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少年科學院」走進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遇見「神奇」的DNA

2019-12-09   科學+

DNA,圍繞一個中心軸盤繞的雙螺旋結構。它組成了生命的序列,儲存著生命的種族、血型、孕育、生長、凋亡等過程的全部信息。

或許你已經在很多地方看到過這個雙螺旋結構的模型描繪,但親眼觀測真實的DNA,又會是怎樣的體驗?

昨天上午,「科學+少年科學院」的活動中,15組親子家庭走進了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在這兒遇見了「神奇」的DNA。


目前中國批准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木瓜

活動一開始,浙江省農科院公共實驗室負責人徐盛春研究員先給家長和孩子們介紹了公共實驗室的概況。作為一個集科研、服務、科普為一體的開放性公益平台,浙江省農科院下屬的公共實驗室目前共擁有900餘平方米的標準實驗室,組建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理化分析、影像學四大平台。

在談到大家都很感興趣的轉基因話題時,徐盛春研究員表示,我國對轉基因作物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農業部早就有發布,我國批准投入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兩種,一個是棉花,一個是木瓜,「所以大家不必擔心會在餐桌上吃到轉基因食品。」

「老師,蛋糕上的抹茶粉是不是就是這麼來的?」

參觀完公共實驗室,就到了孩子們最期待的動手實驗環節,在這裡,孩子們可以親手參與DNA的提取實驗。戴上棉手套,將自己摘取的葉子放入研缽,在老師的指導下加入-196℃的液氮,然後就開始研磨。實驗室頓時充滿了一片搗錘聲,其中還夾雜著各種七嘴八舌的問題,「老師,那我的頭髮也可以這樣做嗎?」「老師,我這樣做對嗎?」……示範操作的研究員身邊圍滿了一個個好奇的「小腦袋」。

由於液氮的溫度極低,葉片迅速變硬變脆,充分研磨之後就變成了綠色的粉末,看起來還有點像我們吃的抹茶,一個小朋友認真地問研究員,「老師,蛋糕上的抹茶粉是不是就是這麼來的?」惹得老師們忍俊不禁,「不是哦,我們將葉片研磨是為了破壞植物細胞的細胞壁,這樣可以讓DNA釋放得更充分。」接下來,小朋友們還觀察了基因擴增操作和瓊脂糖凝膠電泳PK毛細管電泳。

(只有-196℃的液氮,可以快速使葉片變脆)


(實驗研磨後的葉片粉末,是不是真的很像抹茶粉?)

一個多小時的實驗觀察下來,孩子們依然「樂此不疲」,圍在那些平時不太常見的儀器邊上。原來,聽起來很「神秘」的DNA提取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還有小朋友拉著農科院老師的白大褂不放,「老師,我還想再來一次!」

(沉澱的白色絮狀物,就是提取的DNA)


科學+少年科學院

經典品牌再升級深耕青少年科普

孩子的好奇心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之一,為了更好地培養浙江孩子的好奇心和科學思維,都市快報科學傳播中心團隊在浙江省科協的指導下,將經典的科普品牌「科學+」做了新的衍生——「科學+少年科學院」。

接下來,配合「科學+」項目,快報將持續做一系列少年科學院活動。通過帶領公眾造訪浙江科研院所和各類科普教育基地,探訪創新型實驗室,以「動手+動腦(hands-on,minds-on)」,玩中學、學中玩的模式,潛移默化地開展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維鍛鍊。希望通過系列親子科學活動,讓浙江的孩子們都能感受到科學的無窮魅力。




來源 | 都市快報(記者 翁丹妮),版權歸「都市快報社」所有。

出品 | 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科學+」融媒體聯盟

編輯 | 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