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神鵰俠侶》的時候,小龍女拚死奪回解藥,楊過卻一把扔掉,並感慨,如果小龍女治不好,他絕不獨活。真是讓人感嘆,「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不過最終結局,楊過夫婦卻絕處逢生,再續愛情神話。但是「獨活」何嘗不是一種愛的延續?《鐵達尼號》中,傑克拚死也要讓露絲活著,從此露絲「獨活」,其實也是在替她們倆的愛情而活。咳咳咳(戰術性咳嗽)……言歸正傳,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中醫的世界裡,有一味奇妙的中藥,就叫獨活。
對於獨活這味中藥,究竟最早典出何處?古代的獨活是不是現代的獨活?獨活的藥用基原究竟是什麼?這些看似傻乎乎的問題,其實大有學問。因為,這些問題要是沒有搞清楚,對於深刻發掘獨活的前世今生,以及它的本草功效,現代藥理等等,都是會大打折扣的。雖然,對於一般的臨床醫者來說,這些問題不搞清楚,也沒有多大關係,反正現代中藥房的中藥飲片所用的獨活,肯定是現代規範使用的獨活,按照中藥學和藥典的應用範圍使用,在臨床中也能起到該有的作用。
但是,為了更好的研究獨活這味中藥,有必要搞清楚它的身世之謎,有必要搞清楚它在中醫幾千年歷程中的傳承,有必要搞清楚它的古今用途和本源的差異。那麼,獨活這味中藥究竟最早典出何處呢?從目前的文獻考證來看,最早典出《神農本草經》,在《神農本草經》中,「獨活」是正名,但是它還有一個別名,叫「羌活」。對於這個問題,目前存在兩種意見,第一種是認為《神農本草經》所記載的獨活,其實是現代的羌活,原植物是傘形科羌活和寬葉羌活的根[1];第二種是認為《神農本草經》中所記載的獨活,應該包括現代的獨活和羌活兩類藥材[2]。
最早將獨活和羌活分開,是始於南北朝時期,陶弘景首次從本草學的角度,將獨活和羌活分成了兩種中藥,但是對於臨床用途,並沒有分開;最早將獨活和羌活從功效上分開的是唐代的《藥性論》,由於這本著作成書後沒有很好的傳承下來,原著早佚,但是《藥性論》的很多內容散見於《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後世醫家根據歷代本草著作的記述,將《藥性論》重新輯錄,而從《藥性論》中發現了獨活和羌活在功效上的差異。不過在同一時期,唐代官修本草《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也記錄了獨活和羌活功效的差別。但是真正將獨活和羌活作為兩種中藥列在目錄上的是明代一本不起眼的本草著作《本草品彙精要》。但是,明代蜚聲海內外的本草著作《本草綱目》又把獨活和羌活說成是「一類二種」。
所以,探索獨活史,真是「一把辛酸淚」。在古時候,獨活也曾經以羌活的身板兒活著,獨活也曾以獨活的身份活著,獨活也曾以包含獨活和羌活的活著。而且,獨活的產地,古今也一直在變遷。可以說,對於獨活的過去,就是一把爛帳。而且,從目前的文獻考證來看,依然無法確定獨活究竟是從什麼時候正式與羌活分開的,也無法確定獨活單獨成藥經歷了多少優勝劣汰,至於原植物的變遷至今依然是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現代所用的獨活與羌活都是出自傘形科,但是它們同科不同屬,羌活是傘形科羌活屬植物,獨活是傘形科獨活屬、當歸屬植物。無論古代的獨活與羌活究竟經歷了哪些「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但現代所用,卻是涇渭分明的。
那麼,《神農本草經》所載獨活,如果真的是現代的羌活,那麼,現代的獨活,它的功效,究竟參不參考《神農本草經》的記載?答案是肯定的。無論《本經》所載獨活是現代的羌活,還是獨活與羌活,都可以參考其中的藥用價值。比如《本經》記載,獨活「主風寒所擊」和「止痛」的用途,與現代獨活的用途是一致的,至於《本經》所說獨活可用於「金創」「奔豚,癇痓,女子疝瘕」等疾病,可以作為參考。對於獨活在古代本草的藥用功效,還是當以《藥性論》為重要參考依據,《藥性論》中記載,獨活「治中諸風濕冷,奔喘逆氣,皮肌苦癢,手足攣痛,勞損,主風毒齒痛」,這個記載,與獨活的現代應用,基本吻合。
明清時期的一本別樣本草《藥品化義》將獨活的作用歸納為三類:第一類是「宣通氣道」,認為獨活可以「自頂至膝」的「散腎經伏風」,凡是「頸項難舒,臀腿疼痛,兩足痿痹,不能動移」,獨活是必用中藥,因為「非此莫能效也」;第二類是祛風除濕,認為獨活「能治風,風則勝濕,專疏濕氣」,凡是「腰背酸重,四肢攣痿,肌黃作塊」,獨活的效果都是槓槓的,「稱為良劑」;第三類是活血舒筋,尤其是與「血藥」配伍使用,效果還真是不一般,「殊為神妙」。
對於獨活這味中藥,現代對它的藥物基原在逐漸拓寬,而且也發現有諸多藥物基原都可以作為藥用獨活。據統計,目前已有10多種藥用植物可以作為獨活的藥用基原,比如五加科楤木屬的兩種九眼獨活和龍眼獨活,傘形科當歸屬的香獨活、紫莖獨活(紫獨活)、川獨活(肉獨活)、西獨活、巴東獨活(資丘獨活)、大活(東北藥用獨活),傘形科獨活屬的牛尾獨活(西大活)、山獨活(軟毛獨活)、短毛獨活、白亮獨活、臥龍獨活,傘形科古當歸屬的短莖獨活[3],而這些品種中,川獨活、西獨活、巴東獨活這三種是傘形科當歸屬重齒毛當歸,而香獨活是傘形科當歸屬毛當歸。
對於獨活與羌活二藥來說,的確從古至今有著太多的不清不楚的關係,因此,也有古代醫家將羌活與獨活同方配伍使用的,比如《衛生寶鑑》大羌活湯、《此事難知》大羌活湯,《內外傷辨惑論》中的羌活勝濕湯、昇陽散火湯、昇陽益胃湯等。那麼,獨活與羌活配伍,究竟有什麼作用呢?羌活與獨活二藥相伍,一上一下,一治「足少陰之伏風」,一治「足太陽之游風」,相須相助;既增強了「祛風勝濕、通痹止痛」的作用,又照顧到「表里上下」的病位,配伍甚妙[4];獨活與羌活配伍,上下兼治,引清陽上升和祛風勝濕之力更強[5]。所以說,如果在運用古方,無法分辨方中所用獨活究竟是不是現代的獨活,可以考慮獨活與羌活同方配伍,或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於獨活的功效,「祛風除濕、散寒止痛」只是常見的傳統功效,還有「宣通氣道、化濕昇陽、活血舒經、祛邪消癰」等臨床作用[5]。而現代藥理也在不斷研究獨活這味中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獨活具有抗炎、鎮痛、鎮靜,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及抗凝,抗腫瘤,解痙,光敏感作用,抗氧化,抗神經細胞凋亡[6],抗老年痴呆症[7]等藥理作用。不難看出,獨活未來在抗風濕、抗血栓、抗腫瘤方面,一定會有更多發展空間。
對於獨活的用量及配伍問題,也有學者對此做過系統研究,通過對古今名醫對獨活的應用,總結出獨活的臨床常用劑量為6~60克;根據疾病、證型、症狀等的不同,得出了獨活最佳配伍與用量規律:比如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與羌活、防風配伍,主要起到祛風、散寒、勝濕的作用,常用劑量為9~60克;如果用於治療骨科系統疾病,比如腰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骨質增生、強直性脊柱炎、膝關節骨病等,可以與桂枝、牛膝配伍,主要起到散寒通絡、蠲痹止痛的作用,常用劑量為9~30克;如果用於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比如神經官能症、阿爾茨海默症,中風、驚癇、內傷發熱、脊髓脫髓鞘、偏頭痛等,可以配伍川芎、細辛、蟲類中藥,主要起到通陽振頹的作用,常用劑量為9~15克;如果用於治療耳鼻喉科疾病,比如過敏性鼻炎、喉痹等,可以與當歸配伍,主要起到利濕化濁的作用,常用劑量為6~12克;如果用於治療皮膚科疾病,比如白癜風、銀屑病、慢性濕疹等,可以配伍羌活、蟲類中藥,主要起到開透肌表的作用,常用劑量為9~12克;如果用於治療內分泌科疾病,比如糖尿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可以與葛根、柴胡配伍,主要起到溫通絡脈的作用,常用劑量為9~30克;如果用於治療婦產科疾病,比如月經失調、產後身痛等,可以與黃芪、桂枝、女貞子、墨旱蓮配伍,主要起到強腰膝、益肝腎的作用,常用劑量為9~12克[8]。
總體來講,雖然獨活的前世今生,幾經考證,雖然結果依然沒有完全釐清真相,但是也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尤其對於獨活的藥用基原,有了更深一層的認知。不過,對於獨活這味中藥的本草考證以及古今臨床用途,仍然值得深挖,相信在文獻的世界「挖呀挖呀挖」,一定會找到源頭的「種子」,並在臨床中「開花」。通過中醫的古典醫理和中藥的現代藥理綜合探索發現,獨活在鎮痛鎮靜解痙方面有著獨到作用,而且在抗風濕、抗血栓、抗腫瘤方面也有著廣闊的舞台,如能矢志不渝的挖掘,並用之臨床,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大有突破。
參考文獻
[1]王德群.探秘神農本草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3.
[2]單鋒,袁媛,郝近大,等.獨活、羌活的本草源流考[J].中國中藥雜誌,2014,39(17):3399-3403.
[3]朱文娟,丁小琴,李欠,等.中藥獨活的植物基源考證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8,(10):20-23.
[4]劉慶林.羌活藥對的臨床應用探微[J].湖南中醫雜誌,2016,32(6):151-52.
[5]曹雯,李崇超.獨活的本草考證及常用藥對[J].陝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41(1):127-130.
[6]沈映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藥理學(第二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7]周璐麗,曾建國.獨活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中藥,21(12):1739-1748.
[8]田衛衛,邸莎,丁齊又.獨活的臨床應用及其用量探究[J].吉林中醫藥,2020,40(4):530-532.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