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9月6日, 周恩來接見九江名廚廖濟彪。
地點:
廬山
類別:
人物
周總理接見廖濟彪等人 圖源:《江西省商業志》
1970 年 9 月 6 日,九江潯廬餐廳烹飪名師廖濟彪在中共九屆二中全會服務期間,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周恩來總理鼓勵說:「中國烹飪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你們要好好發揚下去,多多培養新人,使烹飪這個行業後繼有人。」
廖濟彪(1915 - 2008),九江市濂溪區人,潯菜代表人物。16 歲入九江振興餐館學藝,師從族叔廖泗賢和晚清御廚朱正炳,學得「鳳尾雞」、「叉燒鱖魚」等名菜及宮廷菜肴製作工藝。抗日戰爭期間,隨師在吉安、贛南經營振興餐館,將潯城傳統名菜與贛菜結合,研製出「雙層肚絲」、「鴛鴦荷包鴨」等特色名菜,在保持振興菜館擅長燉、燜、蒸、燒、炒傳統製作方式的基礎上,形成風味清新、濃而不膩、淡而不薄、酥爛脫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的特色潯菜。解放後在潯廬餐廳任經理兼主廚。
資料來源:九江市志等
原潯廬餐廳主廚、經理廖濟彪,當年不僅是九江第一大廚,就名氣來說,排江西第一也沒問題。1992 年版的《江西省商業志》,全書彩頁第一幅照片,就是周總理在廬山接見廖濟彪等人的這張合影,廖濟彪不僅是江西餐飲的代表性人物,也是江西商業界的名人。
這也是服務業的特點,服務者的名氣由被服務對象的地位所決定。那幫所謂的百年老字號,怎麼都要跟慈禧、乾隆沾個邊,瞎編也要貼上去,就是這個道理。當然,反過來也可以說,服務者的水平高了,才有可能為更高等級人物做服務,這本就是相輔相成的。乾隆下江南為什麼微服私訪幾百里來我家?不就是因為咱的臭豆腐味傳千里唄。
廖濟彪學徒的振興菜館,是九江近代最具影響力餐廳,服務檔次最高。1954 年,振興菜館進行公私合營後改為國營潯廬餐廳。開設潯廬的目的,就是為了進行高級接待。其後的數十年間,隸屬於商業局的潯廬餐廳一直以名手薈萃、技藝超群而著稱,被譽為九江烹飪之冠。
註:振興菜館、潯廬餐廳和九江近代餐飲的故事,本系列將另文講述。
原潯廬餐廳外景 圖源:《九江美食》
振興菜館出過好幾位名廚,南京名廚朱正炳接手後,帶出了幾位本地的徒弟,曾擔任振興菜館主廚的廖泗賢,就是朱正炳培養出來的第一代九江大廚。廖濟彪是廖泗賢的侄子,從小在店學藝,潯廬餐廳建立後成為餐廳經理兼主廚,1954 年,成為本市第一位高級廚師職稱(二級紅案)獲得者。1959 年,又獲本市甲等勞動模範。
1959 年,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八屆八中全會在廬山召開,專事接待領導並代表著九江餐飲業最高水平的潯廬餐廳,派出了經理廖濟彪、名廚廖泗賢、宋功德、曹俊新、余自應等人在山上山下服務。
廖濟彪為中央領導服務的經歷,多是自述。據他本人回憶,會議期間為劉少奇同志精心烹制了一盤黃燜石雞,受到了誇獎。還有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是,說的是負責陳雲膳食的領導突然下一道菜——「炒鱔片」,此時離午餐開飯時間僅5分鐘。陳雲的高級廚師胡昌鵬從來沒有做過這道菜,連鱔魚也不會剮。廖展露了身手,把活鱔魚連骨帶刺幾下子剮好了,洗凈炒熟,只花了4分多鐘。陳雲吃到鱔片覺得很可口,幾年後,陳雲同志去上海時,又向胡昌鵬點了「炒鱔片」,吃後說:「這盤炒鱔片沒有九江的師傅炒得好。」為此胡昌鵬還專程來九江學習炒鱔片的技藝。
生炒鱔片 圖源:搜狗百科
這個故事的傳奇性太強。筆者想不通什麼樣的領導能在開飯指著一堆活鱔魚要求在五分鐘內做好。陳雲是江蘇人(今上海市青浦區),他的主廚想必是位淮揚菜廚師,生炒鱔片是淮揚菜的代表,一位淮揚菜廚師居然不會殺鱔魚?當然,快手、猛火炒鱔片(潯廬餐廳的代表菜是蝴蝶鱔片)也的確是廖濟彪的硬功夫。他的叔叔廖泗賢最著名的表演性手藝是做「三杯雞」,從宰殺活雞、脫毛、去內臟、斬塊入鍋烹飪、到上桌,五分鐘。
以筆者看來,1959 年的接待工作中,九江廚師只會負責會議餐廳或者做幫廚。高級領導都會帶主廚,一般而言也不會輕易用陌生的廚師,主廚找本地廚師當幫廚很有可能。從炒鱔片的故事就能看出他們的地位關係。
廖濟彪回憶,他還為毛主席做過幾次菜。1959 年 6 月底的一天,他臨時被從餐廳里叫出來,帶到江邊的一艘船上,在船上的餐廳中為剛剛到九江的主席做了四菜一湯,受到了主席的親切接見和表揚。主席吃完飯後,就坐車上了廬山。還有一次是 7 月 20 日,毛主席從廬山上下來暢遊長江,中午在船上用餐,由廖做午飯。廖師傅選用一寸多長的小鯿魚先油炸,再用辣椒炒燴後拌以佐料,其味又香又辣,毛主席吃得很滿意。特意把廖叫到面前,和他親切握手。
《黨史文苑》2010年5月上半月刊
以上廖師傅的自述,或許有很大的記憶偏差。筆者研究過主席第一次上山的時間,船到九江是凌晨。在這個時段臨時從本地餐廳找一位廚師來做四菜一湯,太不符合常理。筆者在 1959 年廬山會議九江接待站副組長崔玉峰(時任九江地委副書記)的文章中,卻看到了另一種說法。據崔玉峰迴憶,主席一行到九江後,他們「帶著稀飯、 牛奶、 饅頭 (用鐵桶裝著)上船後, 被告知已經吃過了。 船上為主席準備的有稀飯、 香腸、 饅頭等早點。」
第二次接待是 7 月 24 日下午,主席下山來長江游泳了,廖濟彪作為九江接待站成員參加了服務工作。毛主席一行到九江的時間大約 下午三、四點鐘。主席在長江中遊了 40 多分鐘,上船之後,喝了一杯茅台酒,吃了一 碗綠豆稀飯。無論是日期、時間還是飲食,兩個人的記憶偏差甚大。
《黨史文苑》2010年5月上半月刊
也有能基本對得上的。廖濟彪回憶,在廬山會議結束前夕,總理自費宴請了 13 個省的省長,廖負責掌勺,他用平時各位省領導難得吃到的泥鰍、麻雀、烏龜之類的野味做菜,搞了 8 菜 1 湯,當這奇香四溢、色澤講究的菜肴端上宴席時,周總理和「省大員」們讚不絕口。
崔玉峰的回憶中也專門講了餐飲招待問題。他說最初九江為代表們準備了魚翅、燕窩等,後來代表們說到江西就吃地方特 產。於是就準備一些芋頭、苦瓜、青蛙、石雞、麻雀等用來接待。有一次邵式平省長要在廬山請客,地委就發動幹部到廬山周邊去抓石雞,晚上抓麻雀。那時麻雀很多,晚上等麻雀在樹上歇息之後,就用水噴到樹上,麻雀身上淋濕了就會掉下來。這段回憶相當生動。
油炸麻雀 圖源:新浪網
石雞、麻雀等等,兩人的回憶能對得上來,但請客主人不一致,後者或許更準確。邵式平省長請各省省長,用專門弄來的地方特產招待,的確比上魚翅、燕窩更有特色和誠意。周總理即使出席了,也是主客,做東並不合適。 在這種宴席上,顯然只會用本地廚師做主廚。
1970年廬山會議期間,廖濟彪等人再次上山做服務。筆者所能查詢到的廖老的幾個回憶版本,差距甚大,有的甚至說他又成為了周總理的主廚,周總理不僅一眼認出了 11 年前為他服務的廖師傅,還叫出了他的姓。甚至讓自己的主廚去休息,專門強調「老廖的菜我愛吃」。回憶中還有大量的「促膝交談」、「飽含熱淚」等等感人情節,筆者就不再引述了。
筆者覺得靠譜的一段回憶中,廖濟彪等人仍然負責會議餐廳服務,餐廳有大小,都是隨來、隨點、隨做,對廚師的技能有很高的要求。周總理也常來餐廳吃飯,而且多在大餐廳中。會議期間,總理曾專門到廚房看望了工作人員,對他們表示慰問,讚揚了他們的手藝,與廖濟彪等人親切交談。
1970 年廬山會議結束前的最後一個晚上,周總理自費請客,讓廖濟彪等人準備兩桌飯菜,招待了為他和鄧大姐服務的工作人員,共同進餐後留下本篇題圖那張珍貴的照片。
這段回憶更真實可信。筆者強調,本篇列舉的這些口述史之間的矛盾,是遵循本系列的宗旨:多視角地展示、挖掘一段歷史,有些評判還是交給讀者更合適。
廖濟彪老師傅於 2008 年去世,享年 93 歲。據說,他的兒子廖美福曾在星海大酒樓掌廚,也有說在龍開河口那邊開過一家餐廳。繼承廖家手藝並以廖家之名開店的還有一家,九江人都應當熟悉——九龍街福建商城旁的廖記河鮮城,老闆是廖濟彪的侄子。這家店以前很跑火,好像這兩年改了名。九江還有幾家名為「廖記」的餐館,筆者不清楚它們和廖氏家族有什麼關係。
廖記河鮮城 圖源:大眾點評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