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中年人為何不愛參加同學聚會?看懂這10個原因,你也不想去

2022-07-09     職場火鍋

原標題:體制內中年人為何不愛參加同學聚會?看懂這10個原因,你也不想去

通過親身的經歷和慘痛的教訓,讓我徹底理解了「體制人」很少參加同學聚會的原因;並通過深刻的教訓,懂得了在體制內「行為不謹慎」的嚴重後果,讓我「不寒而慄」。從此,對「江湖法則」理解得更加通透了。下面,分享出來,也算是一種「告誡」吧,用自己的經驗做法,給大家提一點建議。

N年前,我大學畢業在家鄉體制內工作,高中同學中,有當公務員、事業編的,也有在央企、國企的,更有在當地做生意、民企打工、個體經營的。那個時候,我們年輕氣盛,精力充沛,也崇尚「人脈資源學」等成功法則,經常搞同學聚會,增強「人脈效應」。我們在體制內工作的同學也經常參加。

在我們那個工業化的小城市,業餘生活比較貧乏,也缺少文化氣息,大家的娛樂項目,好像都是「三部曲」:晚上6點到8點,聚會喝白酒,胡吃海喝、吹牛聊天;晚上9點到11點,沒盡興的人再去地攤,吃燒烤、喝啤酒,「透一透」白酒;晚上11點再去KTV,又唱又跳,折騰得精疲力盡,然後回家睡覺。

有一次,當地混得比較好的同學組織聚會,體制內工作的同學也去了三個。第一場就是喝酒、吹牛,我當時手裡有個材料要寫,第一場喝白酒結束後,堅持回辦公室加班去了。另外兩位同學參加了第二場吃燒烤和第三場KTV。在KTV包廂里,組織者叫了幾位陪唱的女孩,互動過程中,動作有些不太雅觀。其實,我們那兩位體制內的同學還算保持了克制,不像其他工作的同學那麼放得開。

第二天,領導找我談話,並嚴厲批評了我。我才知道:當晚,那幾位K歌的同學被「治安處罰」了。其實,那兩位體制內的同學挺冤枉的,在K歌過程中一直保持比較克制,但,其他職業的同學都放得很開,所以,他倆也受到了牽連。一位普通職員因此喪失了晉升的機會;另外一位副主任科員也被降職處分。

跟我一起加班的同事,向領導證明了我當晚確實在辦公室加班。幸好我沒有參與去K歌,否則,我也不知道自己會怎麼樣。很多年過去了,要求越來越嚴。體制內的人畢竟代表著一種形象,遵守規矩和紀律,這是最基本的要求。總體來說,體制內的同學不願意參加同學聚會,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遵守規定。

目前,體制內對同學、老鄉、戰友、培訓班學員等群體的聚會,都有「明文」或「不成文」的規定,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不提倡搞「團體」性的民間組織,防止「拉幫結派」;第二種是不能去高檔消費場所、參與高消費娛樂;第三種是工作期間不能飲酒。尤其是當前形勢下,不能搞聚餐等活動,體制內的人要帶頭執行。對於同學聚會,其實也沒有規定那麼「硬」、那麼「死」、那麼「不近人情」,但體制內的人員都比較謹慎,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進行主動「規避」和「避嫌」。

【2】心態分化。

體制內的同學,畢業幾年之後,分化非常厲害。有的已經混得風生水起,有的還在基層「趴窩」。混得好的,一是因為工作確實比較忙,二是避免被別人說自己「炫耀」,所以,婉拒同學聚會。混得差的同學,難免有些自卑,不願意攀比,害怕別人說自己「為什麼沒有混出來?」所以,混得好的也不願意參加,混得差的也不願意參加。

【3】精力分配。

體制內的職場是「金字塔形」的,升職加薪是「自上而下」決定的,所以,體制內的人在社交上自然而然進行了精力分配,大家自覺不覺地遵守一個公式,即:80%的精力用於經營有用的人脈圈層;20%的精力放在其他日常交際上面。現在的工作壓力和晉升難度都很大,同學聚會的功能還沒有上升到「經營圈層」的地位,自然就沒有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

【4】防禦心理。

現在是自媒體時代,手機就是一部移動的平台,人人都是「小喇叭」,發個朋友圈、曬個圖片,都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發者無心,看者有意。同學聚會找一個偏僻的飯店,別人可能會說你們搞「小群體」;安排得高檔一些、娛樂節目多一點,別人可能說你們「高消費」;喝瓶價格偏高的好酒,如果被同學發到朋友圈裡,也可能出現「負面猜疑」。生活和工作的壓力都很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

【5】減負心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學同學之間,有可能還有一點共同語言,高中、初中、小學同學之間,分化已經非常大了,各有各的「利益」圈層,哪裡還有那麼多的「共同語言」呢。同學聚會很熱鬧,吹牛的、炫富的、推銷的、拉票的、砍一刀的、求贊的,等等,不勝其煩,歡笑之後,代價就是冷漠。受到利益格局的影響,真正交心的同學其實也沒有幾個。原來關係一般的,畢業之後也難以改善,所以,參加「大呼隆式」的同學聚會,除了炫耀、作秀、吹牛之外,也沒有多少其他的現實意義,與其心累,不如婉拒。

【6】逃避請託。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家鄉的小地方,沒有熟人,還真的不好辦。同學們大學畢業後,五湖四海、天南地北,但是,親戚朋友還在家鄉小城呢!家裡有難事,難免要用得上「當地同學」。同學聚會,往往也是「請託同學辦事」的機會。合規的事情,體制內的同學肯定能幫就幫;不合規的事情,他們也不敢幫,畢竟現在的環境跟以前不一樣了,越來越嚴格,群眾的眼睛也是雪亮的。為了躲避「請託辦事」,乾脆不去參加同學聚會。

【7】認知清醒。

體制內的同學,大多數人都在從事具體工作,負責「一畝三分地」。他們的幸福觀、事業觀、成就觀都在慢慢轉變。不是所有人都能「走上人生巔峰」的,大多數人都是在安安靜靜地工作、踏踏實實過「小日子」。體制內的人平時的公務應酬就不少,他們開始注意健康和養生了,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精簡社交,不喜歡參加那些無意義的大型聚會,喜歡三五好友小聚,開開心心地生活。

【8】銀子不多。

體制內,這句話就意味著「收入限高」。體制內的月薪普遍不高,月薪幾千是常態,工資過萬畢竟是少數。其他的收入,大家都不敢要了。手裡的現錢就是正常收入,捨不得拿出來組織同學聚會。體制內還有一種規定,不准「吃請」,也不准「請吃」。花錢請客,自己捨不得,單位也不提倡;別人請客,參加了也不違反規定。

【9】中庸之道。

體制內的人最講究「中庸之道」。體制內就是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互相之間不理解。體制內的人,並不是人人都能混出頭、人人都有優越感。外面的人,可能以為體制內的同學不參加同學聚會是瞧不起同學,其實,有些體制內的人是害怕同學瞧不起他們。什麼是中庸之道?我不參加聚會,既不是自己瞧不起同學,也避免被同學瞧不起自己。

【10】防微杜漸。

同學之間,進入社會之後,分化是非常嚴重的,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同學聚會,也不再是單純地暢談友誼,而是各自帶著自己的目的。尤其是一些生意人,可能給你「下套」,用你當「過橋」,甚至打著你的「旗號」辦事。喝酒之後,頭腦不清晰,可能會被誘惑去了不該去的地方。還有一種情況,老婆也不想讓你去,就是遇到當年的初戀怎麼辦?遇到放得開的女同學怎麼辦?與其考驗自己的「軟肋」,還不如不去接受「考驗」。

總體上,總結了體制內的人不參加同學聚會的10條原因。但是,現實中也不能太「絕對」,畢竟有些同學聚會,還是避免不了的。比如,我們在北京工作的同學大約有十幾個,大多數都在體制內上班,外地同學到北京出差來看望我們,難免也要小聚一下。那麼,我們是怎麼解決這些「顧慮」的呢?

我們在北京工作的同學集體商量,成立了一個「聚會基金」,每人交1000元(花完再續),由兩位女生保管,一位擔當「會計」,一位擔當「出納」。外地來的同學不管聯繫到誰,都由「基金會」出面接待。聚會一律選擇中檔飯店,消費按照人均100元安排。出納買單,會計審核,群里曬帳。運行已經十幾年來,效果良好,供大家參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67a822b376e320d22d0f67ee1fe9b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