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海防營:兵營去矣 舊地新景覓往事

2019-09-09   天下新鮮事

海防營舊貌

上世紀五十年代海防營拆除後,在原址上修建了煙台工具機附件廠

原海防營營門

奇山所廢除後的200餘年裡,煙台一度成為「不設防」的城市,清廷為加強海防,海防營應運而生。

辛亥革命爆發後一個月,煙台革命黨人發動了「煙台首義」,其勝利的關鍵便是智取海防營。

1936年,海防營改為煙台特區公共商場,商貿地位日益突出,幾經沿革,如今海防營舊址已成「煙台地標」。

扼守京津的重要門戶、辛亥革命「十八豪傑」起義,海防營作為一軍事重地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煙台特區公共商場、海防營市場以及如今的海港路商圈,消失的海防營又與商業有著不解之緣……是什麼讓仁人志士為海防營拋頭顱灑熱血,又是什麼讓煙台人對海防營魂牽夢繞?讓我們一起關注海防營的變遷。

設立海防營源於煙台曾經「不設防」

600多年前,倭寇侵擾沿海邊疆,國家不得安寧。為防倭寇侵犯騷擾之禍,明洪武31年春(1398年),朱元璋准奏修建了建寧海衛,轄區內設建「奇山守御千戶所」。奇山所城建立後,沒有發生重大倭寇侵襲事件,基本安寧太平。在清康熙3年(1664年),清廷旨令奇山守御千戶所廢除,軍變民地,改稱奇山社,行政上歸福山縣管轄。廢衛所制後,原千戶、副千戶貶為庶人,官兵解甲,多從事漁農工商。

奇山所廢除後,煙台一度成為「不設防」的城市。海防營的建成,與煙台的「不設防」、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和同治六年(1867年)捻軍兩次奔襲煙台有著直接的關係。

捻軍的前身是捻黨,起源於清康熙年間,鴉片戰爭後,捻黨武裝日益發展。

捻軍第一次奔襲煙台,與煙台開埠有關。1861年,依據《中英天津條約》,煙台成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為了抵抗外國列強入侵,10月7日捻軍兵臨煙台通伸崗,10月8日,停舶在煙台海面的英法軍艦瘋狂向捻軍陣地開炮,捻軍被迫撤離煙台。

1867年6月12日,10萬捻軍由河南進入山東,一路勢如破竹東進膠東,此時登萊青道已由萊州遷駐煙台,道台潘尉害怕捻軍再次奔襲煙台,便集中清兵500名進行扼守,並在煙台東西口(今海港路一帶)築建防禦圩子,東圩子用土堆成,西圩子用石砌成,南起毓璜頂北坡,北至海邊。同時勾結英法海軍聯合防守,三口大臣崇厚還派參將鄧元啟率一洋槍營從天津乘船趕來煙台增援。捻軍第二次奔襲煙台同樣以失敗告終。

捻軍兩次奔襲煙台,清政府大為震驚。清同治7年(1868年)調撥登州、文登馬步兵523名,到煙台設水師營,裝備洋槍洋炮,清光緒29年(1903年)改為海防營,海防營是一個建制齊整的守備營,擁有營房、庫房400餘間,舊址在現海港路和西大街交匯處。

海防營見證辛亥革命「煙台首義」

「老煙台的海防營,雖早已不復存在,但它卻永遠留在煙台人的記憶中,因為9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煙台首義』,正是由於『十八豪傑』智取海防營,才取得了起義的關鍵性勝利。」煙台市博物館原館長王煥理談到海防營的歷史,仍然唏噓不已,「煙台首義勃發出的革命精神是極其珍貴的,起義的勝利是對辛亥革命的重大歷史貢獻。」

時光追溯到96年前。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爆發,敲響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喪鐘,山東革命黨人積極響應。事隔一個月之後,有著煙台「十八豪傑」之稱的欒鍾堯等人聚集在渤海日報社內,商定11月12日晚舉行武裝起義,兵分三路,分別攻占海防營、道署衙門和大清銀行。

局勢十分明朗但形勢卻不容樂觀。因為道署衙門只有少量兵力把守,因此要想起義取得成功,攻占海防營是關鍵,海防營是一個建制齊整的守備營,而且裝備優良,但「十八豪傑」只有1支步槍,5支手槍。敵我力量相差懸殊,不能強攻,只可智取,於是「十八豪傑」商定,利用「十八豪傑」之一宮錫德在海防營當營哨官,與海防營管帶董寶泰是親戚的有利條件,直闖董寶泰臥室,用槍逼迫他交出兵權。「十八豪傑」順利地完全控制了海防營。

經過一夜激戰,13日拂曉之際,「十八豪傑」三路人馬在道署衙門會師,煙台起義成功,宣布煙台獨立,成立山東軍政府。縱觀整個起義過程,勝利的關鍵便是智取海防營。

1913年8月29日,海防營營地改設「煙台鎮守史公署」,統轄一個旅進駐。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劉珍年率部進駐煙台,接管海防營。1934年,煙台特區成立後,海防營改為警察局第三分局,1938年,日寇入侵煙台,海防營成為日偽區公所,警察分署。

海防營舊址

煙台的「城市地標」

1955年,作為海防重地的海防營完成了她的使命,完美謝幕。海防營拆除後,在原址上修建了煙台工具機附件廠,煙台工具機附件廠搬遷後,海防營舊址成為一個大型農貿市場,又經過幾年變遷,如今的海防營舊址變成一片繁忙的房地產開發工地。

雖然海防營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但海防營的影響仍在繼續,這源於海防營這一海防重地與商業的不解之緣。

「最早在清末民初,就有一些中小工商業者陸續向海防營西域聚集。」王煥理先生回憶說,「到了1936年,海防營街口增設柵欄,設立了煙台特區公共商場,成為煙台城區西部的商貿中心,海防營正式與商業結緣。在上世紀80年代,催生煙台個體經濟的海防營市場(今西大街振華商廈北臨路段)極為紅火,誕生了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老闆』,創造了海防營市場的神話。」

最早在海防營市場「練攤」賣服裝的市民張女士證實了王煥理先生的說法。

「在我的印象里,海防營市場建於1983年,就是如今的西大街振華商廈至大潤發超市路段,主要經營百貨、服裝、鞋帽等。」在海防營市場掘了「第一桶金」的張女士說,「當時所謂的市場就是一個拱形的鋼結構大棚,裡面有兩排水泥櫃檯,櫃檯中間還有兩排臨時攤位,當時的火爆場景難以用文字來形容。2005年夜市搬遷到老海防營市場舊址,又延續了當年的繁華。」

從最早的煙台特區公共商場到海防營市場,再到如今的西大街夜市,海防營的商業地域文化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煙台人。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海港路已經成為煙台第一商圈。同時,記者從市規劃部門了解到,根據煙台市市區商業網點發展規劃(2003-2010年),煙台商業功能分市級、區級、社區級三級。市級商業功能區只有1處,這就是海港路商圈,即海防營舊址今海港路兩側向西至大海陽路段。

不僅如此,海防營舊址現在還是煙台的「城市地標」。

煙台城市建設專家認為,城市中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也不是停留在規劃藍圖上的。它是通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城市積澱所形成。正如煙台的海港路一帶,早期煙台開埠就從這裡的海防營開始的,通過幾十年人們的行為意識的積累,使它在商業、醫療、教育、金融、服務、娛樂等方面都已經達到煙台目前配套完備的城市中心區域。

但願隨著一批新商業項目的建設,以及城市房地產的開發,原海防營舊址的海港路能夠成為港城市民和外地人乃至外國人的生活和購物中心,真正成為煙台24小時跳動的心臟。

文 / 劉新國 黃恆

原文發表於《煙台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