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完諾貝爾物理學獎,網友才幫他建維基百科……

2023-10-03   果殼網

原標題:拿完諾貝爾物理學獎,網友才幫他建維基百科……

點擊圖片進入歷年諾貝爾獎解讀合集

10 月 3 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獲獎者,皮埃爾·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費倫茨·克勞斯(Ferenc Krausz)和安妮·勒伊耶(Anne L』Huillier)因為他們在阿秒光脈衝領域的貢獻而獲獎。

安妮·勒伊耶(Anne L』Huillier),法國物理學家,瑞典隆德大學教授

安妮·勒伊耶 | 維基百科

安妮·勒伊耶的科學啟蒙來自她的祖父,他是一位電氣工程學教授,從事無線電通信方面的研究。

另一大啟蒙是在她十歲時「懷著敬畏的心情」觀看的阿波羅登月,這激勵著她進行科學與工程方面的研究。

她的原子物理學老師也是一位諾獎得主克洛德·科恩-塔諾季(Claude Cohen-Tannoudji),得獎理由是發展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

直到 1987 年,她因為首次用皮秒 Nd: YAG 雷射系統觀察到了高次諧波,邁出阿秒物理學的第一步。

2007 和 2015 期間,她還是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的委員。她說這份工作經常需要她從自己的研究中抽離出來,「花費了很多時間」,但也因此獲得了非常廣泛的物理知識。

2022 年,她因為對阿秒物理學的貢獻獲得沃爾夫獎,是該獎項的第二位女性獲獎者。上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是華裔物理學家吳健雄。

安妮·勒伊耶獲得 2022 年沃爾夫獎 | 沃爾夫獎

她鼓勵每個對 STEM 感興趣的女性跟著感覺走,堅持她們的興趣。

但她並不認為女性科學家要將一生奉獻給事業,「我強烈反對你需要把一生獻給事業的想法。你可以擁有一個家庭,和在物理學之外的生活。」

她認為,「物理界的女性比男性更顯眼、更脆弱,而且常感到孤獨。」她說:「我整個職業生涯都在與這種性別歧視做鬥爭。現在我有了更多的資歷,尤其是獲得了沃爾夫獎之後,我覺得我終於不需要證明什麼了。」

現在她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的第五位女性獲獎者,更不需要證明什麼了。

接到諾獎電話時,她正在教書,她開玩笑說,看來很難繼續上完這節課了。

費倫茨·克勞斯(Ferenc Krausz)匈牙利-奧地利物理學家,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主任,德國慕尼黑大學實驗物理學教授

費倫茨·克勞斯 | 維基百科

費倫茨·克勞斯接到電話時,正在準備參觀他研究所的實驗室。他的第一反應是「不知道是在做夢還是在現實中」。

上世紀 90 年代,克勞斯和加拿大物理學家保羅·科克姆(Paul Corkum)通過電子郵件討論如何測量阿秒光脈衝的問題,據科克姆稱,最後在他提供測量方法、克勞斯進行實驗的分工下,觀測成功。

2001 年,克勞斯的研究團隊產生並測量了第一個阿秒光脈衝,並用它來捕捉原子內部電子的運動,標誌著阿秒物理學的誕生。也建立了當今實驗阿秒物理學的技術基礎。

他還一直在探索阿秒光脈衝在檢測疾病方面的潛力。

2022 年,他和保羅·科克姆,還有前面提到的安妮·勒伊耶,因為在阿秒物理學領域的貢獻,一同獲得了沃爾夫獎。

皮埃爾·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法國實驗物理學家,俄亥俄州立大學名譽教授

皮埃爾·阿戈斯蒂尼,連圖片都這麼「隨意」…… | 維基百科

是的,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幾乎與去年沃爾夫獎的得獎者一致,除了保羅·科克姆被換成了皮埃爾·阿戈斯蒂尼。

他們的得獎理由是 「安妮·勒伊耶發現了雷射與氣體中原子相互作用的新效應。皮埃爾·阿戈斯蒂尼和費倫茨·克勞斯證明了這種效應可以用來製造比以前更短的光脈衝」。

皮埃爾·阿戈斯蒂尼十分低調,在網際網路上幾乎沒有相關資料,他的維基百科頁面都是今天才剛建立的。

諾獎組委會在 Twitter 上介紹他「成功地製造和研究了一系列連續的光脈衝,其中每個脈衝只持續 250 阿秒」。現在他正在與費倫茨·克勞斯進行另一類型的實驗,這種實驗能夠分離出持續 650 阿秒的單個光脈衝。

參考文獻

[1] https://physics.aps.org/articles/v15/84

[2] https://spie.org/about-spie/equity-diversity-inclusion/women-in-optics/2020-wio-planner/anne-lhuillier?SSO=1

[3] https://www.uib.no/en/matnat/93007/what-happens-few-billionths-billionth-second-horizons-lecture-anne-lhuillier

[4] https://www.frontiersofknowledgeawards-fbbva.es/galardonados/anne-lhuillier-2/

[5]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1901713116

[6] https://physics.aps.org/articles/v15/84https://spie.org/about-spie/equity-diversity-inclusion/women-in-optics/2020-wio-planner/anne-lhuillier?SSO=1

[7] https://www.uib.no/en/matnat/93007/what-happens-few-billionths-billionth-second-horizons-lecture-anne-lhuillier

[8] https://www.frontiersofknowledgeawards-fbbva.es/galardonados/anne-lhuillier-2/

[9]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1901713116

作者:睿悅、窗敲雨

編輯:Steed

封面圖來源:Unsplash

一個AI

今天最失落的,大概就是被替換下來的保羅·科克姆了吧……

明天下午,2023年諾貝爾獎還將公布化學。果殼依然會跟你一起等待諾獎的結果,並在第一時間發布最靠譜的諾獎解讀。

快來關注,不要錯過!

點擊圖片進入歷年諾貝爾獎解讀合集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