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心嗎的朋友圈被電視劇《小歡喜》刷屏了。
看一眼微博熱搜底下的評論,網友對這部劇最大的感受,就是「太真實了!」
「方一凡,你說你對得起我嗎?
媽媽高三那年,媽媽怎麼跟你講的?」
「物理93,數學92,化學91,
除了英語一般般,其他的都特別棒。」
…………
往往數落完之後,還會有這樣的感慨:
「你為什麼一點不隨媽媽?」
「我隨我爸唄。」
「你也沒隨你爸啊,你爸也是學霸呀……」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同一類中國式家長也在「分享」同一種焦慮:
優秀如自己,突然發現,自己的孩子是人群中最普通的。
每當劇里童文潔罵兒子方一凡時,很多人都表示「簡直和我媽一模一樣!」即使隔著螢幕,卻感覺那個被懟的兒子,就好像是自己。
一部《小歡喜》,把當代中國家庭的教育焦慮暴露無遺,同時也反映了中國家長唯分數論的教育缺陷。
什麼才叫做平庸?
平庸的意思是什麼?就是指尋常而不突出,沒有作為。
中國家長,大部分當然是不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平庸」的。
「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
這句話是作家龍應台的兒子對她說的。
那一晚,他二十一歲。當時,他和他的媽媽,一個享譽兩岸的華文作家,一起坐在酒店的陽台上,默默地看著凌晨三點的大海。
「你哪裡平庸了?平庸又是什麼意思?」龍應台問她兒子。
這樣的發問,泄露了她一瞬間還無法接受孩子說自己平庸的事實。
他兒子回答:
「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們倆都有博士學位。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
接著他兒子輕輕地問:「你會失望麼?」
最後把龍應台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告訴大家:
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麼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萬水千山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更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像而活。
了解孩子比功成名就更重要
有了成就的、不平庸的人生,就一定不會讓父母失望麼?
做作家、導演、製片、音樂人都手到擒來,無比成功的高曉松,也在節目中表明,自己和父親關係很差,就是因為自己違背了父母的意志,從清華退學,放棄理科,轉而從事文藝行業。
高曉松沒有說自己如今的成就,是否有讓父親對自己改觀,又是否有讓父親為自己驕傲。
但是如果有,他就不會在節目裡表示自己至今仍未走出和父親「對著干」的怪圈了。
作為各種訪談類節目的嘉賓、主持,高曉松從未提起過他父親,可見兩人芥蒂之深。
所以,如果父母不能看見並認清孩子真正的能力和興趣,讓孩子主宰自己的人生,那麼孩子無論達到多麼高的成就,在他心中,他仍是當年那個讓父母失望的、極其平庸,甚至無能的小孩。
他們終其一生,都在想辦法讓父母為他們感到驕傲和自豪,以至於無論他們現在到達怎樣的高度,卻也總感覺壓抑。
就像《小歡喜》中的方一凡,他對學習不敏感,卻在藝術上有天賦,父母又何必要讓他把100分的心思放在學習上?
要知道,抓不住關鍵,越努力就對孩子傷害就越大。只有正確的方向,才值得孩子100分的努力。
父母的高期待容易讓孩子適得其反
《小歡喜》中的宋倩喬英子母女,給了我很大的感觸:
宋倩她原本是一個金牌物理教師,可以說是事業有成,但是事業、生活和家庭卻扯得她幾乎崩潰。
一上高三,喬英子就被告知:必須所有精力都投入學習;不許玩樂高;不許再去天文館;少和渾身「壞毛病」的爸爸接觸……
為了監督女兒學習,英子臥室與客廳的一堵牆竟被打成了一扇透明的窗,能夠方便母親隨時隨地掌握動向。成年的孩子竟然在家中沒有半點私人空間,無形中強化了母女之間的緊張關係。
宋倩一心期望英子能考上清華,連包上面都有清華大學的logo,時刻提醒著孩子認清目標。這種無縫隙的控制,讓人不禁瑟瑟發抖。
我特別記得一個細節:
分班考試喬英子考了年級第二名,回到家後卻只敢告訴宋倩:我進快班了。不料媽媽早就掌握了她的成績,一開始還和顏悅色,在發現英子書包里的樂高後,宋倩爆發了: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
可想而知,在宋倩的心裡,女兒就應該是第一。
但結果呢?喬英子開始逃課,成績下滑。
看,父母對孩子的高期待,直接鈍化了他們對孩子成就的認知獎賞,孩子無法從父母身上汲取足夠的成就感,沒有向上的動力,變平庸也就不足為奇了。
沒有所謂的平庸的孩子,也沒有所謂的平庸的家長。
孩子成長過程中,只有不會引導的家長。在選擇給孩子創造學習的氛圍中,切忌去和其他的孩子和家庭作比較。
不是具備一身本領,每次考試都年紀第一的孩子,將來就會過得幸福。培養孩子努力的習慣,讓孩子養成堅韌的精神,發現孩子進步的腳步,才是讓孩子「不平庸」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