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怕的可能並非打罵,而是父母在飯桌上的這種行為,你做過嗎

2024-01-18     空谷幽蘭育兒

原標題:孩子最怕的可能並非打罵,而是父母在飯桌上的這種行為,你做過嗎

老祖宗留下來一句話,叫「食不言,寢不語」,現在看來,還是很有道理的。

明明是我兒子的同學,兩個小傢伙兒感情很好,我兒子經常帶他回家一起寫作業,也會留下來一起吃晚飯。

明明很有禮貌,每次吃飯的時候,都會誇我的廚藝好,吃得也很香。

我兒子去過兩次他們家,然後就不再想去了。我很納悶為什麼?他們家的飯菜不好吃嗎?

兒子搖頭表示否定,然後說:「媽媽,我不喜歡他們家吃飯時候的氛圍。」

兒子第一次去他們家吃飯,餐桌上,明明媽媽就問起了兩個孩子的期中考試的各科分數,來了一個「期中考試總結」。

兩個孩子都沉默了,吃一頓飯如同嚼蠟,吃了點飯,飽沒有飽不知道,放下碗筷就趕緊落荒而逃了。

兩個孩子的第二次聚餐,是明明同學的生日,他們在飯店吃飯。

飯菜剛一端上桌,明明媽媽就開始碎碎念了,她抱怨兒子選的飯店太遠了,吃完飯以後不能散步回家。

接著,明明媽又抱怨他們選的蛋糕太貴了,孩子們剛剛端起一塊蛋糕,媽媽就趕緊說:「就只能吃這一塊,吃多了可不好……」

所以明明過生日,沒有一點開心,整個過程都黑著臉。

為人父母都是非常不容易的,都想要教育好孩子。但是,我們也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正確。

打罵孩子很不好,但是,經常在飯桌上批評孩子更可怕!

第一,飯桌上教育孩子,影響孩子的食慾。

吃飯的時候,應該是心情最愉快的時刻。享受美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孩子吃得開心,消化好,才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現在,挑食厭食的孩子已經不少了,父母一定注意不要在飯桌上批評教育孩子了。

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公司領導在你吃飯的時候,和你總結一下這個月的業績,你還能吃得下去飯嗎?那肯定是食不知味了。

我們對待孩子也是一樣,孩子吃飯的時候,總是把孩子的過錯拿出來說,孩子的心情一定不會好的,連鎖反應就是孩子會食欲不振。

對吃飯不感興趣甚至是非常反感的,長期下去還可能會有消化不良,甚至營養不良,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就虧大了。

第二,全家人都在的時候教育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家長為什麼總是喜歡在吃飯的時候教育孩子呢?因為家長感覺這是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時間,這時候對孩子提出批評是最有震懾力的,讓家人們一起來批判孩子。

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

全家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媽媽教育孩子,可能會遭到爸爸或者爺爺奶奶的阻攔,最終沒有一點教育效果。

也許,家人都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的,對孩子形成絕對的壓力,卻讓孩子在全家人面前顏面盡失,打擊他的自尊心,甚至是會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變得更加不聽話。

以上兩種行為,都是孩子心目中很害怕的事情,家長們不要再這樣做了。

其實吃飯的時候還是挺關鍵的,家長可以做些事,讓孩子成長得更快!

第一,飯桌上,是父母營造輕鬆愉悅的家庭氛圍、拉近親子關係的重要時刻。

吃飯的時候,應該是很好的親子交流時刻。孩子在學校一天的見聞,可以和爸爸媽媽說一說,爸爸媽媽也可以把自己遇到的有意思的事情,講給孩子聽。

一邊享受美食,一邊開始心靈的溝通,這是多麼輕鬆自在的家庭氛圍呀!

良好的親子關係,靠做一盤孩子愛吃的菜開始,也要從營造溫馨輕鬆的就餐氛圍開始,當親子關係開始變好,孩子就會更聽話,教育孩子也變得順利起來。

第二,飯桌上,培養孩子尊老愛幼的文明禮儀。

飯桌上不適合教育孩子,但是,有一些必備的餐桌禮儀是需要在這個時刻養成好習慣的。

如果家裡有老人,吃飯一定要讓老人坐在主座上,請長輩先動筷子吃飯,表示對長輩的尊敬。

吃飯的禮儀要從小培養,餐具不要出現大的響聲,不要因為太多的話影響進餐,要文明用餐不挑揀。

一個人在飯桌上的表現,會給別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影響大家對你的評判,所以,吃飯的時候,培養孩子做文明禮貌的人很重要。

第三,餐桌上,培養孩子的勞動技能更重要。

孩子也許不會做飯,但是,也可以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端盤子、拿筷子、擦桌子,讓孩子多參與家務勞動很好。

因為吃飯是一家人的事情,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所以,爸爸應該主動帶孩子一起去勞動。而且,全家人一起動手準備吃飯,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還能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飯桌上,我們要表達的東西很多,應該是對孩子思想的關注,對孩子身體的關心,孩子感受到濃濃的親情,才會更健康,更快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13e96c8a494a50a32b779e24f04ab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