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家康德的三個哲學觀點與教育啟示

2019-11-18     魚知吾

1、康德認為:「在認識中,不是心靈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靈。」這後來被心理學所認同,在丹尼斯·庫恩《心理學導論》中被解釋為知覺預期,這一章連同在一起的還有知覺習慣與知覺學習。我們所遭遇的事物,如果在預期之中便覺得很正常,反之便是始料未及,偶然性就是這樣發生的,它使人生更加豐富多彩而不是重複。在津巴多與格里格的《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中,更是以鏈式結構來予以說明:感覺通過布羅德本特過濾器進入知覺,再與預期或先驗交匯於再認。在教育中,人們往往用自身的預期去看待教學,而教學的深刻與優劣絕不是成年聽課者或者評課者的感覺,而是處於課堂學習中學生的感覺。有的東西成年人認為很好,但對於學生來說卻是過眼煙雲;有的東西成年人不屑一顧,而對於學生來說卻可能終生難忘。

2、康德認為,人類在其經驗之外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本領,用之來認識自己和外界事物。心理學大師榮格的「集體潛意識」便來源於此,而事實正是這樣,比如:狗天生不愛吃魚,而貓天生不能游泳,在吉布森和沃克的視崖實驗中,嬰兒要等六個月大時才能解鎖。他的先驗論說的正是先於經驗,知識可以由經驗獲得,但不一定都來源於經驗。教育的本質是「開啟心智,激發潛能」,即人本身未能解鎖的潛能在等待教育來激活,這才是教育的真諦,所以我們的教學要實現兩個激活——激活教材、激活學生。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正是符合了康德的學說,那些智能不是從教育中獲得的,而是從教育中激活的。比如:海城教務處鍾艷舫主任在年近五十時,從師學習工筆畫,從而激活了原本潛伏的天賦,不僅每天樂此不疲而且連續獲大獎,從此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玄機。

3、康德認為,在心靈之外,還有獨立存在的物自體,它隱藏在現象之中而我們無法得知。解析如下:我們感覺到的物體是經過自己大腦皮層整合過的東西,已經不是物體的原相,而那個原相隱藏於現象之中,只有通過胡塞爾現象學的方法才能得到真相的一窺。在教育中,家長們津津樂道的補課,正是抹殺內省時間的枷鎖;課堂的大容量教學,在短時記憶的覆蓋下磨滅了最寶貴的好奇心;流水線整齊劃一的應試教育,造就著有學歷無文化的烏合之眾;在各種新名詞翻新下的辦學,掩蓋著金錢利益的鏈條;各種勵志的心靈雞湯,使人們丟棄了對人生坎坷與波折的警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NMIhW4BMH2_cNUgBX2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