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7月17日 · 廬山談話會與《抗日聲明》發表始末 下

2022-07-18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7月17日 · 廬山談話會與《抗日聲明》發表始末 下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抗日聲明。

地點:

廬山

類別:

政治

蔣介石在演講 圖源:維基百科

7月17日,蔣介石面對廬山談話會的全體代表,發表了著名的「最後關頭」演說和《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指出「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惟有犧牲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的勝利」。

資料來源:江西檔案信息網

說明:本篇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其中7月16日的上篇講述「廬山談話會」召開的背景與經過(見《歷史上的今天 · 7月16日 · 廬山談話會與〈抗日聲明〉發表始末(上)》)。7月17日的下篇講述「廬山抗日聲明」發表過程與影響。分成兩篇不僅因為內容較多,談話會與抗日聲明本就是兩個強相關但又相互獨立的事件。

引子

九江在中國近代史上曾有過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潯陽江畔、牯嶺鎮上發生過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哪一個事件影響力最大?哪一天必然永載史冊?如果只能選一個日子,那就只能是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圖書館發表了抗日聲明。中國自1840年以來盡受外國列強欺辱,終於第一次以國家的名義,以全國人民的名義,對侵略者說不!

嚴格地說,1937年7月7日,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1937年7月17日,是中國政府動員全體人民的抗日戰爭的開始,這就是為什麼,這一天將會永載史冊。

如今很多人都知道,抗日聲明發表於廬山圖書館,本文題圖那張是蔣介石最著名的照片之一。我們可以想像,蔣介石一身戎裝,腰杆筆直,揮舞著拳頭,面對麥克風吼出大家也聽不太明白的寧波話。他的面前是列隊整齊的軍官,表情嚴肅的社會賢達,還有一大堆舉著相機等大新聞的記者。演講結束,群眾們歡呼鼓掌,群情激憤,準備下山找小鬼子開刀。

蔣介石在發表演講 圖源:搜狐網

這是電影看多了,真實的歷史中很少有這種情形發生。上圖是題圖的原圖,發現差異了麼?維基百科中的照片是被P過的,後面的陳矮子(陳誠)不見了,房頂的裂紋也消失了。再來看這座講台,各位如果到廬山旅遊,一定會去民國三大建築參觀,請找找看,在哪個位置能拍出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不是在牯嶺拍的,拍攝時間也不是7月17日。廬山抗日聲明發表的過程,絕非如本文概述中抄錄的那樣。雖然幾乎所有文章都是這麼寫的,但筆者可以負責任地告訴您,它們都是錯的。甚至,抗日聲明的發布日期,嚴格地說並不是7月17日,而是三天後。

本文就來為您講述那段真實的歷史。

聲明的背景

七七事變後,戰事的升級以及中日兩國之間的對抗有個發展過程。需要說明的是,彼時的南京政府對華北軍政的管轄能力並不強,平津衛戍司令宋哲元是地方軍閥,長期與日本人暗通款曲。七七事變後,宋哲元一方面阻止中央軍北上,在蔣介石嚴令抵抗的情況下,仍與日本人私下媾和。畢竟是軍閥,丟了地盤什麼都沒了,直到明確了中央態度後,宋哲元才下定了抗日的決心。

廬山談話會會場(現代復原) 筆者攝於2021年8月

另一方面,日本不僅在外交上態度極為強硬,並不斷增兵,擺明了要吞併華北。和平努力宣告失敗後,國民政府已經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7月13日,蔣介石以陸海空軍總司令名義號令全軍,準備抗戰。之後他考慮再三,決定發表公開聲明,以中國政府的名義,旗幟鮮明地向全國人民、日本政府和全世界表明抗戰到底的決心,同時,也是向猶疑不決的華北軍政府表明態度。而廬山談話會(詳見上篇介紹)正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時機與場所。

1937年7月16日,廬山談話會的接風會在廬山圖書館會議室召開,在全國知識界、職業界領袖們的關注與期盼下,蔣介石未做發言。當天晚些時候,蔣介石召見幕僚,要求撰寫一篇「告民眾書」,並口授大意,按蔣的旨意,所謂的「告民眾書」,實為「對日宣言」。當夜,文稿擬成。

《抗日聲明》的宣講

1937年7月17日上午,廬山談話會舉行正式會議。會上汪精衛先向近200位與會代表彙報了國民政府近年來的外交情況,爾後由蔣介石代表國民黨政府作了長篇演講。

召開廬山談話會廬山圖書館,照片左側建築為會議室 筆者攝於2021年8月

這段演講,後來被稱為《廬山談話會第二次共同談話席上蔣委員長致詞》,全文約3000餘字,分為幾個部分:

1. 說明政府在盧溝橋事件發生後,立即採取了軍事行動,派兵前往河北。蔣介石明確表示華北地方政府不能解決盧溝橋事件,也無權與日本人單獨媾和,他特彆強調國家到了現在,再不能失掉一寸土地,政府「決不容許那一個人(宋哲元)有絲毫喪權辱國的行為。」

2. 國家已經到了最後關頭,北平不守,華北就會成為東北,下一個就是南京,就是全中國。因此,盧溝橋事件不僅是關係華北存亡的事情,而是關係整個中國生死存亡的問題。

3. 宣示政府的立場,「不是求戰,而是應戰」,政府不拒絕與日本人談判,但不能超過最後限度。政府的最後限度,是不能再簽訂妥協賣國的協議,決不允許華北脫離中央而成立偽政權。

蔣介石最後表示,如果戰事擴大,必定決心拼戰到底,戰事既開,就再無求和的道理,除非全中國人民被殺盡,最後一兵一卒一槍一彈也都打光,否則決不罷休!

這就是7月17日「最後關頭」的演說。蔣介石的演講,受到了與會者的熱烈歡迎,大家群情激動,紛紛發言,強烈支持中央決議。有人回憶,那一時間,覺得牯嶺的風雲都變了顏色。

閱讀這份講話就會發現,「最後關頭」的演說與「抗日聲明」差距很大,因為講稿是通宵臨時草擬的,所宣講的對象僅為與會人員。可以說,這就是個內部講話。

廬山談話會會場(現代復原) 筆者攝於2021年8月

再來回到本篇開始,請問:會議室只有這麼大,蔣介石在哪裡講話才能拍攝出那張照片,後面還站著戎裝的陳誠?他所能發表講話的位置,一個是主席台,一個是他的座席,在上圖的左側靠窗戶的那張橫桌(前一張照片更清楚)。

會不會蔣介石在這裡發表講話後,又出門在露天發表了演講?並沒有。

《抗日聲明》的發表

蔣介石未再參加廬山談話會。第一期廬山談話會於19日結束,比預定日期提前了5天。第二期廬山談話會於7月28日~29日舉行,僅進行了2天。因戰事已緊,原計劃的第三期廬山談話會被取消。

7月17日下午,蔣介石會見了周恩來率領的中國代表團,舉行了第四次國共會談。本次會談的內容雙方都未向外公布,但這次會談是五次會談中最重要的一次,雙方確定了合作框架及主要細節,筆者以為,正是這次談判中我黨所表現的合作的誠意和對國府領導抗戰的支持,以及談話會上知識界對他講話的全力支持,才促使蔣介石下定了全面抗戰的決心。

18日,南京方面報告,外交部與日方已無周旋餘地,日方態度相當蠻橫。蔣介石決定,將會議演講稿進行大幅度修訂後公開發表。幾經斟酌後,他未採用《告全國人民書》的公告形式,而是以廬山談話會的講詞形式發布。19日,中日在南京的談判瀕於破裂,雙方都不肯讓步。蔣介石認為已經到了宣示政府立場的時機,決定不再有所顧慮,指示當晚將文稿電傳各家報社。

20日,全國各大報紙刊出中央社19日發自牯嶺的專電,題為《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這才是「廬山抗日聲明」的正式發布。當日,蔣介石離開廬山赴南京,開始了全面抗戰的準備工作。17日~20之間,蔣介石未召開記者招待會。

《申報》1937年7月20日

與17日的講話相比,聲明縮減到1700字,其要旨如下:

1. 盧溝橋事件不僅是中國存亡問題,亦且為世界人類禍福之所系。

2. 中國外交政策,原在求和平共存,但到最後關頭,只有全力抗戰。

3. 盧溝橋事件,實為對方一貫之陰謀,能否結束,即是最後關頭境界。

4. 萬一逼到最後關頭,我們是應戰而非求戰,戰端一開,必須拼全民族生命,以求最後勝利。

5. 說明政府對於解決盧溝橋事件之基本立場。

6. 當此安危絕續之交,惟賴舉國一致,服從紀律,嚴守秩序,以達成吾人守土抗戰之責任。

總結

將以上要旨與17日的談話相比可以看出,兩者的主旨雖然相同,但內容差異較大,這種差異正是三天內反覆斟酌游移的結果。「廬山抗日聲明」的發布過程可總結如下:7月17日在談話會上的講話,是聲明的初稿,其後幾經修改,直到中日和談破裂,聲明才被正式發布。從中也可以看出,蔣介石在此期間從彷徨到無奈的奮起,即便如此,他還是不敢正式對日宣戰,仍在企盼和談。

無論如何,「廬山抗日聲明」表明了底線,這是以前從未有過且必須肯定的。聲明雖然未能以「告全國同胞書」的形式發表,但它的發布是抗日戰爭史和中國近代史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受到了全國各階層人民的熱烈擁護,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各個黨派都對聲明給予極高的評價,並表示服從中央統一領導,團結一心,抗戰到底。

圖源:中正文教基金會副本

如今,「廬山抗日聲明」中最著名的一段,被鐫刻在廬山抗日紀念館(原廬山圖書館)的入口處,這一段也是近代反法西斯戰爭中最著名的政府宣言: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這一段話,激勵著全國人民在其後的八年抗戰中,拋頭顱灑熱血,為了中華民族不被奴役,抗爭到底。

1937年7月17日,是九江近代史上最偉大的日子,震撼世界的抗日的號角在這裡吹響,中國人民偉大的全民抗戰,在廬山拉開了序幕。

最後說說那張照片的來歷,它拍攝於1937年7月18日,在談話會的第二天。那天蔣介石下山到海會寺,參加廬山軍官訓練團畢業典禮(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7月18日 · 第二黃埔——廬山軍官訓練團》)。典禮上他動員軍人們準備抗戰,但並未發表抗日宣言。

補充說明:本篇同步發表於《九江日報》7月17日周末版,由於版面限制,筆者將接近7000字的兩篇壓縮成5000字,並做了一些調整。有興趣的讀者可在「掌中九江」app里閱讀本篇的另一個版本。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70e584754c9ae30a881ce41eb6462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