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味業,買不買?

2022-10-12     全球財說

原標題:海天味業,買不買?

作者:林洛栩

出品:全球財說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紛爭。

近期最為火爆的便是「醬油之爭」,醬油作為中餐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調味品,隨著短視頻、熱搜話題的火速傳播,也成為消費者茶餘飯後的談論話題。

目前,已經不簡單局限於醬油這一品類,從而延伸至調味品、食品添加劑等相關行業。

以二級市場走勢、社交平台的話題風向來看,目前這場利用輿論引起紛爭暫無勝利者。不論是有心或無意,「海克斯科技」已經不只停留在英雄聯盟。

那麼,會選擇哪個品牌的醬油?對於食品添加劑又持有什麼看法?你,感到焦慮嗎?

食品添加劑「困局」難解 苯甲酸鈉有「原罪」?

事情的起點,源於憑藉「海克斯科技」、「科技與狠活」僅一個月便爆火網絡的辛吉飛。

作為「科普博主」,辛吉飛先後向網友展示了包括牛肉粒、奶茶、凍乾果蔬乾等常見食品的製作過程,並且也將曾陷輿論漩渦的燕窩再度拿出來,「29.9元的即食燕窩成本只包括6毛的明膠片、4毛的糖漿、5毛的包裝」。

但是,賣「烤麵筋」出身的辛吉飛真的了解食品的真實生產過程及原理嗎?後續其也逐步走偏,「符合國家標準的不一定是健康的」,從科技蜂蜜到三花淡奶,都觸碰著消費者以及生產者、餐飲人的神經。

最終的「爆點」,是辛吉飛自製勾兌醬油,使用食用鹽、味精、呈味核苷酸二鈉、高濃酸醬油香精、焦糖色素等原料調製出了「絲毫沒有豆子和黃豆的醬油」,並表示比天然醬油更加味鮮濃郁。

其實,2021年6月29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於加強醬油和食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公告》,生產企業不得再生產銷售標示為「配製醬油」、「配製食醋」的產品,相關配製產品不再屬於醬油、食醋,歸屬於復合調味品管理。

也就是說,醬油生產應當具有完整的發酵釀造工藝,市場上若存有非釀造的勾兌醬油產品則涉嫌違法。

辛吉飛並未提及任何醬油品牌,但越來越多的網友在評論中提及「醬油龍頭」海天味業。

雖然海天醬油並不是配製產品,但有心者插柳成蔭,海天醬油被爆出「添加廉價苯甲酸鈉作為防腐劑」、「出口與內銷配料表存有雙標問題」等負面。

「防腐劑」、「雙標」、「致癌」,每一個標籤都更能刺痛消費者的內心。

以海天天貓官方旗艦店的醬油類目為例,銷量排名靠前的分別為「海天零添加醬油0金標生抽」、「海天鮮味生抽」、「海天醬油味極鮮」、「海天草菇老抽」等。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財說》發現,在海天部分醬油產品的詳情頁中,並沒有配料表,僅展示有成分亮點。

經過多方查證後,「海天鮮味生抽」、「海天醬油味極鮮」、「海天特級金標生抽」、「海天經典海鮮醬油」等產品中除含有甜味劑三氯蔗糖、著色劑焦糖色外,均含有防腐劑苯甲酸鈉。

也正是該防腐劑,將上市公司海天味業及其產品推上輿論浪尖。

從科普角度來看,「苯甲酸鈉應避免過多服用,用量過多會對人體肝臟產生危害,甚至致癌」、「苯甲酸酯類防腐劑可與維生素C反應生成致癌的苯」等,這些也確實有據可依。

據可查證資料顯示,目前日本已停止生產苯甲酸鈉,並對使用作出限制,歐美並未禁止使用。而英國則通過研究發現,六種合成色素與苯甲酸鈉結合會對兒童行為產生影響,從而對「檸檬黃、日落黃、胭脂紅、誘惑紅、喹啉黃、偶氮玉紅」等色素添加劑需進行特殊標註。

資料顯示,國內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23類,共2400多種。其中,防腐劑包括山梨酸鉀、丙酸鈣、苯甲酸鈉等,抗氧化劑包括抗環血酸鈉、維生素E等。

內容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製圖:全球財說

目前,上市公司包括甜味劑生產商金禾實業,以醋酸衍生物、吡啶衍生物為主體的醋化股份,功能性糖醇生產商華康股份等。

此次處於風口浪尖的食品添加劑苯甲酸鈉及苯甲酸國內最大製造商武漢有機,也正處於港股IPO階段。

行業拉踩非明智之舉 卻總有人樂此不疲

若糾結於苯甲酸鈉致癌,消費者則更加「執著」於,海天味業或因為成本問題選擇苯甲酸鈉作為防腐劑,而不選擇更為高效、毒性小的防腐劑山梨酸鉀。

以同行業巨頭李錦記為例,旗下近年銷售較好的「李錦記薄鹽生抽」也含有防腐劑,只不過採用的是山梨酸鉀。

畢竟,2021年海天味業營業收入為250.04億元,歸屬凈利潤為66.71億元,其中醬油產品的毛利率為42.91%。

其實,由於防腐劑添加劑量很小,而若將防腐劑換為山梨酸鉀,對於成本的影響並不十分顯著。

對於消費者以及社交平台的爭議,海天味業先後出具了3份聲明,其中兩份發布在海天味業的官方微博,一份則為上市公司的澄清公告。

兩份面對公眾消費者的聲明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矛盾。

第一份聲明發布於9月30日,聲明觀點集中於「製造並散播謠言,妖魔化食品添加劑,黑化中國食品安全,已構成對公司名譽權的損害」,並以正視聽表示「所有產品均符合國家相關標準法規要求」。過於官方、傲慢、未能解決問題等都是對於該份聲明的評價。

第二份聲明發布於10月4日,聲明依舊是為「正本清源、以正視聽」,並分為兩條來解釋國內外的「雙標」問題,但是說來說去仍在糾結於謠言散布者的別有用心。

正如評論所言,海天味業此時或許更應該抓住低中高端產品的差異,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會遭來非議。

第三份上市公司澄清公告發布於10月10日,公告指出「公司均有高中低不同檔次的產品,國內外均銷售含食品添加劑的產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劑的產品。在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的同時,國內的產品線種類更為豐富」。

然而該份公告發布時,海天味業的市值已經蒸發了超300億元。但也該慶幸,在輿論高點時A股處於國慶休市期間。

10月10日,國慶開市後第一個交易日,海天味業跌9.35%,反觀後起之秀的千禾味業卻錄得漲停。

10月11日,海天味業並未再度出現大幅下跌,報收2.17%,千禾味業則上漲1.81%。

其他醬油領域上市公司,中炬高新、加加食品則在兩個交易日均呈現一日漲一日跌的走勢,明顯好於海天味業。

由於千禾味業旗下產品在十一期間銷售十分火爆,還傳出線上線下均斷貨的消息,一度被認為是此次紛爭的最大受益者。

但不論從市值還是業績來看,千禾味業想要趕超海天味業仍需很長時間。2021年,千禾味業營業收入為19.25億元,歸屬凈利潤為2.21億元。10月11日最新市值為161.9億元。

相較於下跌三日市值仍高達3404億元的「醬油茅」海天味業來講,目前其餘15家A股的調味品上市公司均為「小弟」。

其中,市值第二的中炬高新市值僅為244億元。

數據來源:Wind;製圖:全球財說

此次的「醬油之爭」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除四家上市公司海天味業、千禾味業、中炬高新、加加食品外,李錦記、欣和食品、味事達旗下產品也均表現優異,在市場上頻繁出現。

2021年,海天味業就曾出現「暗指」脫脂大豆劣質的情況,旗下產品擺出「優選黃豆釀造,不使用脫脂大豆」的宣傳標語,而廚邦、太太樂、李錦記等諸多產品均會在配料表中指明自身使用的是脫脂大豆/脫脂黃豆。

至此,關於脫脂大豆究竟是不是榨油之後殘留豆渣的爭論也愈演愈烈。但是以百度百科指出,脫脂大豆是大豆經清洗、浸出、去除豆油後得到的富含蛋白質的產品,其大豆蛋白含45%左右,釀造出的醬油胺基酸含量更高。

對此,財經網也曾給出結論,「破碎、粉末只是大豆不同加工階段的形態,不代表質量高低,脫脂大豆採購價不必然低於普通大豆」。

行業拉踩非明智之舉,卻總有人樂此不疲。

《全球財說》發現,在「聲討」海天味業的社交帖中,開始出現越來越多「拉低」千禾味業的評論。千禾味業靠做醬油添加劑起家、後轉做「零添加」醬油的故事,再度被挖出成為新的討論話題。

除資本故事外,「千禾零添加醬油」依靠高含鹽量防腐、味道不佳等評論同樣層出不窮。

以「千禾零添加380天特級生抽」為例,其營養成分表顯示每10ml鈉含量為633mg,「海天零添加0金標生抽」每10ml鈉含量為625mg,「李錦記薄鹽生抽」每10ml鈉含量為481mg,換算成含鹽量前兩者並無明顯差別。

也有聲音表示,來自於日本等國的進口醬油無添加更健康,但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醬油多有添加食用酒精、乙醇,除增強防腐功能外,也形成了有別於國產醬油的口味,但對於有兒童的家庭則需要謹慎選擇。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自身硬才是硬道理。隨著國家對於食品監管力度不斷加強,作為市占較高的海天、千禾、廚邦、味事達等也頻繁進行抽檢。

另一個角度而言,食品製造業的IPO審核也同樣趨嚴,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安全生產、原材料等問題已成為重中之重。

以調味品行業為例,天味食品經過七年五次闖關IPO才得以成功上市,仲景食品也是五年四次衝擊才登陸A股。

目前,調味品行業中,來自四川省的藤椒調味料企業么麻子、郫縣豆瓣醬品牌丹丹豆瓣,以及雞粉、雞精、炸粉等復合調味品品牌百味佳均在謀求IPO。

此次,「醬油之爭」非議四起,茶餘飯後的爭論研究後,什麼才是「好」醬油仍無定論,究竟要選擇哪個品也懸而未決。重要的是,在經濟能力所及的範圍內選擇最合適的商品,或許可以避免焦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86619f9113a2d5ec5005edada445d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