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與存在(一) 原創:小宇宙科學哲學

2022-07-27     小宇宙科學哲學

原標題:動態與存在(一) 原創:小宇宙科學哲學

什麼是動態?動態是指事物變化發展的情況,藝術形象表現出的活動神態,運動變化狀態的或從運動變化狀態考察的。動態泛指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根本不存在不運動、不變化、不發展的事物。包括客觀動態和主觀動態,而主觀動態又包括思維動態和實踐動態,主觀動態的目的是為了持續發展。

動態作為一個哲學概念,在古代也有人提及過。例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它的內在含義是因為河水在不斷地運動,處於一個動態的過程,當人第二次踏入這條河流時接觸到的已經不是原來的東西了,而是變化了的新的河流,他用這句話闡明世界萬物動態變化的絕對性。中國古代哲學家也有一句名言,翻譯過來大概就是:天地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和赫拉克利特的這句名言有異曲同工之處。闡述「變」的哲學在米利都學派和畢達戈拉斯學派之後,愛菲斯的赫拉克利特創立了一種變的哲學。他的哲學充滿了辯證法思想,對後來辯證法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赫拉克利特承認宇宙是一團永不熄滅的火,火不斷地轉化為萬物,萬物也不斷地再變成火,變化的思想必然會在他的哲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致於後人稱他的哲學為變的哲學。他形象地表達了他關於變的思想,說:「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他把存在的東西比作一條河,聲稱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因為當人第二次進入這條河時,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來的水在流淌。赫拉克利特用非常簡潔的語言概括了他關於運動變化的思想:「一切皆流,無物常住。」在他看來,宇宙萬物沒有什麼是絕對靜止的和不變化的,一切都在運動和變化。恩格斯高度評價了他的這個思想:「這個原始的、素樸的但實質上正確的世界觀是古希臘哲學的世界觀,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的:一切都存在,同時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產生和消滅。」

狹義的動態是人們觀察到的事物的運動變化狀態。例如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這就是人們通過觀察所發現的地球的動態過程,再如人的生老病死,這也可以通過長年累月的觀察,親身感受到一個人變化的動態過程。廣義的動態是整個宇宙之中的萬事萬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沒有絕對靜態的事物,只有相對靜態的事物,動態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礎。把動態看作是「變」的哲學,可以分為「變實」和「變虛」、「變需」和「變廢」這兩組相互對立的動態關係。「變實」是把個人、家庭、國家或整個人類社會的理想變為實際存在的東西,或者說把理想變為現實;「變虛」是通過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的進步,證實一些東西完全是子虛烏有,如上帝、神靈以及鬼魂等;「變需」是指人們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實踐,創造發明一些新的東西變成了人們的日常所需,如家用電器、手機、交通工具等;「變廢」是指一些曾經使用或發明的東西,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需求和消費觀念的轉變,不再被人們使用而廢棄了,如寫信、寄信和上世紀90年代發明的BP機等。

什麼是存在?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實在,包括物質的存在和意識的存在,包括實體、屬性、關係的存在。人的意志本身也是一種存在,人思維的、虛幻的東西也是一種存在,它是人的意識世界的外化(不是物化),本質上仍然是意識的存在,虛擬世界的載體(網際網路的硬體設備)是物質的存在。存在泛指一切形式的存在,具體包括客觀存在和主觀存在,主觀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繼續存在,例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在世界各地到處傳教,其目的就是為了教派能夠繼續存在和發展。

存在是一個哲學概念,按照20世紀西方存在主義哲學家的定義,是具有難以改變但能夠改變的特性,而相對於存在的不存在(虛無)則是具有難以控制但能夠控制的特性,兩者的界別存在於(無限線)的正反面上,但此界別中的正反面本不存在,故分辨的方向只在乎於其外延對該物的影響。存在主義認為,包括人的存在在內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發生的事物,這並不是說,物質的宇宙雜亂無章,毫無規律、法則可言,也不是說科學對物質世界研究所發現的規律完全虛幻,不可信賴。只是說,無論對於個人還是物質的宇宙來說,都沒有任何先定的東西。所謂偶然是指物質世界的存在是沒有理由的,故存在是不確定的,由此可以推知,存在是荒誕的。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事先決定事物應該這樣而不應該那樣,同樣,我們也沒有理由事先決定人應該這樣而不應該那樣。關於荒誕這個問題的解決,有神論的存在主義者提出的途徑是宗教信仰,而無神論的存在主義者則認為應該行動起來為自己爭得生命的意義,創造自己的價值,有神論者是為了宣揚神的繼續存在,而無神論者是為了自己生命的繼續存在。《存在與時間》的作者海德格爾認為:「存在」既是最明了的概念,可也是最晦澀的概念。現實中大多數人自認為「存在」這一概念是自明的,也是最清楚的,故無需發問「何為存在」,更無需去研究何為「存在」,可哲學的終極任務本來就是要解釋「何為存在」,作為思考者,如果你把「存在」這個最晦澀的概念誤認為是簡單、明了,無需解釋的,那麼你註定就犯了大錯了。

存在狹義上是相對於思維而與物質同義的哲學範疇,廣義上相對於無而與有同義的範疇,是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的總和。在哲學史上,存在範疇為各派哲學家廣泛使用,其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中世紀基督教神學認為神是最真實的存在。近代主觀唯心主義者貝克萊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德國客觀唯心主義者黑格爾把存在作為絕對觀念的一個最簡單的規定。現代西方存在主義者把存在解釋為個人的主觀存在。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儘管世界的統一性必須擯棄世界統一於存在這一含混的提法,堅持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存在與思維、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問題,這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動態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是科學的、系統的適用性哲學的基本問題。

其一,從人和周圍世界的關係看,它是人的全部活動所要處理的最根本的問題。研究哲學和運用哲學的目的是為了從總體上、根本上處理好人與周圍世界的關係。人對客觀世界的活動,歸納起來就是兩種: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這兩種活動集中起來又都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即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問題,抽象地說,也就是動態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因為動態既包括主觀動態,也包括客觀動態,存在既包括主觀存在,也包括客觀存在,客觀存在和主觀存在決定著客觀動態和主觀動態,客觀動態和主觀動態影響著客觀存在和主觀存在,所以動態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也就成為哲學家們需要研究、回答和運用的基本問題。

其二,從世界的總體角度看,動態與存在是整個世界的最基本的關係。把人的主觀動態和周圍世界的關係推及整個世界,達到最高的概括和抽象,整個世界的事物和現象就分成為客觀的物質的東西和主觀的精神的東西兩大類。客觀的物質的東西就是「存在」,主觀的精神的東西就是「動態」。就比如我們用手機來通信、閱覽書籍及文章、欣賞音樂等,這些都是從文字的發明開始,然後漸漸的演變發展過來的,當然也包括手機這一工具的偉大發明,所以說這些主觀的精神的東西不能只局限于思維,還離不開人們的實踐創造,而思維和實踐就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樣動態和存在的關係就成為整個世界一種最基本的關係,因而它們之間的關係問題就是哲學家們不得不進行研究並作出回答的基本問題。

其三,從哲學理論體系本身的角度看,它對整個理論體系的基本性質起著決定的作用。哲學研究的問題是很多的,只有首先研究和解答了這個問題,才有可能進而研究和解答其他問題。例如只有首先解決物質是本原還是精神是本原的問題,才能進一步斷定世界萬物的本質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人們對世界萬物的認識是人們的思想對客觀外物的反映,還是精神認識自己的產物等等。由於對動態和存在關係問題回答的不同,必然會引起對其他一系列問題回答的不同,從而形成各種不同的哲學體系和哲學派別。因此,只有動態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才是適用性哲學的基本問題。

其四,物質世界既是普遍聯繫的,又是永恆運動的,聯繫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即使人類不存在,整個世界最基本的關係也是動態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宇宙間,不存在沒有運動的物質,也不存在沒有物質的運動,脫離運動的物質或脫離物質的運動都是不可想像的。

從古至今,無論是神學、道教、儒家思想,還是唯物辯證法等,都是為當時社會的上層建築服務的,都是為了適應時代發展而存在的,否則將會被時代所遺忘和廢棄,這便是適用性哲學的由來。哲學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是能夠規範、支配和指導每個時代人們的思維意識和實踐活動的最有力的武器。但是本文提出的適用性哲學與以往任何哲學都有很大的區別。適用性哲學不僅能為當今人類的發展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也能邏輯推理並解答過去無法解釋的問題,並能為人類的繼續存在和持續發展指明方向。

其一,現在整個人類社會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自然災難的挑戰,如新冠病毒、猴痘、高溫天氣等。北極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還有就是地球上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資源的逐漸減少造成的供需失衡,經濟下滑趨勢嚴重等。動態的困難就必須採取動態的方法進行反制。對於全球性的新冠病毒的反制措施,我在《反制新冠病毒的有效措施》一文中提出了六個方面的措施,這裡就不做具體的說明。對於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就需要加強同各國之間的相互聯繫,從而促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史為鑑,大唐盛世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鑑,而唐朝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主要依靠絲綢之路與沿路各國經濟貿易的往來。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建的「一帶一路」這一新絲路就是為了中國經濟的繁榮復興,且中歐班列的開通運行便是陸路上的良好開端,當然現在還有水路和空運,所以我國要堅持並繼續推行「一帶一路」,任何其他國家進行阻撓和破壞,我國都要堅決予以相應的反制,這就是主觀動態中思維動態與實踐動態的結合,也是哲學方法論中思維方法和實踐方法的結合。

其二,致使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麼?人們都猜測是小行星或流星撞擊地球所造成的。通過動態與存在的關係可以列舉出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小行星或流星撞擊地球,第二是惡劣的高溫天氣或極冷天氣,第三是超級病毒。要把在地球上生存1億多年的恐龍滅絕,小行星或流星撞擊地球和惡劣的高溫天氣或極冷天氣都是局部的、暫時的,而恐龍分布在全球各處,並且有地上走的,天上飛的,水裡游的,要使恐龍滅絕只有寄生或宿主能力強的(可以寄生或宿主所有恐龍),傳播速度快的、致死率高的超級病毒才能做到。現在有的人提到史前文明,如果真的存在史前文明,那麼史前文明人類的集體團滅也會是超級病毒造成的,無論史前文明的科技有多麼發達,一旦不能脫離地球進行星際宜居星球的移民,始終逃脫不了地球殘酷的超級病毒帶來的滅頂之災。

其三,主觀動態的目的是為了持續發展,主觀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繼續存在。恐龍的滅絕和史前文明人類的團滅提醒了人類必須進行星際探索,必須去尋找宜居星球,一旦地球殘酷的自然災害降臨就有可能造成地球人類的團滅,這不是杞人憂天,也不是駭人聽聞,而是有恐龍滅絕的先例。不能走出地球,科技再發達也是落後於超級病毒的。只要人類存在,適用性哲學就會存在。人在故人變,人變即人在,就是對自然、人、哲學共同存在的概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900e051b42fc2a54e1431391511b4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