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空谷幽蘭,兩個孩子的媽媽!
孩子發燒了怎麼辦?發燒後也要分清孩子的情況,否則可能錯誤的處理方式,會讓孩子受很多罪。
前些天天氣還很熱,熱得都穿短袖了,可這幾天就變得很冷了,也正是因為這種驟降的天氣,孩子一不小心就感冒、發燒了。
所以作為爸媽,除了要關注天氣變化,及時給孩子增減衣裳之外,掌握一些孩子生病後對應的基本常識,也是能夠讓孩子少受罪的。
前幾天,聽說同小區鄰居議論,A棟的樂樂發燒後因為媽媽處理方法不對,差點住進了ICU。
事情的起因是,樂樂媽起床就發現樂樂有些不對勁,平日生龍活虎的孩子,如今精神萎靡。樂樂媽順手摸了摸樂樂的額頭,覺得有些燙手,於是趕緊取出溫度計監測了樂樂的體溫37.5。
樂樂媽發現樂樂雖然處於發燒狀態,但手腳發涼,於是趕緊讓孩子回屋裡去睡一會,並且媽媽很貼心地替樂樂添加了一張被子。按照樂樂媽的想法,捂一捂,出一身汗就好了。
可事情並沒有按照樂樂媽所設想的方向發展。過了大概半小時,樂樂媽發現樂樂面色越來越蒼白,嘴唇有些發紫,呼吸也變得困難。嚇得夠嗆的樂樂媽,趕緊帶著孩子去醫院掛了急診。
就診的醫生忍不住批評:差點用老經驗害了孩子,孩子是典型「捂熱綜合症」,再送來遲一些就會出現高熱驚厥,情況十分危險。好在有驚無險,在醫生指導下用藥的樂樂,很快就退燒了,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
為什麼孩子發燒明明渾身滾燙,手腳反而是冰涼的呢?
這個問題,在我初為人母的時候也很好奇,還特意請教過專業人士解答,得到的答覆是:發燒通常是因為病菌、病毒感染造成了下丘腦垂體調整體溫升高。嬰幼兒因為神經生長發育不健全,四肢血量少於內臟,手腳的供血不足,所以手腳出現冰涼的現象。
在臨床醫學上又被稱之為「假冷內熱」,手腳冰涼不代表寶寶手腳受涼,他們的內臟依舊處於發熱狀態,若是得不到有效的護理措施,寶寶高燒不退的情況就非常危險了。
那麼寶寶發燒後,作為爸媽該如何處理呢?
首先要明確一個觀點,寶寶發燒後,手腳發涼和手腳發燙的處理方式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情況:寶寶發燒手腳發涼
寶寶發燒後手腳發涼,不代表寶寶需要「保溫措施」。因為寶寶的汗腺本身就不發達,如果採用「捂汗」的方式,很有可能會造成寶寶「焐熱綜合症」。嚴重的會引起高燒驚厥,對寶寶的生命造成威脅。
正確的做法是:爸媽們首先要在家監測寶寶的體溫,若是在38.5°以下,那麼可以在家觀察,做好防寒保暖。如:給孩子穿上薄襪,用溫水給孩子泡腳等,改進寶寶神經末梢循環。
同時要讓孩子多喝溫水,能夠增加尿量,促進體內毒素排出。若是高燒到38.5°以上,應當立馬遵醫囑給孩子服用退燒藥,或帶著孩子前往醫院就診。
在此過程中,家長要隨時監測並記錄好孩子的體溫。一旦發現孩子持續性高燒不退,或是反覆性出現高燒,那麼務必要送醫院進行治療,避免高燒不退對孩子腦功能造成損傷。
情況:寶寶發燒手腳發燙,適當進行物理降溫
如果寶寶發燒後手腳也開始發燙,證明寶寶發燒有一段時間了。爸媽們在體溫檢查發現,如果寶寶的體溫沒有超過38.5°,那麼可以在家進行護理,以物理降溫為主。
寶寶四肢以及手腳都需要散熱。
首先要保持室內的空氣流通,室溫維持在25-27°左右為宜,千萬不要讓寶寶直吹電風扇、空調。
其次,物理降溫,脫掉寶寶過多的衣物,用溫水(37攝氏度接近於人體體溫的溫度)給寶寶拭擦,讓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避免汗腺堵塞,有利於讓體氣散出。再次,要多給寶寶喝水,水有調節溫度的功效,同時還能補充寶寶體內流失的水分。
最後,遵醫囑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退熱貼,幫助帶走寶寶身體的熱量,也不會出現過分冷卻的情況。
需要提醒爸媽的是,除了隨時隨地監測寶寶體溫外,還要觀察寶寶的身體反應。如:腹瀉、咳嗽、出現皮疹、嘔吐等。如果發現寶寶的病情加重,爸媽們帶著孩子看醫生的同時,要把寶寶發燒後的具體症狀進行梳理,言簡意賅的告訴醫生。讓醫生可以快速、精確地判斷寶寶的病症,給予有效的用藥指導。
總結:
綜上,就是關於寶寶發燒後不同情況不同處理辦法的介紹,各位爸媽們都掌握了嗎?遇到寶寶生病發燒的情況,爸媽們也不要過分自責是自己疏忽造成。畢竟成長過程,幾乎每個小朋友都有過幾次難忘的發燒經歷。
發燒並非是洪水猛獸,而是病毒或是細菌入侵後身體所出現的反應。爸媽們不妨淡定一些,多掌握一些兒童護理知識,早點「殲滅」入侵的病毒與細菌,對寶貝健康成長是非常有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