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男孩被老師罵到跳樓身亡,家長查看監控後怒了!

2022-07-15     小小包麻麻

原標題:11歲男孩被老師罵到跳樓身亡,家長查看監控後怒了!

看到一個讓人心痛的消息:一名11歲男孩被老師指責後自殺了。

事情發生在2021年12月,江西九江,11歲小學生寬寬留下一份摁有手印的遺書後,跳樓身亡。

他在遺書中明確表明:

「本人的死亡不與父母、家長、社會、國家有關,只和鄒某有關,她使用暴力手段。」

父母通過監控視頻發現,教師鄒某在課堂上對寬寬有語言侮辱的行為。

寬寬母親表示,孩子在學校長期擔任班級少先隊學生幹部,幾乎年年獲獎,性格活潑開朗。

這樣一個優秀陽光的孩子,在遭到老師鄒某三番兩次的語言侮辱後,內心受到嚴重傷害,最終走上絕路。

寬寬父母以侮辱罪將鄒某告上法庭,鄒某也因違反師德師風等問題,被處分:

可惜,再大的處罰也換不回那個11歲男孩的生命。

這起悲劇,真的讓人特別痛心和惋惜!

嘆息之餘,我不禁陷入思考:

我們的孩子,到底該如何面對成長過程中可能遭受到的身心傷害?

Part.1

未經他人苦,莫說風涼話

每當有青少年自殺的案例發生,評論里就會出現這樣一種聲音:

我們小時候也沒少挨批挨罰,也沒聽到誰自殺,現在的小孩就是太脆弱了!

這種說法,未免太過片面。

首先,我們小時候,其實也有兒童自殺事件發生。

只不過,在那個年代,網絡信息不發達,有些極端悲慘事件沒有傳到我們耳朵里罷了。

其次,語言攻擊真的能置人於死地。

老師態度嚴厲沒什麼問題,但不等於可以對學生進行人格攻擊,比如謾罵、羞辱、貶低、嘲笑等。

要知道,語言暴力比刀子更能傷人,它能「從內在殺死一個人」。

它可以真切地讓人感到疼痛。

心理學研究證明:

人們因語言暴力受到傷害時,也會像遭到肢體暴力一樣,切實地感覺到疼痛。

成人在遭遇語言攻擊時尚且如此,孩子更是。

它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當一個孩子長期遭受辱罵和指責,他的內心會積累很多負面情緒,這種情緒如果得不到開導和釋放,孩子會喪失對學習和生活的希望。

在精神壓力大到他們無法承受時,就會選擇以結束生命的方式來擺脫痛苦、獲得解脫。

未經他人苦,莫說風涼話。

像寬寬這類悲劇的發生,不能簡單地歸咎於孩子心理抗挫能力差,老師的語言暴力才是直接原因。

Part.2

讓孩子明白這3個道理

作為父母,我們無法幫孩子過濾掉所有困境或傷害,但我們可以教會孩子,如何面對自己受到的身心傷害。

這3句話,一定要儘早讓孩子知道。

第一,「每個人都不一樣」。

記得上高中時,政治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

當你遇到爛人、小人或惡人時,要時刻提醒自己:「每個人都不一樣」。

當時不理解,越長大越發現,這句話不是為了寬恕別人,而是為了放過自己。

  • 在遇到沒道德沒教養的人時,提醒自己「每個人都不一樣」,可以讓自己保持平和心態,避免發生不必要的紛爭。
  • 在和同學發生摩擦和矛盾時,告訴自己「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的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不同,互相看不順眼很正常。
  • 在遇到像鄒某一樣毫無師德可言的老師時,提醒自己「每個人都不一樣」,不是每個老師都配得上「為人師表」四個字。

這個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並不是每個人都如我們期待的那樣。

在遇到讓你不解、不滿甚至憤怒的人時,告訴自己「每個人都不一樣」。

然後拍一拍身上的塵土,繼續上路,別陷在爛人爛事裡,消耗自己。

正如林肯所說:

「不要總是彎腰,往每個朝你狂吠的惡狗身上砸石塊,因為你要走遠路。」

第二,「錯的人不是你」。

惡人之所以作惡,是因為他們本性邪惡,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

就像寬寬被老師鄒某嘲諷、侮辱,那不是他的錯,不是他不優秀、不夠好,是因為鄒某自身缺乏師德造成的。

千萬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不值得。

不要試圖傷害自己,來喚醒對方的良知;

不要試圖以命相搏,來給對方施加壓力。

這樣做,只會讓親者痛,仇者快。

第三,「爸爸媽媽永遠和你在一起」。

黃磊說過一句話:

「最可怕的不是孩子在外面做了什麼,而是你不知道他在外面做了什麼。他做什麼不重要,他會不會告訴你,最重要。」

我們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不管是犯了錯,還是被人欺負了,亦或是遭遇了什麼坎坷,一定一定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

爸爸媽媽會永遠和你在一起,傾盡全力幫你解決問題。

怎麼樣讓孩子對父母建立起深度信任感呢?

答案是——對孩子提高「容錯率」。

其實也就是提高對孩子「犯錯」「不完美」「未能達標」的包容度。

容錯率低的家庭,孩子寧願選擇一個人承受痛苦,也不願告訴父母。

正如焦俊艷在《我家那閨女》節目中,對爸爸所說:

「痛苦要是說給你聽,我會得到雙倍痛苦。」

容錯率高的家庭,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更願意向父母尋求幫助。

Part.3

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自殺率的確越來越高。

《中國兒童自殺報告》指出:

中國兒童自殺居世界第一,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8個自殺未遂。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

我們對孩子缺乏生命教育,使得孩子對生命的珍貴沒有正確認知。

一名12歲男孩在自殺未遂後,對心理學家坦言自己輕生的原因是因為:

「動漫里的人死了還會重生,還會投胎轉世。」

台灣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寫過這樣一段話:

  • 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所以做好死亡教育相當於給孩子一個面對未來無常生活的珍貴錦囊。

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對孩子加強生命教育呢?

一、通過繪本,幫助孩子理解生死

比如:

  • 《爺爺沒有穿西裝》,可以幫孩子理解,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
  • 《爺爺變成了幽靈》,告訴孩子死亡的真相;
  • 《花婆婆》,可以讓孩子明白生命的價值;
  • 《爸爸的圍巾》,讓孩子認識到,正因為會失去,才更要活得快樂和勇敢;
  • 《祝你生日快樂》,讓孩子學會尊重生命、珍愛生命;
  • 《當鴨子遇見死神》,可以引導孩子學會接納、思考,勇敢面對「死亡」。

年齡大點的孩子,可以看一看維克多·弗蘭克的《活出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在喪失父母、妻子和哥哥之後,戰勝了煉獄般的痛苦,還幫助更多人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通過書籍,讓孩子明白,生命只有一次,無法重來。

讓他們學會接納自己,勇敢面對困難,活出精彩。

二、培養植物,讓孩子感受生命成長的過程

可以跟孩子一起種植一棵植物。

讓孩子從播種開始,觀察植物的發芽、張葉、開花和結果,讓孩子感受生命的發展過程。

三、飼養小動物,讓孩子學會尊重生命

跟孩子一起飼養小寵物,比如小烏龜、小魚、小貓小狗等。

讓孩子在飼養、觀察和照顧小動物的過程中,感受生命的奇妙與脆弱,學會善待、愛惜自己和他人、小動物的生命。

最後,想給妞們提個醒:

不要想著給孩子人為製造挫折,那樣只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讓他變得更為恐懼和不安。

挫折不用刻意製造,它永遠在那裡!

魯豫在《偶遇》中說:

無論是誰,都曾經或正在經歷各自的人生至暗時刻,那是一條漫長、黝黑、陰冷、令人絕望的隧道。

如何幫孩子安全度過這條黑暗隧道?

那就是給足他們關愛和信賴,讓孩子知道這世上永遠有人愛你。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挫折教育,而是愛的教育。

只有當孩子感受到了無條件的愛,才有勇氣和底氣在跌倒一百次後,第一百零一次地站起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5d98763865329ed4e33295a70c287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