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食記】錢政——九江蘿蔔粑小議

2023-08-13     馮曉暉

原標題:【潯食記】錢政——九江蘿蔔粑小議

「潯食記」為九江飲食系列文章。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調整排版並補充圖片外,編者不對原文做更多修改。本系列在「潯陽敘話」「馮曉暉」兩個公眾號上發布,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

本文已在其它平台上首發,經作者錢政老師授權在此轉發。

前段時間有位從外地回九江的老同事,他廾餘年未回九江,特地邀我陪他去吃九江特色小吃一蘿蔔粑。我倆找到一家門面蠻大的早歺店,特地點了一些蘿蔔粑和兩碟麻油,然而剛吃幾囗老同事便說:這完全不像原先老九江蘿蔔粑的味道呀!怎麼是糯米粉做的蘿蔔粑皮?這不成了「蘿蔔糯米糰」 嘛!

編者配圖,攝於2022年8月

確實,這些年來九江幾乎所有店家出售的蘿蔔粑差不多都成了「蘿蔔糯米糰」 味道,這種蘿蔔粑的皮子原料,是以糯米粉為主做的,製作起來方便蘿蔔粑外皮不易破裂,包起來又方便又容易費工費時少。但恰恰是這種做法,使歷史上九江大眾化傳統特色小吃蘿蔔粑,從九江人舌尖上的美味變成了舌尖上的回憶!

九江市區的蘿蔔粑,到底是什麼時候成為九江特色小吃的呢?有的媒體上講「有數百年歷史」 ,但到底在什麼時候?成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時間模糊概念。

筆者在九江史籍上查詢,也沒得到一個結果。但有資料顯示,起碼在清朝末年的 1899 年前後,現今九江市區沙子墩一帶(當時這兒沿湖邊有成片低矮民居,且大多為吊腳樓式建築物)有一家店主名為周宗財的蘿蔔耙店,它在清末九江市區已小有名氣。當時不少市民及外地來潯的客商、遊客常慕名這一家的特色蘿蔔粑早點,而前來就餐。

新中國建國初期,四碼頭一帶常有小販挑擔吆喝;要米糰兒、蘿蔔粑、和糖粑啵!其擔子一頭的蒸籠上蓋有小棉柀保溫,內有售賣的蘿蔔耙等小食品,擔子另一頭有已剪成適當大小的干荷葉作為顧客購買小吃旳包裝物。

編者配圖,攝於2022年8月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在今環城路興業大廈巷口(也就是湖邊已拆除的老花園飯店對面),有一家門面較大的蘿蔔粑店,我們小時候路過這兒常花兒分錢買蘿蔔粑作早點(當時一分錢一個);那時在今四碼頭梁義隆餅店一帶(原老二菜場後門)也開有一家口碑不錯的蘿蔔粑店。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今梅綻坡巷囗大中路上有一家「湯圓大王」 店,其做的蘿蔔粑正宗可口顧客很多,常常出現供不應求排隊購買情況。記得當年我們有時去這家店吃蘿蔔粑時,店中一隅常見幾位師傅圍坐一起包蘿蔔粑。據了解,當時店內有位於姓師傅手藝精湛,他常教導徒弟們:做蘿蔔粑是件細活馬虎不得,要先把大米稍炒一下再磨成漿粉,摻入極少量糯米粉後要反覆搓揉多次,這樣包的蘿蔔粑皮才不易破裂……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市區小吃店賣的蘿蔔粑基本上都是用普通粘米磨成漿粉滲入分量極少糯米粉來作蘿蔔粑外皮,這是歷史上傳承下耒正宗具有九江正宗特色蘿蔔粑的核心要領!用粘米粉做蘿蔔粑外皮,其不易黏合所以包起來技術要求高,既要粑的皮子薄又不能包破,因而費心、費時、費力!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歷史上九江特色小吃蘿蔔耙才味道好,成為了九江市民心中家鄉小吃的美好記憶並且名聲遠播。

蘿蔔耙餡必須是切成的蘿蔔丁而不能是蘿蔔絲,再加入適量圤、醤油、辣椒殼碎片或辣椒粉、味精等調料炒至半熟既可。蒸熟出籠的蘿蔔粑售賣時須用兩雙筷子夾住蘿蔔耙兩側取出才行,用夾子或一雙筷子夾蘿蔔粑,外皮易破,這也成為蘿蔔粑正宗與否的簡易鑑別方法!

編者配圖,攝於2022年8月

九江蘿蔔粑傳統正宗精緻吃法是:將買來熱乎乎的蘿蔔粑放入盤中,用筷子在蘿蔔粑上端戳開一道十字型囗子,將香噴噴的麻油適量倒入破囗中,若你喜歡更辣點可加些紅辣椒醤在上面。這樣食之其味無窮!

現如今九江城區售賣蘿蔔粑的店家,為製作方便在將米粉中摻入過多糯米粉,這樣利於包餡方便且省工丶省時,蒸出來的粑用夾子夾出也不會破皮。這種不按九江蘿蔔粑傳統工藝製作出的所謂蘿蔔粑食用後的囗感變成了「蘿蔔糯米糰」 。但願現今九江青少年們別錯誤以為九江十大名小吃中的蘿蔔粑是現在市面上出售的這種。

錢政(作者像)

【讀後記】對九江的特色小吃,筆者也做過些研究,可以肯定,蘿蔔粑是九江城區範圍內最具本地特色的原創小吃,比九江蘿蔔餅歷史要長久得多。因製作煩難且賣不出價錢,如今已淡出早餐攤,即便還有在賣的,也不都是傳統的工藝,可惜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7d5a52e3757058d4eb6ddad1760a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