它們不作數兒。關於這個話題,咱們之前專門介紹過,一會兒我把連結放到文章下面,有興趣的您可以看看。其實嚴格說來,內城城牆上後建的門還不止這三個,還有一個水關門,只是因為它連地名兒都沒留下,因此如今已鮮為人知,也少有人再提及。

如果僅以時間為標準、也就是說以封建社會(清朝)的結束為界限來衡量城門的老與不老,那麼水關門還真不同於和平、建國、復興三門,因為有它時清朝還沒結束,從這個意義上說,水關門可稱老北京內城第十門。之所以人們不愛提這個水關門,是因為它牽扯到我們國家一段屈辱的歷史。這話打哪兒開始說呢?打義和團身上說吧:義和團也叫義和拳,是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的幾個習武組織發展而來的,他們的口號是:「扶清滅洋」。

老話兒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更別提普通百姓,平民布衣對於封建王朝的更迭其實只有服從的份兒,逼到活不下去了才會造反。清朝入關的時候,漢人認為這是異族統治,堅決的喊出反清復明的口號,而且一喊就是很多年(甭多了,就算到乾隆時期,那時反清復明的聲音還很高,可這會兒清朝已經統治百十年了)。當初為了拒絕「剃髮令」死了那麼多人,可是到了清朝倒台的時候,卻又有那麼多人不願意剪辮子。尤其在清末,當真正的異族來欺負咱們時候,民間又開始保衛大清、開始了「扶清」。

您說人們是順從了也好、習慣了也好,終歸大家都是中國人,在被列強凌辱的時刻一致對外總沒什麼錯(個人認為)。那麼水關門與義和團有什麼關係呢?還真有,您看看水關門所在的位置,就能明白一二。所謂水關門,就是因為它建在當時北京南城牆的正陽門水關之上。水關:就是穿過城牆、連通城內外水道的閘門,當時北京內城有好幾個。正陽門水關在崇文門和正陽門之間、今正義路的南口附近,這個位置有什麼特殊的?

對清末歷史有所了解的您應該清楚吧:城牆裡頭就是使館區!公元1860年(清咸豐十年),北京被英法聯軍攻破,皇帝出逃、圓明園被燒;在這次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過程中,「受益」的其實並不止英法,因為強盜是有靠山的,這是一次有俄、美在背後支持侵華戰爭。事後,清政府先後與列強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和《璦琿條約》。隨後各國派公使入駐北京,然而這些所謂的公使他們「公」嗎?他們壓根兒也不是來和你公平交往的,而是來占你土地、分你家產的。

各國選擇的館址均位於北京的核心地帶:東交民巷。從此東交民巷一帶成為使館區,而且他們在這裡圈地為域、築圍牆、建兵營,東起崇文門內、西至天安門廣場東側路、南抵北京內城城牆、北至東長安街路南,北京又多了一個「城中城」,而且這個城中城不讓中國人進、儘管它處在我們自己的領土上。因此剛才我們說的屈辱史,並不是指義和團,而是指這段歷史。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運動掀起高潮,史稱庚子事變,這是我國19世紀末出現的各種社會矛盾的一次大爆發。

義和團攻進北京後,其主要打擊目標有兩個,一個是西什庫教堂,另一個就是東交民巷使館區。當時的北京還有順口溜兒,叫「吃面不吃醋,炮打西什庫;吃面不吃醬,炮打交民巷」。這次運動引發的其他後續事件在這兒不必多說,單說經歷了「庚子之亂」的各國公使,儘管他們在使館區設有兵營,但也很難保證絕對的安全,於是為了防止類似事件(被團團包圍出不去)再次發生、方便他們緊急情況下的逃脫,便在正陽門水關上開了一個門洞。在這裡開門,一方面是便於出城,還有個重要原因是當時已經建了正陽門火車站,可以方便的乘火車離開北京,去往天津、塘沽等地。由於此「門」開闢在水關之上,因此得名為「水關門」。開始時就是個豁子,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擴建成真正的門,但與其他傳統的八門還是不同,簡單了許多,沒有城台,沒有城樓、箭樓,更沒有瓮城,只不過是在券頂式門洞內裝了兩扇鐵門而已。

雖然這是為外國公使逃跑預備的門,但是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外國人沒跑、中國皇帝先跑了(因為八國聯軍打進來了),更諷刺的是、待時局穩定後,慈禧「迴鑾」的時候,就是打水關門進的北京。1949年,中國軍隊終於昂首闊步走過東交民巷,中國的地兒不讓中國人進、終於成為歷史。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大規模的扒城牆,水關門隨之一起被拆除。也許是沒人願意回顧那段屈辱的歷史,水關門也就沒什麼人樂意提及,連地名兒也沒留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eAhAWwBmyVoG_1ZjSx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