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藏不得不去的地方,不是布達拉宮,也不是大昭寺

2022-10-02     九山行

原標題:到西藏不得不去的地方,不是布達拉宮,也不是大昭寺

到西藏旅行,有一個地方可謂是不得不去的。當然,無可厚非,無論藏傳佛教的中心大昭寺,還是西藏的標誌布達拉宮,都足以勝任這個位置,但不知為何我卻始終感覺缺少點什麼。

直到走進西藏博物館,我才知道這個答案。

想了解一個地方,最先一定要了解它的歷史,否則涉獵的永遠是皮毛。無論是百萬農奴解放紀念館,還是西藏博物館,給我們帶來的正是貫穿歷史的脈絡和審視文化的視角。有了這些,我們才能真正走近西藏,了解西藏。

記得在一次學習中,老師針對中國和美國的博物館做過一次對比。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美國境內擁有博物館的數量是35144座,而我國的博物館僅有6183家。不得不說的是,博物館作為一個不可忽略的代表著當地歷史文化的所在,提供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一種物化的彙集與並置,同時也是一種精神性的集聚。說得直白一點,博物館會讓更多人增加民族自豪感和國家凝聚力。於是我養成了一個習慣,無論走到哪座城市,見到博物館就一定要去參觀。

所以,來到西藏,我們可以忽略任何一個景點,到是一定要去博物館!

說起西藏博物館,自然首先要提到百萬農奴解放紀念館。作為最近三年博物館唯一開放的展館,這裡是我國唯一一座關於廢奴運動紀念館。館內通過西藏的發展史,政教合一封建農奴制度統治下的舊西藏和民主改革,社會主義新西藏的對比,展示了百萬農奴解放前後翻天覆地的變化。展館內用大量的圖片、實物陳列和場景復原,反應了中國共產黨帶領西藏各族人民進行偉大改革,翻身解放的過程。

其中館內展覽著同一個人的兩張照片,一張是農奴制度下衣衫襤褸的乞丐桑登正在乞討,另一張則是民主改革後分到土地滿臉希望的桑登。短短几年,桑登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這份變化全都寫在了他的臉上。

在歐洲18,19世紀就廢除奴隸制度的背景下,當奴隸制度已為現代文明所徹底唾棄時,西藏地方社會依然處於僧侶貴族專政、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統治之下。由官家、貴族、寺院上層僧侶組成的三大領主生活極度奢靡,而與之對應的奴隸則成了明碼標價的商品。「命價草根一條」、「會說話的牲口」、「人換驢」這些慘不忍睹的曾經,正是那個時代真實的寫照。

直到195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西藏民主改革才讓百萬農奴翻身解放,當家作主。而後,川藏公路、青藏公路通車,西藏第一代女拖拉機手,拉薩市民首次用上了電燈、西藏生產第一批水泥、青藏鐵路通車、7市地主城區實現5G網絡覆蓋……一張張照片,一段段音視頻,一個個沉浸式體驗,讓我們隨著西藏的發展走到了今天。

鮮明的對比,帶來的不僅是心靈上和視覺上的震撼,同時也為我們西藏的旅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民主改革前,作為現在旅行熱門地點的拉薩三大寺,共占有莊園300多個,土地14萬畝,牧場400多個,農奴6萬多人。

看到這個數據,大家千萬不要認為出家為僧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因為這些財富數據只掌握在不到5%的上層僧侶手中,而剩下的95%僧侶,仍然不能擺脫被剝削被奴役的狀況。

看完這些,當你再見到那些雄偉的寺院,神秘的辯經,也許就會有一個全新的感觸和認知。

不過,歷史終究是歷史。拋開歷史的旅行是不完整的,同樣,過度放大歷史的某一個階段也是不科學的。百萬農奴解放紀念館和新開的《雪域長歌》、《離太陽最近的人》兩個展館一樣,都是我們走近西藏,認識西藏的寶庫,也是我們旅行的路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95cc1d700b4c70d4ac7ce2a77514e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