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真正有出息的孩子,爸媽都做對了這一點,看你在做嗎?

2019-09-28     畫荻教子

01

曾經看到過這麼一個小故事:

兩位爸爸帶著孩子出門,在路上偶遇乞丐。

一位爸爸對他的孩子說:「你要好好學習,要不然你以後也像這樣子沒出息。」

另外一位爸爸說:「你要好好學習,以後讓這些人都能有工作,不用落魄至此。」

雖然沒有對錯之分,但前者的教育是只考慮孩子自身的發展,帶有很重的功利心,而後者是多了一份社會責任心,高下立判。

我們總是強調培養孩子責任心的重要性,爸媽們也在努力做到不包辦代勞,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不過,只是教會孩子對自己負責,夠嗎?


我們看到,很多孩子能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但對身邊的人和事都漠不關心,不會主動搭把手幫助人,也不懂得顧及別人的心情,更不願意為他人做出一點犧牲。

一句「跟我無關」成了他們的行為準則。

說小點是自私自利,說大點就是沒有社會責任感。

這樣的孩子,走不遠。

02

我們的孩子遲早要走入社會,而且只有融入社會,才能有機會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從而獲得更大的成就。

我們都在談下一代的家庭教育,給孩子報各種提升班,要把孩子培養成社會精英。

但要讓孩子真正成為社會精英,他需要具備什麼?

如果只有個好成績,高智商,恐怕還遠遠不夠。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精英,他必須要有夠強的社會責任感。

只關注個人智力培養,沒有社會品德教育,無論多聰明,這個孩子難以成為精英。


鄰居的侄子小遠,從小就是個很聰明的孩子,爸媽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一個是大學教授,一個是銀行高管。

這對父母自己本身很優秀,因此對孩子的期望也更高。

他們經常對小遠說的一句話就是:「除了學習,你什麼都不用管,不要浪費時間在別的事情上。」

學校的社團活動,不參加;

學校節慶表演節目,不報名;

學校組織的公益實踐,不要去。

學校和家裡,每天兩點一線,小遠甚至不知道自家小區後門出去200米就有一個遊樂場。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在小遠身上得到了很大的體現。

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一路順風順水,妥妥「別人家的孩子」。

「學霸」光環下的小遠,走到哪裡,都被說「這孩子真優秀啊,長大後肯定更有出息」。


在小遠大三的時候,一家很有名的全國百強企業來學校特招,這家公司正是小遠的職業目標。

因為專業成績優異,學校老師給小遠寫了推薦信,這家企業的人事就優先面試了小遠。

面試的過程很愉快,在最後,人事問了小遠一個問題:「有所希望小學遭遇山洪衝垮了,要重建,你覺得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捐款多少合適?」

小遠想都不想,脫口而出:「我們一定要捐款嗎?這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面試官們愣了一下,彼此對視,紛紛搖頭後起身離席。

留下小遠一個人坐在原位,不知所以。

後來從學校老師那裡知道,面試官給的評語是:「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不適合待在我們的企業。」

勝券在握的小遠被拒之門外,為此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聽鄰居說,小遠畢業後面試過很多大公司,但沒有一家錄用他,有錄用的也很快辭退了他。

鄰居和我聊這件事的時候,很是納悶:「這麼優秀的孩子,怎麼會找不到好工作呢?」

因為在小遠的「優秀」里,少了一種足以影響他一生的特質——社會責任感。

沒有社會責任感的孩子,難以有光明的未來。

03

享譽全世界的的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有一個他稱之為「14天治癒計劃」的方案。

他宣稱,如果這個人完全按照他的計劃去做,可以在14天內治癒任何心理疾病。

一天,一個極度抑鬱的女人來找阿德勒,問他可以如何治癒抑鬱。

阿德勒說,你按照我說的做就可以治癒抑鬱。

女人就問:「你要我做什麼?」

阿德勒回答:「如果你每天為別人做一件事,堅持14天,到時候你的抑鬱症就會治好了。」

女人反對道:「為什麼是我為別人做事?為什麼別人不為我做事呢?」

阿德勒聽完就說:「你這個病恐怕需要21天才能好。」

他接著補充說:「如果你實在想不出願意為別人做的事,那就想想看,假如你想主動去做一些事的話,可以做些什麼吧。」

阿德勒知道,當這個女人開始考慮為別人做什麼的時候,就是改善的開始。


很多時候,我們做事情的出發點是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

如果能站在更大的格局裡去做事和看問題,當你為別人付出的時候,會收穫比只考慮自己更多的幸福和快樂。

阿德勒提出過「社會利益」這個概念,也有人翻譯成「社會情懷」或者「社會情感」,也就是社會責任感。

它是指一個人真心關心他人,並且真誠地想為社會做出貢獻。

美國暢銷育兒書《正面管教》中強調了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感的培養對孩子的重要性,孩子是一個社會人,需要把孩子放在社會中去養育,而不是脫離社會。

正面管教的核心理論就是基於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有社會情懷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

04

培根曾說:「責任心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種子,他若早早地播種在孩子的心田裡,將會收穫一生一世的幸福。」

對孩子的成長來說,責任感是一種特殊的營養,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品質,能夠幫助孩子成長。

現在很多學校注重對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

在學校里,孩子們除了每天的正常值日外,還要負責打掃教學樓走廊、草坪等公共區域的衛生,廁所也要負責輪值清洗。

學校還會在周末組織孩子們參加各類社會公益性活動,比如慰問敬老院,撿垃圾等等。

但這還不夠,還需要父母的重視。

很多時候,學校在盡力去做,但很多父母卻不領情,認為「又搞這些花里胡哨的東西,還不如多給孩子教一些課本知識」。還總以各種理解給孩子請假,不參加這些活動。


給孩子「拖後腿」的行為,我們真的不能做。

有一天,我開車上班,停在一個路口等紅燈,看見不遠處一輛公共自行車就倒在行人等候區的垃圾桶邊,人們要麼匆匆過馬路,要麼就是站在一旁刷手機,沒有人理會。

這時候,一個背著書包的孩子被一個女人牽著也要過馬路,孩子看見了那輛自行車,想要過去扶。

牽著他的女人,或許是她媽媽,嘴裡一邊說著「別管了別管了,跟我們沒有關係,快過馬路,要黃燈了」,一邊拉著孩子快步走開。

「別管了」

「和我們沒關係」

「你顧好自己就行」

……

這樣的話是不是很耳熟?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自己經常說,還會對他們的孩子說。

如果每個人都只顧著自己,不想著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對社會造成的影響,那麼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在今年教師節卸任阿里巴巴CEO一職的馬雲曾說:

「如果世界不夠好,你即使過得再好都沒有意義。」

如果你從來沒有幫助過別人,等你有困難的時候,就不會有人願意對你伸出援助之手。

如果你心裡只有你自己,對這個社會沒有貢獻,社會也不會給你以庇護。

05

我們總會問孩子:長大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多數孩子會給出標準答案: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什麼是對社會有用?社會責任感一定少不了。

怎麼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

先從培養他的服務意識開始。

當然,不僅僅是為家人和親戚朋友服務,更需要有為陌生人服務的意識。

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參加社會活動,有意識地安排孩子幫助孤寡老人、殘障人士做點事,帶孩子參加社區的衛生、綠化勞動,鼓勵孩子在學校做好值日工作等等。

在社會活動的實際鍛鍊中,孩子能逐漸感受到自我存在的社會價值,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


助人者自助,當孩子被父母、被身邊的人、被陌生人需要時,他會很樂於扮演一個「能力者」的角色。

自己小小的力量可以照顧到很多人,對孩子來說一定是件快樂又了不起的事。

這些為他人服務的點滴,就是他的社會責任感不斷累積的過程。

你可能現在覺得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還不能讓你看到眼下的好處,當你的孩子具有了一定的社會責任感意識時,他的人生也會越來越好,離社會精英的距離也會越來越近。

要知道,那些能保持成功的人,不是先成功才有社會責任感,而是先有社會責任感而一再成功。

本文原創首發於公眾號:畫荻教子(hoedu03),轉載授權請聯繫後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CoCem0BJleJMoPM--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