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以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城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本篇選自崔若林先生作品《九江文輯(第四集)》,圖片由編者添加。
端午亦稱端五、端陽,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農曆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又稱重五,也稱重午。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故端五也叫「端陽」。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辟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
九江端午節的民俗文化活動,琳琅滿口、異彩紛呈:龍舟競渡、插菖蒲、懸艾草、食粽子、踏百草(采草藥)、飲雄黃酒、小兒胸前系香包(香中藥袋)和額頭點硃砂、送扇、初嫁女兒回娘家、閨女梳妝結伴出遊、親友鄰居饋送禮物、唱戲賀節等興味無窮的民風習俗,形成了九江別具一格的傳統文化資源。
九江地處江南水鄉,河湖交錯,民間習慣以舟代車,在這樣的背景下,很有條件形成競渡之俗。龍舟競渡是九江端午節日中最重要的一項千古傳承的民俗活動,是一種具有激人奮進、拼搏爭先、娛樂民眾,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光大民族正氣的蒼勁古老而又朝氣蓬勃的文化活動。經過長期積累沉澱的龍舟文化內涵,非常深邃淵博,而且顯得五彩繽紛,氣氛十分濃烈。
1992年在九江市舉辦的國際龍舟賽 編者配圖
據《九江龍舟文化》載:「濱江臨湖的人們,從農曆四月二十八日起,就開始忙碌,俗定這一天為『翹船日'。五月初一『試船』,俗稱這天為『划船日'。到了五月初五午飯後,姑娘們打著陽傘,兒童身著新裝,扶老攜幼到預定地點『看船』。只見水面上龍舟如魚貫,岸上人海如潮,鑼鼓聲、歌聲此起彼落。特別是競賽健兒即將獲勝『搶紅』(勝利標誌)時,人們歡呼、喝彩,其場面熱烈以言狀」。舊時,九江市區龍舟競渡以甘棠、南門兩湖為中心。
上海《申報》曾報道過當時龍舟競渡盛況「煙水亭為九江名勝,湖光雲影,四壁紛羅,每逢夏秋,遊人如織。端陽日有龍舟十餘艘為弄潮之戲。朱旗翠幟,馳逐中流。好事者於亭畔遍插錦標,令龍首爭奪,一時白裕名流,青士韻士,咸買一葉扁舟,往來於水雲深處,琴樽遣興,觴詠陶情,亦一年一度之勝景也」。誠如竹枝詞云:「五月端陽粽飄香,龍舟競渡鬧潯陽。甘棠湖上鼓聲急,賽過周郎練軍忙」。
清乾隆湖口舉人潘錦江有詩:「五月黃梅雨浹旬,龍舟撾鼓競前津」。在流泗鎮,端午節午時一過,商會頭領陪同著各商號管事人拿著鞭炮和大紅布錦標,分立在大橋上和惜字亭前,鳴爆舉行龍舟競渡橈開儀式,然後由各大商號豎標,各漁村龍舟一對對相互競劃,來回在大橋至惜字亭前三、四百米的港中,爭奪錦標;有時街上請人扎著彩船,雇著漢劇或採茶劇在彩船上演出節目,船工划著彩船來迴蕩漾在港上,兩岸圍觀群眾成千上萬,這種活動一直鬧至黃昏。
民國時期在甘棠湖上舉辦的龍舟賽 編者配圖
九江縣(今濂溪區)新港鄉的墨汊湖、陶湖汊、姬公湖等大小湖泊之中,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湖面上龍舟往往來來,如擲梭拋箭,忽東忽西,忽南忽北。湖岸上人流如潮,彩衣妝扮,大紅大綠,好一幅鄉俗民情圖。每隻龍舟上七、八對橈手上身穿一色或紅、或綠、或黃、或白的新背心,下身清一色短褲頭,整齊威武,分兩排坐定橈板應著咚咚銷、咚咚銷的鼓點鑼聲,動作一律,水聲有韻。龍舟行駛方向全由棹手掌握,左右上下如龍尾擺水。龍舟如離弦之箭,場面宏大,確有乘霧奔雲的氣勢,令人興高采烈,賞心悅口,景象美不勝收。
在「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口如瞬」時,是龍舟競渡最精彩之處。賽舟近岸時「頭把橈」則要大顯身手,紛紛跳下龍舟,不顧湖水深淺,或游泳,或踢水跳動,競而爭向青竹旗杆跑去,搶先奪得小紅旗。觀眾齊聲喝彩,呼喊助陣極為熱烈。奪得小紅旗者,自然欣喜若狂,全船隊友引以為榮。敗者並不灰心,各自回到龍舟上,又到別處去相約競賽。
「萬人齊著眼,看取一舟先」。瑞昌歷來有端午競渡之風,地處赤湖沿岸的各鄉村,每年是日,數以百計的龍舟,懸旗結彩,破浪飛行,爭相競渡。德安縣,清代和民國年間,每年農曆五月初一至初六,舉行龍舟競渡;龍舟分岸上紙船和水裡的真船,人們把廟裡的主要菩薩抬放在縣衙屏牆內,青少年男子跟在紙龍舟後戲鬧;博陽河上水龍舟競渡比賽,鑼鼓鞭炮喧天,熱鬧非常。
修水自古有划龍舟習俗,據舊志載,桃里有一天池,周廣數十丈,深不可測,唐時寺僧每年端午戲舟其間。民國時期,縣城、三都、渣津、山口亦賽龍舟,後因河床淤塞,賽事日少,唯三都仍存此俗。彭澤,江湖水面上常有龍舟競渡,先到的拿下彩旗,稱為奪標。永修沿河沿湖一帶村莊均有龍舟,以立新鄉湖陂熊家、張家、黎家和九合廖坊淦家等地龍舟最為人們所稱道,龍舟競渡開始,沿河、湖觀者,人山人海,橈鼓齊發,群龍奪魁,龍騰虎躍,氣勢非凡。「沿湖河畔看龍船,雙槳凌空浪拍天。是否神龍惟見尾,聽來鑼鼓亦闐闐」。就是當時場景的真實寫照。
2018年端午,九江柴桑區舉行傳統龍舟賽 編者配圖
在九江縣、濂溪區一帶,龍舟競渡還興打歌助興。龍舟歌根據競渡程序共有 6 個專門曲譜,即拜社、船開頭、划船歌、拜客、謝茶、船回程。如「划船歌」是在全力以赴地爭奪「彩紅」時演唱;歌雖短,在呼喚式的音調中,鬆緊交替,時唱時停,顯示出龍舟賽的緊張氣氛,有助威的作用。「船回程」歌,則是龍舟賽結束時,各路船隻分手告別,以歌傳情達意,互祝萬事大吉。自古以來,端午節期間九江各地還摻入戲劇(多為地方傳統劇目),民俗文藝演出和遊藝、曲藝、體育等方面的表演。這些都充分說明龍舟競渡既有祭龍祈年的一面,又有娛樂民眾、活躍生活的一面。
古稱農曆五月為惡月,五月五日為惡日,故在「新蒲泛綠、芳艾凝香」的端午期間,九江各地有懸艾、掛草蒲、唱雄黃酒、驅五毒等風俗。端午節,修水又稱「菖節」,但溪口人習楚俗,初五、十五為大小菖節,較為特殊;菖節門兩側插菖蒲、蘄艾,房屋四周灑雄黃酒水,邊灑邊唱:「五月初五端午節,百般蟲蟻都消滅」;三都等地炒芝麻、燃芝麻杆,取其辟拍聲,邊炒邊唱「闢辟拍拍,跳蚤蚊子無一隻」。同時,節中興食蒜,有「五月初五不吃蒜,鬼在門前打亂竄」之說。忌坐門檻打赤腳,相傳當日為藥王撒藥日,楊津、大椿、渣津等地,天未亮時放豬、牛出欄吃藥草,認為可防瘟病;民間則多採藥草。
九江七中學生志願者為老人掛菖蒲 編者配圖
九江、瑞昌、武寧、彭澤等縣各地,家家大門兩側插艾條、掛菖蒲,取義「香艾為幟招吉慶,菖蒲作劍斬妖魔」,中午合家同飲雄黃酒,小孩忌灑便在額頭抹雄黃。都昌各地正午,各家於室內熏燒蒼朮,灑雄黃酒,爾後在一片撲鼻郁香之中開懷暢飲,吃過端午酒,合家大小用艾葉煎水洗澡,爾後更換新衣,成群結隊外出玩耍,或至湖畔觀看龍舟競渡,稱「盪節」。以上九江各地懸艾、掛菖蒲、酒雄黃酒、驅五毒等節俗,看似平常,但又是可禳毒,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人們在易發病季節,已認識到講究衛生、注意健康很是值得稱道。
「盤中共解青抗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這是陸遊詠粽的詩句。粽子又稱「角黍」,端午包粽,祭弔屈原最早見於吳均所著《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羅而死,楚人哀亡,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九江各地相效,遂為故事。九江粽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純米粽,有糯米或黍米兩種,吃時拌糖或芝麻粉;二是有餡粽,多為紅棗粽或八寶粽,八寶粽佐以果脯、肉、紅綠絲、蓮子、桔餅等。總之,口味甜、咸辣都有,角、錐、筒形俱見。其做法一般是將米、棗等浸泡後,用蘆葉(箬竹葉)包裹,細繩結紮,亦有用五色線結紮,取避邪之意。
九江都昌縣小朋友學習包粽子 編者配圖
隨著市場開放,江浙人來九江經商,蘇式粽、嘉興粽、寧波粽在九江也有出現。雞蛋也是端午的食品之一,應與古代卵生神話有關。小孩們未出被窩,家裡人就把雞蛋送來,在肚子上滾動幾下再剝殼吃掉,據說肚子就不會疼痛了。可見吃蛋是為求健身之意。此外,九江各地還有端午吃莧菜的食俗,莧菜有清熱利尿的功效。還有吃紅燒雞、燉老鴨湯等,這些都與清熱降火有關。
「端午天時漸熱時,香包巧繡穗紅絲。街頭配把芭蕉扇,畫采描花賜小兒」。端午還興以香包與扇贈小兒。家庭主婦和媳婦們要在節前,用各色碎布頭製作各種禽獸、花卉小包,外編各色絲線繡成,內裝香料或蒜,稱香包,佩戴在小孩胸前,男孩多戴小猴、老虎之類,女孩多佩花卉蟲鳥類,均含驅除五毒之意,可防病毒人身。
擔端午,即端午這一天,一些地方初嫁女偕新婚夫回娘家拜見父母親,禮品為粽、煙、酒、糖類,岳父母得以新衣一套回贈女婿;一般始於初一,止於初五中午,而俗以初四日為重。舊時,
以端午為敬師日,各地私塾學生,必向先生敬送粽子、發粑,以示敬意。先生則以所備之紙扇回贈,每人一把。「先生」即「師」,「師」即執教的導師,尊師重道,「士習禮教,好學而謹」,是教育習俗在端午文化中的彰示。
2020年端午節,九江一中師生們一起包粽子
《虞書》說:「詩言志,歌永言」,何休說:「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九江人還將端午盡情歡度之情,體現在林林總總的詩詞、楹聯等文藝作品中,使端午文化的社會意義與政治意義更加突出了。如當代文人熊漢川《鷓鴣天·端陽競渡》:「煙水亭邊景萬千,端陽競渡史空前。緊鑼密鼓驚雷雨,劈浪飛舟動地天。齊吶喊,奮爭先,佳賓健將友情牽。弘揚國粹風雲涌,四海雙杯吊屈原」。阮大光《端陽節》:「江城日當午,萬戶慶端陽。龍舟競奪錦,白浪騰甘棠。金錘擂鼓急,赤幟捲風狂。觀眾齊喝彩,響徹雲天長。屈平忠義在,日月可爭光」等。楹聯有:「龍騰風卷浪,舟飛浪催風」,「龍騰潯城舞彩虹,九天驚嘆;舟劈湖水犁金浪,四海歡歌」,等等。
九江端午文化,能長時期存在和發展,且具有如此大的傳承偉力,原因就在於它的根已深植於九江文化的膏腴之壤中。悠久而燦爛的端午文化,為九江的發展,鋪墊了深厚的文明基礎,薪盡火傳,與時俱進的端午文化,將會因九江人民的不斷地研究、整理和創新而賦予新的文化內涵。
崔若林(作者像)
【讀後記】崔若林老師撰寫的九江節慶民俗系列文章,已發布過《崔若林 | 民俗掌故——九江元宵文化(上)》《崔若林 | 民俗掌故——九江元宵文化(下)》《崔若林 | 民俗掌故——九江清明文化》,本篇之後,當然是中秋文化的故事,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