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不少人在上學的時候都有過這種經歷:上課到一半突然來了尿意,但距離下課鈴還有很長時間,只能忍著尷尬舉手示意老師。或者出門在外,突然感覺憋不住了,急匆匆的去找方便的地方,但屋漏偏逢連夜雨,附近還真沒有公共廁所,只能繼續忍耐煎熬。好不容易找到了廁所,結果所有的位置都已經有人用了,沒辦法,還得咬牙繼續憋。
人只要活著就離不開吃喝拉撒睡,別的方面都好說,唯獨上廁所這個話題略顯尷尬。這也不難理解,說起上廁所,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都是骯髒的環境或者刺鼻的氣味,在衛生條件不好的情況下更是令人難堪。
一、人有三急,古代人的應對方式
簡單樸素但方便
排泄是絕大多數生物的必要行為,我們人也是動物的一種,在上廁所這方面,最早的人類可能和動物一樣:就地解決。在最早的時候,我們人類的祖先猿人大概就是這樣的,在猿人演化為智人之後,智人在排泄這件事上表現出了更高級的行為模式:雖然也是就地解決,但是在事前會先挖個坑,事後會掩埋。除此之外,智人已經懂得在自己的族群生活棲息的區域之外排泄。
這種行為和一些動物表現出了相似性,動物的嗅覺敏銳,掠食性的食肉動物更是這方面的佼佼者,因此排泄的尿液和糞便的氣味很容易引起動物的注意,從而遭到猛獸的襲擊。動物掩埋糞便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留下的氣味,從而躲避捕食,早期的智人儘管已經不再畏懼猛獸的尖牙利爪,但仍然會儘量避免和它們交鋒,因此遠離聚落,事後掩埋痕跡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
廁所這一概念的出現
在原始部落發展出文明形成了社會之後,上廁所這件事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發生了變化。原始人根本就沒有「廁所」這個獨立的功能性建築的概念,都是荒郊野嶺隨便在哪都能解決。
二、古代廁所都有什麼樣式?
傳統的旱廁
古代人上廁所和現代人區別不大,除了馬桶和蹲坑,就是夜壺。要說區別可能就是現代人有抽水系統來處理污物,古人只能用旱廁。即使是現代在條件比較差的鄉下沒有抽水系統,人還是得老老實實的用旱廁。至於夜壺尿壺,古今中外基本上都沒什麼區別,隨便一個什麼容器,管他是金屬的還是陶瓷的也好,只要能用就行,畢竟如廁的工具就是為了給人們提供便捷。
不過,古人使用的旱廁樣式倒是發生過多次改變,最早的廁所基本上就是一個蹲坑和一個洞,周圍用石頭或者木頭圍起來以避免被人看見。
顯然,這種廁所是沒什麼乾淨衛生的可能性,髒臭是必然的,不過古人後來轉念一想,反正旱廁無法避免髒臭,不如直接把廁所修建在豬圈的上面,這樣一來氣味還是難聞,但起碼排泄出的污物會直接進入豬圈裡,豬圈本來就是臭烘烘的,放在一起也無所謂是什麼味道了。
這種廁所被古人稱為圂,中國人受其影響很深,一直到上世紀新中國成立之後,很多落後的鄉村仍然在使用這種直接建造在豬圈上的廁所。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廁所的樣式又發生了改變,一個巨大的容器放在深坑裡,上面用兩根木頭搭成用來蹲著的落腳點。這比隨便刨個坑就當廁所確實是進步了不少,固定的容器易於傾倒和打掃,容器收集到的糞便也可以用於耕種施肥。
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比起奴隸社會有了顯著的提高,農業生產是社會的重中之重,因此這種既可以為人提供方便,又可以收集肥料的廁所很受歡迎。
但這種廁所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只有兩根木頭支撐的蹲坑容易斷裂,而下面的糞坑又深,萬一不慎跌落,沾上污物事小,人有生命危險事大。歷史記載晉國的晉景公就是因為上廁所的時候不幸掉進了糞坑裡被淹死的,他也是歷史上僅有的死於上廁所淹死的國君。
先秦之後,漢代的人開始重視上廁所的問題,同時,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漢朝的社會階級比起先秦有著顯著的差距,不同於春秋戰國時代人無論貴賤都使用相同的旱廁,漢朝的富人和貴族使用的廁所比平民更加豪華,貴族和富人的廁所不但條件好,還有侍從服務。
侍從不但會燃燒香料掩蓋異味,事後還會伺候主人沐浴更衣,這也是我們現在說的衛生間或者洗手間的來源。就除了自己家裡的廁所之外,漢朝開始修建公共廁所,而且分為男廁和女廁。
除此之外,漢朝人已經懂得解決廁所的髒和臭的問題,以前的旱廁是使用容器,漢代的廁所就開始用水衝來清除糞便了,可以說這和現代的廁所只差一個抽水系統和下水管道。漢朝人甚至懂得給廁所開天窗,修排氣孔等通風設備來消散臭味,這同樣是一大進步。
古代的公共衛生意識
在古代,廁所髒亂差是普遍現象,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受香薰和專人的服侍,從容不迫的上個廁所,至於普通人只能解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問題。但就連最差的旱廁,在古代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用的。
有房產和土地的平民可以在自己的家裡修建廁所,但失去了土地也沒有任何財產的人只能使用公共廁所,甚至就地解決。
流氓一詞在古代其實是指兩個意思,流指的是沒有土地的人,泛稱流民,而沒有房產的人就被稱為氓,這些人基本上都是非常窮苦的社會底層,連最基本的生存都是問題。
秦漢和宋的公共衛生髮展
但官府也不是對此完全束手無策,早在秦漢的時候古人就有了公共衛生意識,如果有人亂扔垃圾,影響了公共衛生,就會被處罰在臉上刺字,以警告別人。
在殷商時期,統治者的刑罰更重,如果被抓到扔垃圾或者隨地大小便,就把人的手臂砍掉,這是非常殘酷的懲罰,在酷刑和威懾之下,那個時代的人會刻意的注重維護城市的環境,起碼大小便要在固定的場合。
後世的宋朝也很注重維護公共衛生,不但修建公共廁所以供人民方便,還專門設置了掏糞人這個職業來處理排泄物。
歷史上不注重維護公共衛生的朝代留下過不少不光彩的黑歷史,唐代魏徵編寫的《隋書》中曾經記載,長安城裡的百姓亂扔垃圾,隨地大小便,搞得一個國家的首都不但臭氣熏天,甚至連城裡的水都是鹹的。大臣向皇帝進諫,皇帝也難以忍受刺鼻的異味,迫不得已竟然打算遷都。古代既沒有洒水車也沒有環衛工,如果居民不講究的話,整個城市就會變成一個超大的露天垃圾場。
明朝的時候,北京的公共廁所也很少,文人甚至專門寫了一首《坑廁賦》來抱怨北京滿大街都是大小便,氣味非常難聞。
清代早期公共廁所是收費制度,可想而知,絕大多數人為了省錢寧願趁著沒人的時候在街頭隨意大小便,根本不可能花錢上廁所,只有不缺錢的富人和貴族才會有點公共衛生道德。北京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瀰漫著難聞的異味,直到清朝晚期,官府禁止人民隨地大小便,並且大量修建了免費的公共廁所,這一現象才開始好轉。
儘管上廁所是一個可能會讓人尷尬又難堪的話題,但人的日常生活確實離不開小小的廁所。
現代文明為我們提供的便利讓廁所不止有解決生理需求這一個功能,抽水系統和排氣系統的出現為我們解決了髒和臭這個困擾了人類幾千年的難題,古人儘管科技水平低,但也應對如廁問題拿出了所處的時代背景下最合理最方便的方案。
我們現在看古代的廁所覺得簡陋,骯髒,但正是這些簡陋的土坑和水缸幫助古人解決了三急中的如廁問題。
參考資料:
《隋書》(唐,魏徵)中華書局出版社,2020年版
《春秋左專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