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大街」40年,從輝煌到落寞,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

2019-10-20     宜豐會長大叔



在吉安,幾乎每個人都有關於大街的回憶!

它代表著吉安街市曾經的繁華,

還有老吉安活色生香的市井煙火。


這條街是通往水溝前菜市場的主要之路,

每天早上街上人聲鼎沸,沒有什麼汽車摩托車...



在上世紀70~80年代,這裡曾是吉安市的商業中心,

各種字號的商鋪鱗次櫛比,商品可以滿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這條街以前主要以手工業為主,

記憶中有服裝廠,傘廠,印刷廠,鐵器社,木器社,衡器社。。。。

散發著兒時味道的小店還在,

彈棉花的、打鐵的、做秤的、畫瓷畫的、織漁網的鋪子還在。



遇見補鍋底的老阿姨,穿著藍色工作服,

戴著老花眼鏡,端坐在鋪子前,

在一錘一錘地敲打著鋼精鍋底。



那個衡器廠還在,那種一斤十六兩的秤越來越少了,

只不過門口多了些台秤,電子秤招牌。



而今有很多老手藝正在淡出我們的視線,

其消失速度之快,令人吃驚!



這裡通往王家橋,

每年漲大水王家橋經常會被淹沒。



中山路的瓷器店,

裡面賣的大部分是瓶瓶罐罐陶瓷一類物品。

家庭主婦愛在這裡淘個瓶瓶罐罐,做個霉豆腐辣椒醬。



以前的三八商場,好像工作人員全部都是女同胞,

現在是廢品收購站,背景上面"熱情待人"幾個大字還清晰可見。



門口破舊沙發上,擺放些代售的掃帚。



昔日繁華商鋪現在破爛不堪,

幾間老式的木房子歷經歲月洗禮,已甚是斑駁。



這個老舊的店鋪雖然搖搖欲墜,

還在賣些瓷板畫、以及墓碑等。



剃頭店、雜貨店、鐵匠店,瓷畫店等等,

這些從歲月中存留下來的老行當,見證了曾經的繁華。


馬路旁枯樹上晾曬的魚乾



危房上面零亂搭建像蜘蛛網式的電線



這個一米不到的門洞,裡面藏有什麼神秘呢?



穿過幽暗深處,發現裡面別有洞天。



展現眼前是一所非常大的宅院。



老宅青磚黛瓦,古樸典雅,

屋檐木製廊柱依然散發著古老的氣息。



從正屋東西兩側的磚牆上對聯看,

宅子裡依舊有人居住著,

當年不知道住的什麼達官貴人。

這是後面修建儒林里唯一保存的古老建築。



倉口,東依後河,南臨中山東路,

西與上文山路居委會相鄰,

北沿儒林里巷出棉慶樓巷至鹽橋頭。

因其地片處古倉山之口而名「倉口」。



馬路旁曬太陽的老人,見證了倉口興衰。



這是吉安的許三多,由於孩子比較多。

他曾經去買血來養家餬口。

記憶中他們家床上住人,

床下還養了頭大母豬。改革開放以後,

他們家開起了服裝店。



倉口狹窄的巷子,

是我小學三年級學校集體轉入位於仁山坪的反帝小學後,

每天上學必經之路。



走進儒林巷,感覺就像另個世界,

不少民居都出現了毀損,

房屋普遍存在屋面滲漏、木結構霉爛變形。



歲月侵蝕的儒林里略顯滄桑,

依稀還能看出當年大宅院的風采。



彎彎曲曲的小路



棉慶樓古樸滄桑的麻石台階,

受古往今來人們來往步履,磨礪得光滑清亮。



這個房子在寶華樓的位置,

飛檐翹角坡屋頂,隨時間的流逝,

將從人們記憶中消失。



這是通往鹽橋的高大建築物,旁邊是老吉安市公安局,

以前的消放大隊就在裡面,

記憶中童年時代吉安市板壁房特別多,

經常發生火災,消防車警報隔三差四響徹在吉安上空。

公安局門口有個急拐彎下坡,有一次因為消防車剎車不及,

一頭沖入後河,年輕的戰士壯烈犧牲。



位於水溝前十字路口個粉麵館,

裡面有油條,包子。。。。



這是解放路口上的醬菜商店,八十年代初,

有個美女同學在這裡上班,

我們經常到這裡買豆角酥吃,

每次的秤總是翹得高高的。

正對面是解放商場,裡面比較大,有很多日用品。



上文山路大部分販賣的是木器,

掃帚鐵器、陶瓷以及農具、土副產品等。



改革開放初期,這裡曾經人山人海成了步行街,

很多小販推著板車在狹窄的馬路旁販賣衣服,鞋子,布料等。



這是中山路的老圖片,左前方商品房位置,

以前曾經有個大名鼎鼎的烤鴨店,一場大火讓它化為灰燼。



曾經吱呀呀的獨輪車,叮叮噹噹的打鐵聲,

吵雜的吆喝聲通通不見了。

整條街商業人氣也大不如前,

未來這裡成為吉安百姓記憶中的一條歷史街。



事隔五年,今年的元宵節,

我和先生來到倉口儒林里特色古街區。



曾經破破爛爛倉口儒林里,

如今建成「青磚黛瓦馬頭牆、飛檐翹角坡屋頂」的廬陵生態街。

「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的建設理念

使得這裡保留和再現了傳統街景風貌。

02

吉安大街的今生



如今再去吉安大街,

永叔路被漸漸淡出,

「儒林里粉墨登場!


只是看起來有那麼點冷清!



標準鍾。當年曾立在永叔路的中部,鐘聲響起,大半個吉安都能聽到,

如今隨著永叔路的拆遷,搬到新址。

不知吉安人還會不會把它與當年的標準鍾聯繫到一塊?


道情,又稱漁鼓道情。過去吉安俗稱打嘣嘣、瞎子唱曲。


打「灰粒子」。這是幾十年前兒童玩耍的一種遊戲,

那時沒有玩具,憑著幾顆小滾球,就能玩出多種花樣,

童年的友誼就在這嘻鬧之中結成。


上面是一組介紹吉安歷史上的著名店鋪和富商的雕塑,

當然,為富不仁者不在其列。

在中國傳統思想上商人的地位並不高,

讀書做官是許多家庭的夢想,這種思想沿續至今。


這裡未設公共停車場,不知是投資人的忽略還是其他什原因?

大多數光顧這裡的人或許只能靠兩條腿,

這對「儒林里」今後的發展不免給人帶來一絲擔憂。


但願「儒林里」能沿續老吉安永叔路聚商的能力,做出商業新亮點!


對吉安大街來說,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

它見證了無數個店鋪從落地生根到風靡一時再到黯然關門,

這一次它是自己興衰榮辱的見證者。


我們不知道將來是否有一天這條街會重回巔峰,但我們能知道的是曾經的許多個日夜裡,它給吉安人留下了無數難忘的記憶。

這些記憶,遠不是一句「吉安大街落寞了」可以道盡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8b86m0BMH2_cNUgGzZ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