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笑了!這個大城市,落戶接近零門檻

2020-04-04   京南樓市情報站

01


瀋陽終於出手搶人了。


昨天(4月2日),瀋陽市發布《關於全面取消人才落戶限制進一步放開落戶政策補充意見的通知》,正式宣布,開足馬力搶奪人才。



根據通知,往後七類人在瀋陽落戶將不再設置門檻,包括:


1、技工學校、職業院校及以上在校生和畢業生(含往屆),可在我市落戶;
2、取得國家認可的初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技能等級證書的人員,可在我市落戶;
3、在沈與用人單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的就業人員,可在我市落戶;
4、在我市繳納職工醫療保險或養老保險的靈活就業人員,可在我市落戶;
5、在沈投資創業取得《營業執照》的經營者(含個體工商戶),可在我市落戶;
6、在沈購房並取得合法房屋手續的(含普通住宅、商業網點、公寓、寫字間等),可在我市落戶;
7、凡具有我市戶籍的居民,其父母、配偶、子女均可在我市投靠落戶。


這麼多條,其實歸根結底就一句話:瀋陽開啟了幾乎是零門檻的落戶模式。


可以看到,技工學校和職業院校在校生與畢業生皆可落戶,更高級的人才就更加可以落戶,並且可以拖家帶口來落戶。


2018年之前,要在瀋陽零門檻落戶,本科才行。2018年,瀋陽降低落戶門檻,中專以上學科即可。現如今,只要技校畢業,即可落戶,即使沒有技校畢業證,在瀋陽投資創業,甚至只需繳納社保,即可落戶。


這種力度,超越此前開啟零門檻落戶的西安,成為副省級城市中落戶門檻最低的一個。


02


瀋陽為何開啟如此力度來搶人?


因為瀋陽急了,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迫於其他城市的競爭,瀋陽都比較著急。


本號以為,瀋陽開啟了幾乎零門檻的落戶模式,具體有兩個原因:


1、經濟壓力與東北復興壓力。


曾幾何時,東北是中國經濟的擔當,四個主要城市都曾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流城市。



時至今日,內地城市榜單前30名中,早就已經看不到東北城市的身影。


東北復興喊了很多年,但收效並不明顯。當年的共和國長子,如今三省四市都已經淪為了需要幫扶的對象。


江蘇幫扶遼寧,浙江幫扶吉林,廣東幫扶黑龍江;北京幫扶瀋陽、上海幫扶大連、天津幫扶長春、深圳幫扶哈爾濱。


最為關鍵的是,由於經濟發展滯漲,體制改革難行,東北已經成為人口流失的重災區。人口流失又反過來拖累經濟,如此惡性循環。



瀋陽在四個主要城市中,還算表現不錯的,仍保持人口正增長,但饒是如此,與內地其他城市相比,毫無競爭力。


不說與杭州、深圳、廣州這些人口吸泵相比,就算與西部銀川、蘭州、西寧等這些弱省會、弱首府城市以及溫州等這些地級市相比,也毫無優勢可言。


數據顯示,2019年瀋陽常住人口增量僅為0.6萬,位列全國重點城市第27位。



在如此頹勢下,想要振興東北,作為東北中心的瀋陽,責無旁貸。


而要發展經濟,就需要人才或者說人口,因為人口是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要素,沒有人口,一切都是空談。


尤其是在當下受疫情衝擊之下,穩住經濟增長,是當務之急。


瀋陽一季度的經濟數據尚未披露,但從前兩個月的固定投資數據中,可以看出其他數據也是夠嗆。


數據顯示,2020年1~2月,瀋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20%。


投資是經濟發展的主要馬車之一,瀋陽豈能不急。


2、迫於其他城市的競爭壓力。


瀋陽等東北主要城市的經濟排名,已經掉出了中國內地城市Top20,人口增量更是微弱。


上面已經看到,瀋陽的常住人口增量2019年只有0.6萬,至於長春、哈爾濱和大連,都是負增長。


眼瞅著杭州、深圳、廣州、佛山、西安、長沙、成都、重慶等城市每年幾十萬的人口增量,任何沒有多少人口增量的城市,都會急。


城市競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前進慢了也是退,如果瀋陽再不出盡全力爭奪人口,將徹底輸掉這場城市角力賽,經濟實力會滑出內地城市Top50,從此淪為「眾人」。


03


作為東北地區的老大,瀋陽雖然經濟增速疲軟,但還是存在一定的競爭力。此外,瀋陽還很有可能被提升為國家中心城市。


目前國家中心城市已經有9個,分別與華北(北京、天津)、華南(廣州)、華東(上海)、華中(武漢、鄭州)、西南(成都、重慶)、西北(西安),唯獨東北地區沒有。


國家中心城市承擔著帶動區域發展的重任,這個重任於東北地區來說,明顯屬於瀋陽。從支持區域發展形勢來看,瀋陽早晚會被提拔。


當然,師傅請進門,修行在個人。獲得再好的政策紅利,還需要自身爭氣才行。


瀋陽開啟搶人大招,說明瀋陽已經燃起了崛起的決心。


相信,在落戶門檻降低的背景下,還是會有不少人前去落戶,帶動瀋陽的經濟發展。


當然,在人口刺激下,瀋陽的樓市下行壓力也會減輕不少。此前,瀋陽的限購政策是,非戶籍人口只能購買一套,且需要提動兩年內連續6個月繳納社保或個稅的證明。


如今落戶門檻蕩然無存,限購便可輕鬆破解,瀋陽樓市將獲得提振的力量。


適當的刺激樓市,有利於經濟發展,只要不過分觸動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