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沒有開壞的,其實都是修壞的?真的嗎?

2020-09-17     星座中的小美女

有維修經驗的朋友都知道,汽車只要一動發動機,基本也就完蛋了。具體表現在動力不同程度喪失,不平順,故障頻出。現在,也有很多朋友加裝了渦輪的車,一個月有半個月在架子上,還有的,十幾萬公里因一些小毛病被忽悠進行大修,結果越修越糟糕。你們怎麼看跟總編說,

要說為什麼?原因很簡單,汽車機械在生產組裝時,要求是極高的,上路後的機械運行極為精密。讓那些質量層次不齊的機修工去動了你的關鍵部件,說不定就會出現多出了幾個零件、螺絲不知道裝在哪裡的尷尬了。外面的修理工怎麼能比得上大廠的技術人員呢?

既然沒有開壞的車,只有修壞的車。那怎麼避免把車修壞呢?筆者親身經歷告訴我,起碼有3個問題需要注意:

第一,發動機能不大動就別大動。

7年前的第一輛車,是一輛挺經典的桑塔納(參數|圖片)2000,收到時候只有一點輕微燒機油,1千公里大概0.2L的樣子,其實對比一下現在BMW和VW規定的上限,根本在可接受範圍之內。後來,被熟人忽悠進行大修,開缸、換了活塞環,清洗了節氣門,還更換了其他一些密封件,這一環不要緊,不跑高速還好(轉速低),一跑高速(轉速高),來回300公里的里程,基本上能從中線刻度到最下線,就這樣磕磕碰碰到了賣車。所以,除非發動機做功部件損壞不能再用,其他的情況,比如輕微燒機油,能不大動就別大動了。

第二,「馬」和「鞍」一定要配套。

就是說,在維修、保養、改裝時,一定要注意部件的匹配,即便最小的部件也是如此,不匹配的部件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大麻煩。從一顆螺栓說起吧,現在在開的MG6,1年前,更換一套正廠旋壓的輪轂,輕量化,17英寸不到7.8公斤,7.5寬度,配套的螺栓鍍鉻、亮蹭蹭,配合225 45R17的輪胎,數據可謂完美。到貨那天,興沖沖的去裝車、試車。一試車,跑了幾公里,問題出來了,噪音巨大,有飛機起飛的勁頭,換回原來的圈,外甥打燈籠-照舊,固特異專賣店的師傅也沒見過這個情況。後來經過自己琢磨,發現是送的螺栓太長了,長了大概5mm左右,就是這5mm,使後輪的剎車盤和剎車盤支架在剮蹭和應力(車輛行駛時,應力很大)作用下變形了,導致行駛時有摩擦噪音,經過後備箱進行放大,噪聲巨大!為了排除這個噪音,先是懷疑後輪軸承,後更換了剎車盤,才排除噪音故障。代價是,即便我是「半專業」人士,完全自購部件,也花費了1000多塊。

就是這個小小的、看上去很美的螺栓惹的禍,實際上是5mm的誤差惹得禍:

第三,小問題不要大折騰。

家裡還有一輛老寶來(參數|圖片),多年的車,兢兢業業,只是近年來開始輕微的「失水」,之所以叫「失水」,而不是漏水,是因為非常輕微,大概一個保養周期需要加0.5-1L的水,即便這樣,也是個麻煩事——出門總得備瓶純凈水,還不能要礦物質的,呵呵。去4s檢查,根本查不出是哪裡的毛病,要徹底維修,需要拆裝、更換一大部分管路和開缸檢查密封件。有了前文所述的經驗,不再給他動「大手術了」,吃點「中藥」——某進口的水循環系統止漏劑一瓶,加入,運轉15分鐘,到現在4萬公里了,再沒少過水。有句俗話叫「辦多大的事找多大的人」,你就孩子上個小學,即便認識市長,划得來嗎?這對車子養護同樣適用。

汽車輕微「失水」很普遍,但是又有多少人大動過干戈呢?

說來說去,汽車又是個非常複雜的機械,各個部件之間需要精密的配合,特別在發動機的拆裝維修中更是如此。且不說大修中普遍使用的鏜缸會把一些中高檔發動機的網格紋抹掉,把雷射雷射淬火工藝的超硬層破壞,造成更嚴重的冒藍煙--燒機油,就是你把一個好好的發動機拆開--再裝好,也不是每個螺絲的扭矩和部件的間隙都能做到原廠的標準,要知道原廠發動機組裝時每個螺杆的扭矩都有固定標準,你在維修廠包括很多4S見過他們用扭矩扳手嗎?我是很少見。所以重新裝配的發動機,剛開始沒有什麼,時間一長,問題就出來了。

汽車,就像一個人的身體,不管底子好壞,想要長久完美運行,在於養。比如,在應對噴油嘴積碳、節氣門積碳等問題時能免拆保養的就不要拆下維修;在應對一些輕微燒機油時能不開缸的就不開缸。汽車,如同娶回家的老婆,不管美醜,是過日子的,你不好好養她、關心她,一點小摩擦、小問題,就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折騰,她能跟你好好帶娃過日子?才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Aw1m3QBeElxlkkatYp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