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 年代起,中蘇兩黨在意識形態上發生分歧,中國共產黨在蘇聯對史達林的評價問題、蘇共處理波匈事件中的大國主義作風表示不滿。隨著中蘇兩黨矛盾逐漸激化,中蘇邊界衝突逐步升級,最終演化為兩國在珍寶島爆發了較大規模的武裝衝突。
1969年3月的中蘇邊境珍寶島軍事衝突中,中蘇兩國發生了3次戰鬥,雙方各有傷亡。蘇聯方面陣亡58人,94人受傷;中國邊防部隊陣亡29人,62人受傷,1人失蹤。這場衝突雖然只是兩國的一場局部衝突,但卻改變了中國的對外戰略,使中國以往按意識形態劃分的對外關係發生了質的改變,也奠定了中國今天對外戰略的雛形。
中蘇珍寶島之戰的前因
中蘇之間發生的這場突如其來的衝突,要從兩國關係大的歷史背景上來分析。
20 世紀 60 年代,中蘇之間的矛盾因蘇聯催逼中國償還債務、撤走全部在華專家而日益表面化,但是中國並沒有屈服。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領導人後,在政治上攻擊中國,在邊境地區囤積重兵,把中蘇意識形態上的分歧擴大到國家關係上,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對中國施加壓力,企圖壓服和控制中國。
珍寶島位於我國黑龍江省虎林縣境內的烏蘇里江下游,處於我國地理位置的最東端,一直以來是我國神聖的領土。當年清政府與沙俄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規定,中俄邊界東段以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為界,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界河中的島嶼歸屬應以主航道中心線為準。但蘇聯卻拿出了沙皇俄國在 1861年單方面繪製的地圖,把中國一側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的600多個島嶼都劃歸己有。蘇聯的這種無理要求當然遭到中方的拒絕。
1964 年 2 月,中蘇兩國為解決邊界爭端開始舉行談判,但是雙方在界河歸屬問題上出現了嚴重分歧。中方堅持認為,珍寶島從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根據公認的國際法準則,珍寶島位於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並一直在中國管轄之下,因此無可爭議地屬於中國。雙方的談判一直持續到 8 月,終因無法達成協議而擱淺,這也為後來中蘇衝突埋下了種子。
蘇聯在 60 年代窮兵黷武,自視在軍事實力上可以和美國相抗衡,所以在談判不成功後,不惜動用武力來對中國進行威嚇。談判破裂後,蘇聯立即陳兵中俄邊境,甚至向蒙古裝甲集群,對中國形成強大的軍事壓力。其用武力迫使中國屈服之心,昭然若揭。
此後,蘇聯邊防軍開始公然攔阻我國軍民登上珍寶島,破壞我正常航行和漁民生產,阻撓我邊防部隊巡邏,經常辱罵、推搡、毆打和放犬撕咬我方官兵,擺出了一副倚強凌弱的蠻橫架勢。
1968 年夏,蘇軍飛機越過邊境線進行偵察挑釁的事件日益增多。中國政府雖然多次向蘇聯政府提出抗議,但是蘇聯一直不予理會。隨著當年8 月,蘇聯大規模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中國認為蘇聯已墮落成「社會帝國主義」,我們應當做好戰爭的準備。
1968 年秋,周恩來向毛澤東彙報了邊境鬥爭的形勢,說蘇聯邊防軍侵入烏蘇里江上的中方島嶼,在中蘇邊境增加了 10 多個師,還在新疆對面的 3 個加盟共和國新組建了一個中亞軍區。毛澤東自信地說 :「這沒什麼了不起!要打,我們奉陪。我們有幾百萬軍隊和數億人民,我們誰也不怕!」
珍寶島戰鬥經過
1969年3月2日上午,中國邊防巡邏分隊在孫玉國的帶領下,沿中國境內抵近珍寶島時,蘇軍出動70多人,分乘2輛裝甲車,搶先侵入珍寶島,阻止中國邊防巡邏分隊登島巡邏。在中方發出警告後,蘇軍卻擺開戰鬥隊形,以1個班的兵力向中方巡邏組左翼穿插,並突然開槍射擊,當場打死打傷中國邊防戰士6人。
在蘇聯搶先動手後,中方被迫自衛還擊。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中國邊防部隊驅逐了入侵珍寶島的蘇軍。
3月15日凌晨4時,蘇軍步兵六十餘人,在6輛裝甲車掩護下,從珍寶島北端侵入,以裝甲火力和步兵輕重武器向我軍猛烈射擊。中國邊防部隊依託珍寶島的地形,經過50多分鐘的激戰,打退了蘇軍三次進攻。
3月17日凌晨,蘇軍又出動坦克5輛、步兵七十餘人,在炮火掩護下侵入珍寶島。為阻止敵人的企圖,中國邊防部隊炮兵群進行了猛烈的炮擊。在這次戰鬥中,中方俘虜蘇軍坦克一輛,後將其送往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
蘇聯自恃裝備先進,以為中國軍人不堪一擊,沒料到遭到中國軍民的嚴厲打擊。此後他們再也不敢貿然在珍寶島活動了。珍寶島的歸屬後來在蘇聯解體後,中俄經過談判,俄羅斯正式承認珍寶島的主權歸屬中國。
珍寶島衝突爆發後,中國政府向蘇聯政府提交了抗議照會,指出這完全是蘇聯一手造成的。3月 4 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社論《打倒蘇修新沙皇》,批判蘇軍侵犯我領土主權的罪惡行徑,揭露蘇聯的侵略行徑。緊接著,全國各地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活動。毛澤東也來到了天安門城樓,向遊行群眾講道:「我們要團結一致,同仇敵愾,誓死保衛祖國神聖的領土,堅決消滅一切來犯之敵 !」
珍寶島衝突,深刻影響了我國的外交格局和地緣政治形勢。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採取「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加入社會主義陣營,一直將蘇聯視為「老大哥」。隨著中蘇分歧和矛盾的加深,蘇聯撤走了全部援華專家,使我國的軍事工業陷入了十分困難的境地。
「原子彈沒有什麼了不起」
珍寶島事件後,以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為代表的強硬派主張動用遠東地區的中程彈道飛彈,攜帶核彈頭,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等重要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由於此事事關重大,蘇聯將此事通知了美國,希望美國能保持中立。不過,當時的美國正謀求改善對華關係,需要中國遏制蘇聯的進一步擴張。為此,美國直截了當地表示反對蘇聯核打擊中國。
面對蘇聯核威脅,毛澤東並沒有被嚇倒。毛澤東一生從來沒有怕過核武器。他說:「原子彈沒有什麼了不起,我看它是紙老虎。決定戰爭的根本因素是人,而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原子彈也是靠人去掌握的……」雖然最終蘇聯放棄了這一計劃,但中蘇之間再回不到當年的蜜月期了。
1969 年 9月28 日和 29 日,我國成功進行了兩次核爆炸。雖然美、蘇兩國的偵察衛星都檢測到了能量巨大的震動信號,也判定中國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地下高爆核試驗。兩次神秘的核爆炸,給蘇聯傳遞了中國已經做好打核戰爭的準備的信息,使蘇聯終放棄了對中國的核打擊計劃。毛澤東運用高超而精妙的戰略威懾手法,避免了一場因珍寶島衝突引發的核戰爭。
面對蘇聯的威脅,中共在「九大」的政治報告中指出: 「我們決不可因為勝利,放鬆自己的革命警惕性,決不可忽視美帝、蘇修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危險性。我們要作好充分準備,準備他們大打,準備他們早打。準備他們打常規戰爭,也準備他們打核大戰。總而言之,我們要有準備。」
面對咄咄逼人的蘇聯,毛澤東提出「要準備打仗」, 「深挖洞,廣積糧」,各級黨政軍機關、人員開始疏散或作好隨時疏散的準備。全國挖掘防空洞,修築戰備鐵路和公路,大辦民兵師。人民解放軍迅速擴編部隊,迎來了人民解放軍歷史上員額最高階段。
我們為什麼能贏
當時的蘇聯擁有百萬軍隊和裝甲洪流,軍事實力與美國並駕齊驅,在裝備上我軍與蘇軍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駐守珍寶島附近的蘇聯邊防軍擁有坦克、裝甲車、火炮,還可以得到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的空中支援,而我方參戰的主要是步兵和搭配的少量炮兵,沒有坦克、裝甲車,更沒有空中支援。
我方裝備的 75 毫米口徑的無後坐力炮、85 毫米加農炮和 56式 40 火箭筒等反坦克武器破甲能力偏低,無法從正面擊穿蘇軍最新式的T-62 主戰坦克,我軍卻打敗了蘇聯邊防軍,取得了珍寶島自衛反擊的勝利,這是為什麼呢?
蘇聯雖然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坦克鋼鐵洪流,但在珍寶島不到 1 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上,卻難以發揮規模優勢。狹促的戰場空間和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嚴寒,縮小了我軍與蘇軍之間的實力差距。
蘇軍當時剛剛在侵略捷克的戰爭中獲勝,面對裝備科技含量低的我軍,蘇軍十分輕敵,對戰鬥的激烈程度估計不夠,準備不足。面對裝備優勢的蘇軍,我軍揚長避短,在蘇軍經常出沒的線路上設置了反坦克雷區,並制定了反坦克武器火器分散、火力集中的戰術原則,把集束手榴彈、40 火箭筒、反坦克炮、榴彈炮等遠近火力配套使用,在實際作戰中,制定了「打側不打前」的反坦克戰法,從裝甲薄弱的側面擊毀蘇軍坦克,顯著提升了戰果。
正如同《亮劍》中李雲龍說的那樣,面對敵人要敢於亮劍,我軍官兵的戰鬥精神和戰鬥作風比蘇軍頑強太多。在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嚴寒中,我軍官兵提前埋伏,戰鬥中始終堅持戰鬥,完全打亂了蘇軍的部署,湧現出了孫玉國、杜永春、華玉傑、周登國、冷鵬飛、孫征民、楊林等多名戰鬥英雄,這種頑強的戰鬥意志,是蘇軍不具備的。
珍寶島事件後中國戰略決策的變化
珍寶島事件是中國在戰場上面對當時世界第二超級大國,在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明顯弱於對方的情況下,同侵略者進行的鬥爭,表明了中國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決心,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珍寶島之戰,讓中國改變了以往 「既反蘇修,又反美帝」的外交方針,為了應對來自北方鄰居的威脅,中國走上了聯美抗蘇的道路,打開了通往西方的大門。儘管中美之間存在許多分歧,但歷史的堅冰終於開始消融。毛澤東又適時提出「三個世界」劃分、建立最廣泛的國際反霸統一戰線的思想,使隨時可能爆發的大規模戰爭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珍寶島事件促成了中國領導人更加理性的來對待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更加合理的調整國家戰略,從而為中國在國際博弈中,贏得有利的生存環境。
前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曾說:「同中國關係惡化,是蘇聯前領導人犯下的最大戰略性錯誤。」蘇聯對中、美兩面受敵後,為防範美國花了一萬億盧布,為防範中國花了三千億盧布,拖垮了整個國民經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xszfnYBX2TYn2u-5Ei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