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長安何止三萬里

2023-07-20     陝西傳媒網

原標題:評論 | 長安何止三萬里

電影《長安三萬里》

1300多年前的長安,是什麼樣的景象?

國產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在這個炎熱的夏天,用168分鐘,用48首詩詞,吹來一股大唐文化的清爽之風。

「這是中國人獨屬的浪漫」「唐詩DNA原地復活」「中國文化就是電影最大的底氣」「將進酒那一段看得雞皮疙瘩都起來了」……觀眾對影片的喜愛,體現在11天8億元的票房上,體現在8.2的豆瓣評分上,也體現在各大社交媒體的高度關註上。

一部動畫電影,何以成為熱點話題?其中緣由,有暑期檔電影市場的火爆人氣,有追光動畫十年磨一劍的匠心獨具,最主要的,是源於電影里奔涌著的詩情,喚起了無數人的情感共鳴。

電影《長安三萬里》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誦讀唐詩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個體記憶和集體記憶。這些詩句,在歲月流轉中,入目浸心,在血脈里奔涌。

這些詩句,是孩提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天真爛漫,青蔥少年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激勵互勉,「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孤寂憤懣;是「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自信洒脫,「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酣暢淋漓;也是「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的人生感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釋然解脫。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詩意大唐,都有一段被佳句光芒照耀洗禮的日子。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早已融入中國人的血脈,成為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

盛唐的繁華與榮耀,詩人的歡喜與哀愁,時代的滄桑與巨變,李白的浪漫,高適的蒼勁,杜甫的沉鬱,王維的空靈……千年前的「人類群星閃耀時」,通過精美華彩的電影畫面,如此生動而又具象地展現在今人面前,給人以強大的情感衝擊。

沐浴在夕陽中的西安大雁塔。(記者 王熙攝)

初讀不識詩中意,再讀已是詩中人。唐詩的瑰麗和奇偉,至今仍然有著生生不息的力量。有網友評論,當聽到李白對著高適念出那句「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時,感覺心靈一下被擊中了,「欲語淚先流」。

是的,詩歌從來都不僅僅是語文課堂上的刻板背誦,也不是浮於表面的華麗辭藻,而是個人沉浮、時代變幻,是世事起落、山河大地。少年的李白和高適,相信心中的那團錦繡,終有脫口而出之日,立志要橫刀立馬、報效國家。今天的我們,又何嘗不是一樣的熱血、一樣的豪情?中華文化的精髓不僅體現在盛唐風韻、詩詞歌賦上,還會跨越時代,折射到每個平凡人的生活日常。

不僅僅是《長安三萬里》。

當傳統文化連結上新技術、新創意後,爆發出了驚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大魚海棠》等,這些年來的優秀國產動畫作品,都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取材,憑藉著精美的製作及出色的劇情,贏得了良好的口碑與票房。今年上半年大熱的《中國奇譚》,更是被盛讚為「封神之作」。

也不僅僅是電影。

文化綜藝《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熱播,《只此青綠》《碇步橋》等國風舞蹈劇走紅,「大唐不夜城」等城市文旅IP出圈,馬面裙、漢服等傳統服裝熱賣,西安、洛陽、敦煌等「尋脈中華」研學旅遊流行……對傳統文化加以現代闡釋和創新的新國風文化IP,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

新國風的出圈,展現出中華文化的自信和魅力,源於中國人骨子裡的浪漫和詩意,源於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彰顯了「何以中國」的深厚底蘊和豪邁慷慨。

大唐不夜城年文化館組織的研學活動現場。(記者 王熙攝)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有著這種熱愛,我們可以相信,多年以後,我們的孩子,我們孩子的孩子,也會背著「床前明月光」長大,也會為了一句詩而感動落淚,也會帶著這種文化自信,用新的創意、新的技術,把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山河表里,文脈千年。

「詩在,書在,長安就在。」正如電影所言,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璀璨如星河,浩瀚如大海。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無數諸如《長安三萬里》的故事,像一顆顆絢爛的明珠,鑲嵌進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長河裡,交織出華夏弦歌最為恢宏的樂章。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創作源泉,是中華民族「驚濤駭浪從容渡,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神動力、心靈慰藉,更是今日中國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獨放異彩的底氣所在、信心所系。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長安,又何止三萬里?(李蕊

1

往期回顧

暑期花樣游陝西 | 一圖get熱門景區預約方式

收藏!《長安三萬里》48首詩詞彙總

來源: 群眾新聞

責編 | 余誠忠

編輯 | 何 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aa397cf9f607944d59f88a3e19827da.html










今日冬至

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