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風民俗,「過中國人自己的節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清涼山景區和FM98.7延安交通音樂廣播聯合社會各界愛心志願者服務隊,於2020年1月2日上午10點在清涼山景區舉行「一碗臘八粥,溫暖一座城」送粥活動,為寒冬中的勞動者、社會關愛群體、廣大遊客、市民們送上一份冬日的溫暖。以實際行動,傳遞溫暖,傳播善舉,弘揚正能量,用真誠和愛心,溫暖聖地,讓這個臘月不再寒冷。
臘八節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一,古人以農曆計時,每年最後一月即十二月稱為「臘月」。歲終之月稱臘有三層含義:一種寓意新舊交替的意願,一種是冬祭的意思,還有一種就是成佛成道的意思。臘八節俗稱「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是我國傳統節日。臘八節是古人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日子。從宋代開始,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大家都食用臘八粥,這是習俗。但是,發展到21世紀的人們,特別是年輕的一代,對於臘八節這樣的傳統節日是越來越陌生了。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不能丟,作為我國傳統的節日,臘八節應當被人們銘記,也應當積極主動地參與臘八節活動。作為中國人,應當銘記臘八節,銘記祖先留下來的傳統與智慧,保護好這個中華文化的傳統符號。
這一傳統節慶活動中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元素,在這一活動中,通過觀察、比較、校對的方式,讓廣大市民遊客了解臘八節的由來和傳說,品嘗一碗臘八粥,寓意著五穀豐登新一年。活動現場還通過送書畫等方式,讓大家體驗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獨特魅力,熟知傳統節日和民風民俗所承載的精神。
清涼山萬佛寺,宋代石窟,陝北四大石窟之一;1937年1月—1947年3月,中央印刷廠印刷車間設在清涼山上;被稱為紅色延安的「新聞山」,為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2006年5月25日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評為3A級旅遊景區,全國三大紅色教育基地。
萬佛寺位於延安城東北的延河岸上,隔延河水與鳳凰山、寶塔山相望。佛家主張「離塵出世」、清涼安住,清涼山之名便由此而來。其山勢巍峨,風景別致。目前山上保存有自北朝晚期至明清的各類石窟,及摩崖造像龕、摩崖題記,其中萬佛洞是最大的石窟,窟內四周牆壁上雕刻神態各異的大小佛像萬餘尊;萬佛洞開鑿於隋代以前,唐、宋、金、元、明、清歷代皆有造像或維修。自宋以來,以萬佛洞為主的石窟林立,殿宇輝煌,香火旺盛。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登臨此山詠詩曰:「金明阻西嶺,清涼寺其東,延水正中出,一郡兩城雄」。隋唐以來,清涼山融佛教和道教於一山,山勢峻峭,高聳入雲,景色綺麗,據《延安府志》載,山上殿宇嶙峋,金碧輝煌,名勝古蹟,星羅棋布,謂之「金仙勝境」,享譽三秦,自古以來就是旅遊勝地。
山頂有太和廟;西有琉璃塔、屍毗岩、桃花洞、仙人洞、琵琶橋、定痂泉、山腰有詩灣、水照延安、月兒井、龐公祠、范公祠、印月亭、三世佛洞、彌勒佛洞、釋迦洞、石牌坊、落星岩等名勝古蹟分布於萬佛洞周圍。萬佛洞石窟群是中央印刷廠、紙幣廠、衛生所和新華書店等革命文物舊址。清涼山東側是延安時期的新華廣播電台、新華通訊總社、解放日報社。陳毅元帥曾在《「七大」開幕》中致辭:「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做主,萬眾矚目清涼山。
清涼山是佛教聖地,新中國新聞事業的發祥地和搖籃,留下了許多革命文物和歷史文物,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地方,歡迎全國各地遊客來清涼山觀光遊覽和接受傳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