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公眾號:交易法門(ID:jerrynma)
作者:Jerry Ma
我們可以用類比的方式來理解估值與驅動的交易邏輯,初中物理我們學過了動能和重力勢能,以及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
動能=1/2mv^2
勢能=mgh
驅動可以類比為動能,估值可以類比為勢能,動能和勢能之間的轉化,就像是驅動和估值在不同時刻對商品價格的影響。
01 理解估值與驅動
上面我們將驅動類比為動能,其實還可以進一步細分,動能公式中的 m 就像是某個商品,公式中的 v 才是真正的驅動。
對於商品來說,供求決定價格是最基本的原則,所以供求關係就是驅動,為了判斷驅動,我們需要尋找相關的判斷指標。
這些指標有供應端的指標,例如產能、開工率、限產政策、檢修計劃等等;也有需求端的指標,例如下游現金流情況、下游產能以及開工率等情況;還有供需相互作用的最終指標,例如庫存、庫銷比等。
我們是根據這些指標的變化,從而來判斷驅動的方向,進而得出驅動是利於做多還是做空。所以,我們既要有判斷的邏輯,也需要有跟蹤的指標來逐步驗證我們的判斷,不然我們很難確定自己的邏輯是否得到驗證,有了指標就可以進行證實或者證偽。
同樣的方式,我們把勢能公式中的 m 類比為某個商品,公式中的 g 類比成基差率,公式中的 h 類比為現貨利潤率。所以估值我們不僅要看絕對估值 h,也要看相對估值 g。
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本質上就是物極必反,一個向上拋的小球,最初動能較大,隨著高度的增加,動能逐步減小,最終完全轉化為勢能,接下來,就是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的過程,小球向下加速下跌,商品的價格也是如此。
所以很多時候,當商品價格處於歷史極端未知的時候,儘管市場上各種講供需怎麼緊張或者多麼寬鬆,我個人不建議再去做驅動了,因為這個時候動能往往容易轉化為勢能,然後開始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很多人喜歡低位做空,高位做多,因為市場上都是相應的利空或者利多消息,但是卻忽略了盈虧比的問題,更忽視了一個基本常識,那就是物極必反。我們所知道的那些消息,基本上都是已經 price in 的消息了,短期資金可能繼續影響行情,但是長期必定是物極必反,你只需要相信這一點,並做好資金管理以及心態管理就可以了。
02 驅動對價格的影響
市場上有很多人爭論,是供求決定價格,還是成本決定價格。我認為供求是決定價格最直接的因素,但是成本和利潤影響供求,短期價格由供求決定,長期供求受成本影響,所以成本間接也會影響價格,並不是完全沒有影響,只不過成本對價格的影響最終還是需要通過供需來體現。
當價格處於極端水平時,不建議再去做供需,而是去做成本,本質上做的是物極必反,從做驅動改為提前布局做估值修復。
當價格水平不在極端水平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的交易主要以做驅動為主,主要是做供需平衡。也就是市場天天在搞的供需平衡表,短則推演未來一周的供需平衡,也有推演未來一個月的供需平衡,具有渠道優勢的機構甚至可以做到推演每天的供需平衡。
對於大多數散戶來說,沒有渠道優勢,搞平衡表也比較複雜,也不一定能搞得准,所以很多時候我個人習慣用庫存來代替,但問題是,這樣並不準確,對於需求彈性比較大的品種,庫存就容易失真,庫消比更合理一些。對於需求彈性較小的品種,庫存是可以替代庫消比的。
(資料來源:文華財經)
以甲醇為例,去年的甲醇 1809 合約發生過逼倉,搞得供需非常偏緊似的,價格不斷上漲,結果把下游一些 MTO 企業都干停了。類似的情況,在 TA1809 上也發生過了。
所以,我一直建議在交易中關注一些風險因子,例如下游需求的突然變化,就是其中之一,可能暫時價格並沒有開始下跌,但是距離價格下跌不遠了,一定要警惕這種突然發生變化的風險因子。
另外,當一波價格上漲過程中,會有各種故事,供需怎麼緊張,平衡表怎麼偏緊,這就是做驅動,當價格達到某個極限附近時,同方向驅動的故事基本上都講不下去了,無論講什麼故事都很難再繼續推動價格上漲了。
這個時候,就容易出現物極必反,資金或者所謂的主力就會給你找出反方向的故事。這也是為什麼,在價格處於歷史高位或者低位時,我們不要再去聽市場給你講供需,你只需相信一點,物極必反,做好資金管理,保持耐心,反轉的故事自有人替你想好了。
後來,港口甲醇的庫存迅速增加,那時候進口有利潤,盤面可套保,下游浙江興興等企業停機,需求受到影響,做驅動就是做供需,對於這個時候的甲醇來說,進口大量增加,邊際供應利空,需求驟減,邊際需求利空,最終結果港口庫存快速累積,創了多年的高位。
一直到現在為止,華東港口甲醇庫存也一直維持在歷史同期的高位,在這段時間內,只要甲醇生產沒有虧損,進口沒有虧損,就一直可以做驅動,高庫存就是一種驅動向下的表現。
(資料來源:交易法門)
所以,在做驅動的時候,一定不能去做極值階段的驅動,比如,利潤都打沒了,這個時候不要再去做向下的驅動了,除非反彈給出利潤空間,你可以嘗試著再去做空,相反,如果你認為行情發生了反轉,那麼可以去做多估值,而不是去做空驅動。
03 尋找行情的主要矛盾
我個人認為,散戶和大資金去玩短線,就是拿自己的弱項去跟主力的強項去拼,因為短期價格的波動受信息、情緒、資金的影響比較大,這些方面散戶都沒辦法和資金相比,所以人家想掃你止損太容易了,想畫線也太容易了。
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覺得我們的優勢做長期大的邏輯,而不是短期的那個消息如何,短期的供需錯配,這種的都不會有什麼大行情,來回震盪,上去下來,反覆收割。
對於大的邏輯,長期持倉的交易者來說,主力是無能為力的, 因為你不受它的消息、情緒、資金推動影響,你也不止損,它也拿你沒辦法。只要你入場的位置足夠有優勢,資金管理得當,同時又不急於賺錢,遵循物極必反的原則,分倉到幾個品種,我覺得都比天天看著行情圖做日內幾分鐘的 K 線要好一些。
當然,我這樣說可能自相矛盾,一方面我過去介紹了好多技術分析以及基本面分析或者套利方面的東西,現在又開始自己否定自己介紹的東西,其實並不是完全否定。
我只能說這些東西都是有漏的,如果之前沒有介紹哪些內容做鋪墊,直接這樣否定,我估計又要被噴死了。所以我基本上按照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跳出術的層面去看交易,循序漸進來介紹我對交易的理解,因為我自身也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
很多時候,一波行情,A 做多了,基於一個邏輯,B 也做多了,基於另一個邏輯,那麼是 A 找到了主要矛盾還是 B 找到了主要矛盾,他們的邏輯原則上都說的過去,你也很難說誰找到了主要矛盾。
所以,在我看來,到後期,各種分析本身並不重要,我現在都不關心是什麼原因或者為什麼會漲或者為什麼會跌了,我只要知道它會漲還是會跌就可以了。因為所謂的為什麼,都是必要不充分條件,事前沒人敢確定,時候推理都有道理。
當然對於分析師來說,平衡表還是照樣要推演的,供應端的邊際變化需要跟蹤的,需求端的邊際變化也要跟蹤,政策面的變化也需要跟蹤。所以既然要有報告,就要有結論,有結論就需要有信息和邏輯以及數據去推演。
最後,市場上不存在專家,只有贏家,某人賺了大錢未必是專家,只能說他暫時是贏家。我們每個人來到期貨市場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成為最終的贏家離開期貨市場。所以不要迷信任何所謂的專家,包括我在內,你只需從別人那裡獲取你想要獲取的東西,然後想辦法成為最終的贏家然後轉身離開,這是最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