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嗣倫
在大同過去有一名門望族,折(she佘)姓,《宋史》上說,世居雲中,為大族,雲中即今天大同市。折家在五代時就已出名,及至北宋,更是名將輩出,在各種典籍記載的折家人物就有十二人之多。他們都是赤膽忠心的愛國將領,在抵禦外族侵略中,為國捐軀,名垂青史。大同折家不僅男兒英雄,女兒也不讓鬚眉,同樣出過有膽有謀,智勇雙全的女豪傑,折太君便是其家族的佼佼者,折太君即著名抗遼將領楊令公之妻。
折從阮
據《五代史》記載,折嗣倫在五代後期時就做過麟州(今陝西省神木縣北四十里)刺史。其子折從阮,在後唐莊宗鎮守太原時,為牙將,後升為府州(今陝西省府谷縣府谷鎮東部)刺史。後晉出帝石重貴時,割讓府州賄賂契丹,以便結盟,而折從阮卻經常領兵襲擊契丹,曾一舉攻下過契丹幾十座城堡,因戰功累升為永安節度使。後周顯德二年即公元955年,從邊塞返回汴京途中病逝,追贈為中書令。《宋史》上說他自晉以來,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
折德扆
折從阮的兒子叫折德扆,當他父親鎮守府州的時候,他已是馬步軍都校,後周世宗柴榮建府州為永安軍,以他為節度使。顯德年間,他率領軍隊攻下了北漢的河市鎮,斬殺漢軍五百多人,其弟折德願為州主事,在沙谷寨(今山西保德縣境內)破北漢軍五百多人,並斬殺將領二人。陳橋兵變後,趙匡胤稱帝,折德扆歸附大宋,後病逝於永安軍,死時年僅四十二歲。折德扆有兩子一女,長子折御勛,次子折御卿,女兒折賽花(折太君)。有宋一代,府、州並存,府與以前的州同,而州的地位幾乎和縣沒有差別。折御勛為永安節度使,後改為泰寧(福建省西北部)節度使。
折御卿
而折御卿則隨宋太祖趙匡胤遠征北漢,大破岢嵐軍,擒軍使,殺刺史,先後四遷為府州觀察使,後升任永安節度使。折御卿多次擊敗契丹軍,子河汊(今內蒙古東勝縣南)一戰,殲敵五千多人,受到宋太祖趙匡胤賜旗三十竿的嘉獎。契丹損失慘重,記恨在心,時刻圖謀復仇。折御卿則整日操練兵馬,枕戈待旦,由於過度勞累,身染重病。契丹大將軍韓德威得知消息後,率大軍再次侵入內地,為子河汊之戰雪恥。後折御卿帶病出征,病死於軍中,年僅三十八歲,宋太祖趙匡胤聞訊後,哀悼痛惜,追贈為侍中。
折賽花
折御卿死後,折家在抵禦外族侵略的愛國將領先後還有折御卿子惟正、惟昌、惟信、惟忠;孫繼宣、繼閔、繼祖;曾孫克行;可行子可適,皆嗣知府、州。惟昌因為惟信戰死,在肩膀中箭的情況下,突圍而出,由於戰功卓越,遷為富州(湖北來鳳縣)刺史、興州(陝西略陽縣)刺史,後帶病押送糧草途中病故,年僅三十七歲;惟忠官居為雲麾將軍,與西夏交兵時戰死,後追認為耀州觀察使;繼閔因為堅守麟州有功,特升任宮苑使,普州(四川安岳縣)刺史;繼祖由左侍郎升任為西染院使、皇城使、成州團練使,臨政二十餘年,後又加解州(山西解縣)防禦使;繼世從小隨軍,為延州(陝西膚施縣)東路巡檢,因與西夏作戰有功,升為果州團練使。
折克行
折克行(繼閔子)在西夏入侵環慶時(甘肅環縣、慶陽縣)時,從河東出師援助,並搶占葭蘆川(今山西保德西南),斬殺四百餘人,招降一千多戶,牲畜上萬,時人皆讚嘆,「真折太尉子也」,後升為府州刺史。折克行在邊三十多年,經常出奇制勝,故而戰功最多,羌人呼之為「 折家父」,後官至秦州(甘肅天水)觀察使。次子折可適,少年時代就習武,作戰尤為勇敢,遇敵將,常常取其首級。在對西夏作戰中,戰功顯赫,升任為步軍都虞候。有子名折彥質,官至樞密院事主管軍政的官員,著有《葆真居士集》一書。
折可適
由上述我們可見,大同折家,從折嗣倫到折彥質共歷經三朝相傳九代,可以說人才濟濟,不虧為將門子弟,在抗擊外患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另外就折太君來說,有學者認為並非宋代楊業之妻,而是同時代豐州(陝西府谷縣北)刺史王承美之妻折太君的事跡演繹而來的。究竟折(佘)太君是楊業之妻也好,王承美之妻也罷,尚待專家們進一步考證和出土文物驗證,但折太君卻有其人,即為折德扆之女,不管她客居何處,墓地在那兒,折太君是大同人這一點是肯定確認的。折家世居雲中,有史可查,毋庸置疑。而個別專家以保德縣有個折窩村,就武斷的認為這就是「折家故里」。誠然,折家連續幾代據守府州,在府州新建家園有之,但寄居並不能代替籍貫,這點常識人們還是有的。
折彥直
張夢章: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