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上海人吃粽子有講究!這家滬上老字號的肉粽王天天排隊

2020-06-18     上海熱線儂好上海

原標題:注意!上海人吃粽子有講究!這家滬上老字號的肉粽王天天排隊

導語: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滿心歡!又到一年粽葉飄香時,每年端午節一到,作為傳統節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粽子,自然又成了上海人最為津津樂道的話題。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口味五花八門,包紮形式上也各有風格。一般而言, 市面上能見到的粽子,主要以三角粽和枕頭粽為主

所謂的 枕頭粽,也曾被金庸在武俠小說里提及,源自湖州, 其最大的特點是枕頭似的外形。這種形狀的枕頭粽,優勢在於可以包入更多的餡料,可以做到吃的時候每口都能咬到餡料,但對包裹的手藝要求也更高。

枕頭粽

至於 三角粽,就是老底子阿拉上海人家家戶戶都會包的普通傳統粽子,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傳說,浦東群眾在紀念屈原的活動中,發現枕頭粽在河水裡容易被魚啄開,就發明了三角粽,因魚嘴碰到角就疼得不敢偷吃粽子了。於是,三角粽就此傳承至今,它被稱為浦東鄉土粽。

三角粽

而口味方面,從鮮肉粽、蛋黃肉粽,到赤豆粽、豆沙粽,再到白米粽、鹼水粽……總體而言, 可以分成甜和咸兩派,一般而言,南方人喜歡吃肉香味的咸粽子不喜甜;而北方人則正好相反,有些人甚至於根本不知道肉粽的銷魂存在。

在上海,每每到了吃粽子的時節,除了家裡自己包, 滬上的各大老字號都會根據自家的特色,推出幾款王炸產品,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

而這次,熱線君也來到了一家南京路上的滬上老字號, 想帶大家探究的,就是那些關於上海人吃粽子,包粽子的故事!

上海人包粽子有歷史:家家戶戶用面盆

小編小時候生活在老弄堂里,印象中,老底子80、90年代的上海,遇到端午節吃粽子,基本都是自己家裡頭包的。每每一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 拿出面盆在弄堂里包粽子。由於當時用的都是 新鮮的箬殼,所以還會飄散出一陣陣粽子的清香,粽葉香也格外誘人!

新鮮的箬殼

聽姆媽講,老底子了了弄堂里包粽子,還是要分給左鄰右舍的,所以才 會用到面盆,因為一包就是幾十隻,不同的口味的粽子還要用不同顏色的來區分

當然,鄰裡間也是有來有往的,如此一來,不但能吃到形態各異不同味道的粽子,鄰里關係也會在粽子飄香的季節里得到很好的發展。

記憶中里,大肉粽飄香,白米粽蘸糖……一到端午前後的那幾天,弄堂里的所有鄰里街坊就會突然就變得活躍起來,嘮嘮嗑、話話家常、送送粽子,一派其樂融融……

但隨著上海城市建設的發展,弄堂也開始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住宅群,於是,弄堂文化也慢慢從上海人的視野中淡出……

口味各異的粽子

不過,小編來到南京路探訪的那天,卻驚喜地在這家老字號門口看到了 小時候弄堂里用面盆包粽子的那一幕!

只見店門口也擺起了攤位,幾大隻碩大的面盆,分別裝著糯米、大肉和粽葉,由兩位點心師傅現場演示起了包粽子的過程,還引來不少市民圍觀。

大師露天擺攤

市民圍觀

師傅們先是熟練用兩片粽葉熬成漏斗狀,中間加上一勺腌制好的糯米,隨後在當中塞上肥瘦相間的五花肉!

加上一點糯米蓋上,用粽葉裹好,十指翻飛下外面一道一道捆上線,再麻利地打上一個結,一個個個頭飽滿的枕頭粽子就瞬間包好了。

整個過程不過十幾秒,行雲流水一氣呵成,這也讓現場不少圍觀群眾嘖嘖稱奇!

師傅包粽子

行雲流水般熟練

剪粽葉

包粽子

至於浸在醬油里的糯米和豬肉,更是反著油光蹭亮蹭亮的,這也讓小編不禁聯想到了小時候媽媽包的粽子美味!!

一面盆的大肉

一面盆的糯米

上海人吃粽子有偏好:堅挺咸黨占大半!

在上海,關於粽子的口味,"花頭經"也是比較透的,沒有餡,清一色糯米的就是 白米粽;糯米用鹼水泡過一晚顏色有點微黃的那叫 鹼水粽;糯米與赤豆混作一團的叫 赤豆粽;包入了紅棗泥的是 棗泥粽;包入豆沙餡的叫 豆沙粽/洗沙粽;還有最最經典的,就是包了精肉+五花肉的 大肉粽和再加入鹹蛋黃的 蛋黃肉粽

不過,粽子的內容再多,都少不了外面裹著的粽葉,不然,那就不是粽子,而只是一攤有餡的飯糰了。

那麼,上海人最愛的粽子口味究竟是什麼呢? 在街頭採訪中,小編髮現,其實關於粽子,身處南方的上海人大多都是好"咸"的。

雖然也有不少表示咸甜皆宜,但一說更偏愛的口味以及會購買的品種, 上海人普遍都會斬釘截鐵的回答:肉粽!

傳統的大肉粽

高湯肉粽

肉粽還會演變出一大波神奇好吃的口味,比如鹹蛋黃肉粽、腐乳肉粽、咖喱肉粽……

" 上海人嘛,都愛吃大肉粽,鹹蛋黃肉粽也蠻受歡迎的。"一些市民對上海熱線小編如是說。

蛋黃肉粽

腐乳肉粽

而這一點也在上海售賣粽子的各大老字號里得到了印證。 不管是大肉粽、蛋黃肉粽,還是牛肉粽,其精髓都離不開一個字——肉!

包粽子一般採用的是五花肉

說到肉粽,老字號新雅的大廚黃任康是特別有話語權的。因為他所創新的大肉粽還不只是個肉粽,更是個肉粽的升級版,也就是之前在門口看到的, 包入了整整四大塊肉,粽體280g+足足半斤重,活生生地將大肉粽的分量和品質都提上了一個台階!

包入了4大塊肉的粽子王

上海人對肉粽特別有情懷!

" 上海人喜歡吃肉粽,早在70年代的時候,每到端午節,上海灘家家戶戶拿著面盆出來包粽子包的大多都是肉粽,這就足見了上海人對肉粽的那份情懷。"黃大廚表示,其實任何的一種味道都摻雜了記憶,每份記憶也都與感情有關,滲入了感情的味道都可以勾起人們的溫情,粽子也一樣。粽子好吃首先就要做到這一點。在他看來,食物是有感情溫度的,這也是美食得以傳承的重要原因。

糯米和肉

大廚包肉粽

上海人對肉粽接受度最高!

"早些年我們也嘗試過一些創新口味,比如鮑魚叉燒粽,但後來發現市場上的那些新奇口味,比如海鮮、榴槤等,大多都是奔著網紅而去, 有的口味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都不如經典的肉粽來的接受度高。"

大廚黃任康

黃大廚還對小編透露,很多東西包在粽子裡,口味很多都不會如預期那般好,所以衡量再三才會決定繼續把精力放在肉粽上,繼續做出一個"升級版肉粽"的典範出來!

上海人包肉粽有講究:肉和醬油都重要

即便肉粽在上海的受歡迎程度最高, 但要得到消費者的普遍肯定,選料和腌制環節仍舊是至關重要的。小編從黃大廚處了解到,如 果要將肉粽的品質做精,想要有一個質的飛躍,選料和用料上都絲毫不能馬虎!

"每個粽子的 黑毛豬肉用量是100克左右,單個粽子的總量差不多有280-300克。"黃大廚告訴小編,今年特別選用了來自伊比利亞的黑毛豬,令粽子的肉質更加細膩油潤,肉香襲人,基本口口都能吃到肉,這樣也能讓 粽子在口感和質地上都比普通肉粽上一個台階。

每個都會稱分量

粽子王

劃重點!!!所以,一個肉粽要好吃,可以選擇1/3都是肉的配比,"口口都能吃到肉"的秘訣你學到了嗎?

"黑毛豬大肉粽"粽體非常油潤

特大肉粽口口有肉,還回歸了小時候的米道

此外,為了讓粽子體現濃香綿軟口感及潤滑軟糯的嚼勁, 在糯米的選擇上也要費功夫。黃大廚表示, 需要選擇柔韌性好、香氣四溢、經過數小時的洗腌蒸煮,口感不軟爛的糯米,如此一來,在吸收了粽香和滿滿的肉香後,就有鮮咸甜的本幫滋味,入口食而不膩,令人回味無窮。

最後,黃大廚還強調,關於腌制用的醬油,不同牌子的醬油與糯米與豬肉的契合度也是不一樣的,大肉粽的出品要色香味俱全,剝開粽葉首先就要顏色均勻,不合適的醬油將會導致粽子的糯米深淺不勻,也襯托不出肉本味的鮮香。自己研發的時候是研究了很多種 醬油,經過了反反覆復調試的

精選的糯米和醬油契合度完美

"不過,如果是 自己家裡包粽子,就只要選擇牌子好一點的五花肉就可以了,把肉切好放在碗內,加適量的醬油和佐料拌一拌,腌個1個多小時,就可以了。"黃任康說。

油潤的五花肉

上海人愛粽子排行榜:蛋黃、豆沙也經典

除了銷量冠軍大肉粽,讓上海人慾罷不能的還有鹹蛋黃肉粽,也就是在鮮肉粽里再添入鹹蛋黃。對於此,小編也可以很負責任的說, 上海人對鹹蛋肉粽的愛,絕對也是滲透到了骨子裡的。

在新雅,升級版大肉粽也有鹹蛋黃的版本。在原有四塊大肉的黑毛豬大肉粽的基礎上,再添入兩枚鹹蛋黃!也就是 整整四塊肉+兩隻鹹蛋黃蛋黃的沙質口感和黑毛豬肉的噴香勁道完美融合,堪稱一絕!

雙黃黑毛豬特大肉粽

不過,雖然大多數上海人對於吃粽子這件事都是咸黨,但不得不說,好吃的甜粽同樣也讓人無法抗拒,尤其對老一輩上海人來說,甜粽也是完全不能割捨的美味。

以最最最傳統的豆沙粽/洗沙粽而言, 粽體晶瑩透白,好的豆沙餡入口即化,甜而不膩。

新雅的豆沙粽掰開只見沙,用料十足

棗泥粽

並且,甜粽在新雅,也有升級版——烏米細沙!

據黃大廚介紹,在魚米之鄉的江浙一帶, 端午吃烏米是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的,所以,為了迎合上海人吃豆沙粽的習慣,特別引進了江浙地帶的特色——烏米。其特點就是糯米粒烏黑到閃現光澤,顆顆勁道,粒粒噴香,黏糯不爛。

而之所以選擇主推這樣的甜粽,也是為了迎合上海的海納百川,同時也希望將經典的口味再度升級。

隨著端午的臨近,來老字號排隊買粽子的人也開始絡繹不絕!

老字號門口上海人排隊買粽子

排隊現場

不少市民也對上海熱線小編表示,現在很少自己做粽子了。但每到端午節,粽子還是必須要吃的。而之所以選擇老字號,主要還是因為對其口味和品質的認可。

排隊現場

排隊現場

除了28元一個的黑毛豬特大肉粽和32元一個的鹹蛋黃黑毛豬特大肉粽,新雅的傳統粽子, 如鮮肉粽、豆沙粽、鮮肉蛋黃粽、紅豆蜜棗粽、鹼水粽等,價格普遍都在6-11元不等。

價目表

其實,最近幾年,上海老字號在節令食品的創新上可圈可點。但關於粽子那點事,大家卻都在前幾年嘗試了大膽創新後,又在這幾年選擇繼續回歸傳統,許多記憶里的味道也在時光輪轉間也都又回來了。

一方面,上海人鍾情於老字號是因為相信貨真價實,另一方面,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傳統節日,這也是人類回歸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也許,只有讓傳統美食回歸生活,才能完美俘獲上海人的胃,散發出一種歷久彌香的韻味。作為一個上海人,你又是怎麼看的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d_6yHIBfGB4SiUwDa1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