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一直跑調,自己還感覺挺好?嗯,這就是「失歌症」

2023-11-14   果殼網

原標題:為什麼有人一直跑調,自己還感覺挺好?嗯,這就是「失歌症」

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唱歌跑調,卻總是充當麥霸;即使能明察秋毫,卻聽不出自己在跑調——不是他們自戀,也不是他們五音不全,而是他們 「天生」分不清各音符之間音高的差異

不能分辨音調的失歌者

這樣的人,在醫學上被稱為失歌者(Amusia)。失歌者在人群中的比例大約是4%左右。早在1878年,英國科普作家格蘭特·艾倫(Grant Allen)描述了第一例失歌症者。現在對失歌症的識別主要是依靠問卷形式的評估。

至於這些人為什麼會患上失歌症,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研究結果,但研究者們認為對於音高的識別障礙可能導致了失歌症,而且這種識別障礙在現實音樂情景下會被放大,進而出現音樂相關記憶障礙。

圖片來源:www.hercampus.com

和一般的「五音不全」的人不同,失歌者最大的問題不在於跑調,而在於根本不知道自己跑調。如果用顏色來類比音高,就像色弱者無法分清波長相近的顏色一樣,失歌者無法區別出音高相近的音符。他們聽力正常,發音亦無異常,言語交流也完全沒有問題,但就是對音樂一竅不通,聽不懂也唱不來。

要知道,無論是《土耳其進行曲》還是《菊花台》,絕大部分音樂都是由音高相鄰的音符按照一定的節奏組成的。若是察覺不出旋律里的差別,自然也就無法把握整體旋律的整體變化。

不過Nicky Minaj可能不太需要擔心這個問題......

而失歌者跟音樂相關的記憶障礙,表現為即使是已經聽過上千次的旋律,在他們聽來還是陌生,所以他們很難學習唱歌。另一方面,他們也聽不出不和諧的曲調。嬰兒對音階和節拍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性,大約9個月的嬰兒就表現出對連續音階的喜好。這種能力與後天培養無關,似乎是人大腦的一項特殊的能力,而患了失歌症的人卻對連續的音階無明確偏好。

分不清音高,分得清語調

大家都知道,語調有時是可以決定語意的。世界上超過一半的語言可以通過語調來改變語意,特別是漢語、泰語、越南語這些以「語調」出名的語言。比如「去吃飯。」和「去吃飯?」只是結尾語調上的細微差異,表達的意思可是不同的。那失歌症患者能不能區分日常生活用語中這些語調變化帶來的語意改變呢?

早期研究認為,失歌者無法區分相鄰1-2個半音的音高,但跟音樂中細膩的音高變化相比,語言中語調的差別要粗糙一些,通常比1-2個半音的音高大許多。所以失歌者是可以區分出不同的語氣的。不過,最近的研究修正了這個結論,目前科學家們認為約有30%的失歌症患者同時伴有語調的識別障礙,特別是面對結尾語調的升、降時。畢竟有些失歌症患者要在音高相差達10個半音時才能分辨出不同,就算是應對日常生活也顯得有些不足。

音高:另一個維度的「空間」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的語言,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是在時間和音高兩個維度上尋找規律的數學。科學家們大膽推測,或許在大腦里,音高跟空間存在著某些關聯。

2007年發表在《自然》(Nature)上的一項研究結果提示,人對音樂中音高部分的處理可能與空間認知能力有關。研究選擇了失歌者、普通人、音樂家三組不同的人作為研究對象,然後對他們的音樂能力以及空間認知能力進行測定。音樂能力的測定主要依據音樂能力測評量表——蒙特婁失歌症系列測評(Montreal Battery of Evaluation of Amusia, MBEA),空間認知能力則體現在對立體圖形的旋轉能力方面(簡單點說,就是空間想像力)。

研究者們發現,失歌者的空間處理能力較其他兩組差許多(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不過,在被要求同時進行空間處理和音高識別任務時,正常人和音樂家的錯誤率就會較單獨完成一項任務時明顯升高,而失歌者則無顯著改變

研究人員推測,在人的大腦中,空間處理與旋律識別這兩個認知過程之間存在一定的重疊,當同時進行這兩項進程時,可能因存在衝突而使得正常人和音樂家的錯誤率明顯升高,而失歌症與空間處理能力受損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所以他們單獨或是同時進行空間處理和音高識別的錯誤率沒有差別。

你身邊唱歌跑調的人,都分得出東南西北嗎?

作者:樸素的唯物者

一個AI

不是殘疾,也不能領國家補貼。你先把麥放下。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