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五千年歷朝歷代不乏「明君聖主」,然而在許多這些「聖主明君」一生當中卻都有一個極為相似的經歷,如周文王姬昌、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東吳大帝孫權、梁武帝蕭衍、隋文帝楊堅、宋太宗趙光義、明太祖朱元璋等等強勢帝王,他們都曾在事業上升或巔峰之時,或人為或「自然不可抗拒」地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儲君」。
如果說非要在這些讓後世之人惋惜不已的「賢太子」身上,找出一個導致悲劇的共同之處,那還真是非常不容易,自古以來各大史家也莫衷一是,而今天小編卻要將其中一位比較「冷門」的賢太子生平拿來敘述一番,看官們若能從中有所妙悟,或感觸到一二句慧語真言,也請不吝道出,以作雅觀共賞。
東吳大首領吳侯孫權嚇得趕緊向北方強大的魏國稱臣,懇求出重兵馳援,魏文帝於是冊封孫權為「大魏吳王」,並準備在吳蜀兩國打得兩敗俱傷之際,再出兵橫掃江南。孫權見魏軍遲遲不動,就已經料到曹丕的詭計,於是派出「書生大將」陸遜帶兵在夷陵迎擊劉備,同時授予自己的長子孫登為東吳中郎將,封萬戶侯。
孫權想要孫登讀《漢書》,多了解一點東漢三國的事情,就準備讓自己的老師張昭老先生做他的老師,可張昭年紀太大,且平時脾氣暴躁也是出了名的,於是就換張昭之子張休先從他老爸那學習《漢書》,然後再由張休來給太子孫登做講解,這樣精細妥帖的安排,可見孫權有多重視孫登這個兒子。
孫權在做吳王的第八個年頭,也就是蜀漢後主劉禪做皇帝的第六個年頭,魏國曹操之孫曹叡稱帝的第三個年頭,終於忍受不了劉備、曹丕都過足了皇帝癮,且都撒手人寰的事實,宣布登基為帝,並立孫登為大吳王朝首任皇太子,又以諸葛恪為左輔大臣,張休為右弼大臣,顧譚為輔正大臣,陳表為翼正都尉,這就是太子四友了,而謝景、范慎、刁玄、羊衟等江東名士都成為了太子府上的賓客,當時吳太子東宮號為「多士」名震天下。
有一次,他騎馬出行,有人拿彈弓射來彈丸,險些打到他的臉上,東宮侍衛嚇得四處捉拿其人,不久就在附近發現一個拿著彈弓和彈丸的人,眾侍衛立馬將他捉住,便認為他就是那個犯駕的「刺客」。可孫登審問了一番,卻發現完全對不上當時的情形,侍衛們想要嚴刑逼迫那人認罪,孫登沒有聽從,而是叫人將那人的彈丸取來一看,發現和「刺客」打來的彈丸完全不一樣,於是便將那人放走了。
後來孫登的弟弟孫慮去世,孫權大為傷痛,以至病倒,孫登得到消息之後,日夜兼程奔向建鄴,入宮之後見孫權還沉浸在悲傷之中,一直哭泣,他便勸諫道:「阿慮重病不起,這是他的命!如今北方中原的領土還不在咱們大吳疆域之中,四海臣民都在期盼陛下的王師前去搭救,而陛下因為小兒之死,不吃不喝,哀傷過度,這已經違反禮制太過了,兒臣實在感到憂心和惶恐!」
嘉禾三年,孫權帶兵攻打魏國的新城,於是將太子孫登留在建鄴監國,並使他總領吳國的全部政事,那年糧食欠收,江南出現了很多盜賊,孫登立馬制定了許多防盜剿匪的律令,使得吳國境內安定了許多。
養母徐夫人送的衣服,孫登則必定要沐浴之後才敢穿著。當孫登被冊封為皇太子的時候,他對孫權說道:「父王應該明白沒有母雞就沒有雞蛋的道理,想要兒臣做太子,就當先立我的母親為皇后!」孫權一時沒反應過來,問道:「那你母親在哪呀?」孫登答道:「在吳郡!」孫權這才明白說的是失寵被黜的徐夫人,於是默然不語。
如今北方魏國依舊強大,蜀漢也在我國西面屹立不倒,陛下應當趕緊遺忘兒臣,好好養精蓄銳,繼續圖謀大業,兒臣雖死無恨也!我弟弟孫和仁孝聰明,德行清正,可以早點將他扶為儲君,以系民望,諸葛恪、張休、顧譚、謝景等人都是王佐之才,也趕緊讓他們前去輔佐孫和,陛下一定要好好整頓兵馬,安撫好百姓,五年之後,十年之內,必能兵不血刃,北定中原,成就大業!
孫權看到這封上書的時候,孫登已死,以至於孫權大為悲痛,孫登的好友豫章太守謝景也因為哀傷過度,居然擅自丟棄官位,跑到建鄴來奔喪,並上表自己彈劾自己,請求治罪,孫權說道:「你是太子身邊的人,和其他官吏不一樣!」於是派出宮中太監前去宣旨慰勞,並讓他恢復原來的官職。之後,又給孫登上諡號為「大吳宣太子」。
後來孫權駕崩,孫亮做了皇帝,諸葛恪掌權輔政,卻惹得孫氏宗親不滿,諸葛恪不久被孫峻所殺,廢太子孫和也因有人傳言,諸葛恪一向將他當作當年孫登一樣,曾有扶立之心,竟被孫峻殺死。後來孫峻病死,其弟孫綝上位掌握吳國大權,更加殘暴,居然直接廢掉了吳帝孫亮,擁立了孫權第六子孫休做皇帝,後來孫休在老將丁奉的幫助下斬殺了孫綝,才重新奪回了皇權。
孫皓或許會想,如果他心中敬重的大伯孫登沒有英年早逝,而是繼承爺爺大帝孫權的基業,勵精圖治,說不定還真能「兵不血刃」席捲中原,最終讓魏蜀兩國的君王俯首來到東吳建鄴,乖乖就座於降臣之位,也尚未可知吧!
一度亡國,兩回「寄人籬下」,五次對敵稱臣,竟能逆襲稱王的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