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兩年:三大法西斯國家是如何相繼覆滅的?

2019-10-16   後宮地圖三千

第二次世界大戰極簡史(下)1944~1945

墨索里尼之死

1944年與1945年對於盟軍是高歌猛進與徹底勝利的兩年。在三個軸心國中,義大利無疑是最薄弱的一環,由於盟軍在突尼西亞消滅了德國的非洲軍團,下一個目標就是與北非隔地中海相望的義大利了。

早在1943年5月結束北非戰役後,英美盟軍就開始準備攻入義大利了。7月9日盟軍開始在義大利登陸。以強大的兵力迅速推進,到7月底已經攻占了西西里島。此時義大利人已經深知大事不妙,法西斯黨也出現了內江,國會與國王的權力被恢復,墨索里尼則被免除一切職務。

新政府隨即逮捕了墨索里尼,將他秘密關押,送到了一座海拔近3000米的孤峰頂上,藏在一家滑雪旅館中。但這一切都瞞不過希特勒和他的耳目。9月12日,由90名隊員組成的德軍拯救隊乘一架小飛機和些滑翔機悄悄降落在山頂,他們的行動是如此悄無聲息,如此隱秘,當他們將墨索里尼救走時,250名精銳的義大利衛兵竟然毫無知覺!

後來希特勒在義大利北部為墨索里尼建立了一個新國家「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在這裡墨索里尼一直安全地待到1945年4月,直到4月27日在義大利北部被抓。被捕第二天他就被槍斃了,時年61歲,游擊隊員們還將墨索里尼的屍體運到了米蘭,倒掛在街上示眾,墨索里尼下台後不久,義大利便與盟軍停戰並且向德國宣戰,三個法西斯國家之一覆滅了。

諾曼第登陸

在盟國對德的作戰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根據史達林與羅斯福的辦議,英美盟軍必須在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場。

1943年底,艾森豪被任命為盟軍遠征軍最高統帥,並制訂了個龐大的進攻計劃,名叫「大君作戰」,或者譯作「霸王計劃」,英文名為「 Overlord」。初步的登陸時間選在了6月19日,這一天被稱為「D」日,擔任直接進攻的部隊則是美軍第一軍團與英軍第二軍團。

由於天氣變化無常,正式的登陸日期一再更改,最後艾森豪指定為6月6日。這時,在艾森豪指揮之下的盟軍已經有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波蘭等11個國家的近300萬大軍,此外還有約5000艘艦艇、1萬多架飛機,兵力之龐大,史無前例。

6月5日夜,盟軍龐大的進攻艦隊起航了,這時候英吉利海峽中巨浪滔天,風速高達40千米小時,但盟軍仍然不顧一切地沖向法國海岸;到6月6日凌晨6點半,第一批登陸部隊率先抵達猶他海灘。盟軍在這裡遇到的抵抗意外地少,美軍很容易就搶占了海灘,隨後大批給養與後續裝備也上了岸,到這天晚上共有約23萬人在猶他海灘上登陸。

另一支美軍在猶他海灘之東的奧馬哈海灘登陸。在這裡竟然隱藏著一個一直沒有被盟軍偵察兵發現的裝備精良的德軍步兵師,他們進行了極其頑強的抵抗,洶湧的海浪、複雜的沿海灘防禦工事、頑強抵抗的德軍使美軍寸步難行。經過幾個小時的激戰,美軍仍然被困在灘頭,傷亡慘重。後來,經過苦戰,終於使美軍衝過了德軍的重重火網,到這天晚上已經有超過3萬盟軍士兵在奧馬哈海灘上了岸。

到6月7日晚,盟軍已經登陸的部隊約為5個師近9萬人,他們立即開始打通英美兩軍之間的通路並且擴大占領區。到7月1日結束了諾曼第登陸的第一個階段,總計有約100萬部隊、50萬噸補給、近20萬輛汽車到達歐陸,後面還有更多的部隊將要到來。

諾曼第登陸戰役的最高潮是解放巴黎。8月25日,一支法美聯軍開進巴黎,被德軍占領了4年的巴黎回到了法蘭西人民的懷抱。不久整個法國都被盟軍光復了。占領法國後,盟軍的下一個目標是法國北部幾個小國:比利時、荷蘭、丹麥,當然還有最大的目標——德國本土。

1944年9月3日,蒙哥馬利的軍隊衝進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9月10日,盟軍占領了盧森堡,9月17日盟軍向荷蘭南部的德軍發動了進攻,這天大約有3個師的盟軍空降在這裡,這也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大規模的空降作戰,不過荷蘭的仗要難打一些,直到第二年3月盟軍才解放了整個荷蘭。盟軍的下一個目標是德國本土。

希特勒的覆滅

1945年2月初,盟軍在萊茵河西岸發起攻擊,一路向東推進,到3月已經有大批盟軍渡過了萊茵河,繼續高歌猛進。他們在各個地點都相當輕易地突破了德軍防線,以前那麼頑強的德軍現在經常性地大批投降。

這時在艾森豪指揮下的盟軍已達400萬之眾,共85個師,其中有5個空降師和23個裝甲師,與他對陣的德軍只有約26個師。強弱對比目瞭然。西線最大的一場戰鬥是魯爾區之戰,由於魯爾區是德國的心臟,莫德爾元帥率領德軍決心在這裡死戰到底。死戰的結果當然是死,到4月中旬,盟軍已經將魯爾區的德軍擊潰。

據說,莫德爾帶了三名軍官和幾個士兵逃到了杜依斯堡附近一片森林裡。在那裡他告知隨從人員說,他要自殺,請求他們把他的屍體埋在他自己選定的一棵松樹下面。三位軍官力勸他不要自殺。但莫德爾拒絕了,他說:「我從來不相信我會這樣地失望,我只效忠於德國。就在盟軍肅清魯爾區內的德軍時其他軍團的盟軍已經馬不停蹄地一路往東殺去了,他們就坐在坦克外面拖大炮的汽車裡,甚至跨坐在大炮上,一路就這麼疾馳而過,沿途零散的德軍面對如洪水般的盟軍,絕大部分只是做做抵抗的樣子或者根本不做抵抗。德國的平民們大都在自己的屋頂插上白旗,它們有氣無力地在風中飄搖。

不久盟軍已經進抵易北河畔了,漢堡這座德國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不戰而降,再往東不遠就是柏林。1945年4月25日,在易北河西岸的萊克維茨村附近,一個美軍軍官帶著他的部下正找吃的,迎面遇上了一隊兵,乍一看就發覺不是德國兵,再仔細一看,原來是蘇軍士兵。

東西線的盟軍就這樣在易北河畔勝利會師了。這意味著幾乎整個德國,除了已經被徹底包圍的孤城柏林外,都已在盟軍的占領之下。這時候東線蘇軍比西線盟軍還要龐大得多的兵力早已經在距柏林不到50千米的奧得河畔整裝待命。

1945年1月,此前不停地在東西兩線來回奔波指揮的希特勒坐火車去柏林了。3月11日,希特勒從柏林到奧得河去視察了柏林最後一道防線的建築情況,回到柏林後他再也沒有離開。

4月20日,這時希特勒已經由地上轉向了地下,在他堅固無比的地下指揮中心裡,他慶祝了56歲生日。雖然盟軍飛機不停地在天上撒炸彈,希特勒還是乘轟炸的間隙搞了一次「閱兵式」,閱兵的對象是些希特勒青年團的十五六歲少年,他們剛剛加入軍隊。這時候希特勒用來保衛柏林的軍隊大都是這樣的孩子了。

26日,包圍柏林的蘇軍開始強攻,他們的戰術很簡單:從四面八方猛撲過來。第二天蘇軍已經突入柏林市中心,29日開始進攻柏林的心臟與象徵:國會大廈。也就在這一天的上午,希特勒在他的地堡里寫他的「遺言」。在遺言中,希特勒說他要與一直陪伴他的愛娃·勃勞恩結5,他還指定了繼承人,由鄧尼茨任總統、戈培爾任元首。

4月30日下午,希特勒用完午餐後,向這時候還同他站在一起的人,包括對他最為忠誠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告別,然後與愛娃·勃勞恩起進了臥室。其他人靜靜地在門外等著,不久,他們聽到一聲槍響。

希特勒自殺了,情婦也服毒身亡。他預先囑託過的部下們將兩人的屍體抬出了防空洞,放在元首府的院子裡,然後淋了大量汽油,點上火。在熊熊烈火里,兩具屍體漸漸化成了青煙。同一天,蘇軍士兵將紅旗插上了國會大廈主樓圓頂。5月8日,柏林時間22點43分,莫斯科時間5月9日0點43分,德國代表弗里德堡在柏林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主持儀式的是朱可夫元帥。德國法西斯覆滅了。

日本無條件投降

三個軸心國中,日本是最後一個完蛋的,但他們的苟延殘喘並沒有維持多久。

在南太平洋,美軍的攻擊十分順利,不但占領了南太平洋上的島嶼,到1945年1月,在被日本人趕走2年之後,美軍又重新占領了菲律賓。但對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美軍而言,他們的戰鬥更加艱苦兇險他們的攻擊路線大體是這樣的:吉爾伯特群島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硫磺島沖繩島。

在這些地方,美軍雖然也取得了勝利,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戰鬥之殘酷令人瞠目結舌。這裡只舉一例,就是1945年6月的塞班島之役。

在塞班島,日軍面對絕對優勢的美軍,被困於一個孤島之上,毫無勝算,但仍然個個殊死戰鬥,一旦到了絕望的時刻,他們便採取自殺式攻擊:操起刺刀朝美軍陣地撲去,全部倒在美軍的槍林彈雨之下。塞班島的日軍司令齋滕繼嘉受傷後,用典型的武士道方式結束了自己的命:切腹自殺。甚至生活在這裡的日本平民也是如此,在塞班島有2萬日本平民,其中800參加了戰鬥並被打死,另外4000人選擇了自殺有的母親抱著孩子跳懸崖而死,有的蹈海而死,如此等等。塞班島之戰在7月9日結束,戰鬥中美軍死傷13000人,3萬餘名日軍全部被殲。類似的血腥情形其實更早就開始了,例如在1944年5月,當美軍進攻威克島時,島上的800名日軍全部死亡:戰死或者自殺。

之後的硫磺島和沖繩島的戰鬥之激烈殘酷比之塞班島之役有過之而無不及。特別是在沖繩島之戰中,日軍傷亡近10萬,損失飛機千架以上,島上普通居民也大批傷亡。美軍則傷亡7萬餘人,損失飛機700餘架,被擊沉擊傷艦艇數百艘。此戰是美日兩軍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規模最大損失最重的戰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日最後一場大戰。

在沖繩島之戰中日軍還進行了一種特殊的攻擊方式,這就是神風敢死隊的自殺性攻擊。神風敢死隊的戰鬥方式很簡單,就是在飛機上裝載烈性炸藥,從幾百到1000千克不等,置於飛行員座艙之前,一且發現攻擊目標,駕駛員便開著飛機撞下去,以求與目標同歸於盡。

沖繩島之戰中,日軍一天最多曾派出了355名神風敢死隊員,駕駛355架神風特攻飛機向美軍襲擊,擊沉了美軍5艘軍艦。整個戰役中神風敢死隊總共向美軍發動了大約2000次襲擊共擊沉了美軍約34艘戰艦。

沖繩島之戰後,盟軍面臨的下一個問題是,如何才能徹底征服日本?按正常的邏輯而言,征服日本這樣一個甚至比德國人還要頑固的民族非得像對待德國一樣對其本土進行徹底的征服。然而,如果要這樣做的話,盟軍將面臨巨大的傷亡,因為這時候日本雖然屢敗,但仍擁有巨大的軍事力量:陸軍有為數約2000萬的龐大軍隊,空軍僅儲存的戰鬥機就有8000架。日軍不怕死的精神前面我們都知道了,征服這樣一支準備保衛每一寸國土的軍隊——更遑論日本上億的民眾都準備為國犧性將付出的犧牲之大可想而知。美軍估計自己的死亡至少是100萬,英軍至少是50萬。即便如此巨大的傷亡英美盟軍也準備承受,為此還制訂了龐大的侵入日本本土計劃,計劃將於1946年3月在本州島登陸。並且將從歐洲調入大批軍隊來實施這些計劃。然而,一件特殊的武器很快決定了日本的命運,這就是原子彈。

原子彈之禍

1940年,愛因斯坦給羅斯福寫了一封信,終於使羅斯福下決心製造原子彈。1941年12月6日,美國正式制訂了代號為「曼哈頓」的絕密計劃羅斯福總統賦予這一計劃以「高於一切行動的特別優先權」。由於這項工作之巨大與複雜,它成了全美國甚至全世界科學家的聚集地,在「曼哈頓」工程管理區內,彙集了以奧本海默為首的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

在這些科學家中最核心的人物是總指揮奧本海默,他後來被稱為「原子彈之父」。為了使原子彈研究計劃能夠順利完成,根據奧本海默的建議,建立了一座新的快中子反應堆和一個原子彈結構研究基地,後者就是著名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到1945年時它已經擁有2000多名文職研究人員和3000多名軍事人員,其中包括1000多名科學家。由於這些科學家有許多獲得過諾貝爾獎,使洛斯阿拉莫斯被稱為「諾貝爾獎獲得者集中營」,奧本海默就是這個集中營的「營長」。

曼哈頓」工程在其頂峰時期曾有超過50萬人為之服務,總耗資高達25億美元。經過全體人員的艱苦努力,原子彈的許多技術與工程問題得到了解決。1945年7月16日,在美國南部新墨西哥州一個叫阿拉莫戈多的地方,一朵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世界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了,它名叫「胖子」。美國這時候共成功製造出三顆原子彈,另外兩顆分別叫「瘦子」和「小男孩」。

擁有原子彈之後,正在負隅頑抗的日本理所當然地成了最好的靶子。此前,美國、英國和中國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失去了免受原子彈殘酷打擊的最後一次機會。1945年8月6日早晨,3架B-29轟炸機從高空飛入廣島上空,其中架上裝載著原子彈。

8點15分,那架裝載著原子彈的轟炸機將視准儀對準了廣島一座橋的正中,接著,一個自動裝置打開了。60秒鐘後,原子彈從打開的艙門落人空中。45秒鐘後,原子彈在離地約600米的空中爆炸,發出了令人眼花目眩的強烈的白色閃光,隨之傳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頃刻之間,廣島市中心上空捲起一朵巨大的蘑菇狀煙雲,接著便豎起幾百根火柱。整個廣島市瞬間化為一片火海。

向廣島投放原子彈的這架飛機的駕駛員是蒂貝茨上校,武器操作員是帕森斯上校,具體執行投彈任務的是劉易斯。這位劉易斯還對這次飛行作了飛行記錄。這份飛行紀錄2002年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以35萬美元被拍賣據說這份飛行紀錄也是關於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唯一一份第一手資料。下面是從這份記錄中摘錄下的幾句話:

「我們殺了多少人?」

「天哪,我們做了什麼?」

「爆炸發生後15秒,出現了兩個無比奇怪的氣旋,我們也感到劇烈震動。」我們調轉方向,想看得清楚些。毫無疑問我們所看到的景象會讓一個最棒的爆炸手瞠目結舌。」

「沒有人知道接下來的數分鐘還會發生什麼,爆炸的火光是如此可怕。」

「濃煙覆蓋了廣島90%的土地。」

「我敢肯定,我們的經歷比一切想像更恐怖,這真不可思議,我們殺了多少人?」

「就算我活100歲,這可怕的記憶也不會離開我的腦子,哪怕是一分鐘。」

這枚原子彈的名字叫「小男孩」。從來沒有任何爆炸如此具有毀滅性。原子彈爆炸的強烈光波瞬間使成千上萬人雙目失明;幾百萬度的高溫把爆炸中心及附近的一切都化為灰燼;衝擊波形成的狂風又把爆炸範圍內的所有建築物摧毀殆盡。

市中心近13平方干米的地方,6萬餘幢建築物被徹底摧毀。據不完全統計,廣島當天就死了約9萬人,兩周後達到近10萬人。更多的人由於受到致命的核輻射的照射,將會慢慢地在痛苦中死去,到1986年,這樣的死亡者約有14萬。還有許多人失蹤,這些失蹤者大部分是在爆炸中心消失的,他們在瞬間被幾百萬度的高溫汽化,不是變成了碎片甚至塵,而是變成了氣體,甚至被分解成了原子……

廣島的悲劇並沒有使日本馬上接受盟軍的最後通牒,立即無條件投降。他們又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幻想仍沒有對日宣戰的蘇聯會進行調停。然而,8月8日,日本從蘇聯領導人那裡得到的最終回答是:蘇聯政府從8月9日起對日宣戰。200萬蘇軍沖入中國東北,對日軍最精銳的部隊70萬關東軍進行了毀滅性打擊。就在蘇軍殺向關東軍的同一天,天剛亮架B-29重型轟炸機載著已經生產出來的最後一枚原子彈「瘦子」又飛到了日本上空。它本來的目標是工業城市小倉,但當飛到小倉上空時,發現它被籠罩在工業煙霧中,無法選擇投放點,因此飛離由於當時飛機上的指揮員得到的指令是只要他轟炸一個看得見的目標。他便往西南方飛去他知道那裡有另一個工業城市長崎。

到了長崎上空,投彈員找到一個目標點,將原子彈扔了下去。當晚,得到長崎又被毀滅的消息後,日本天皇在他的防空洞裡召開了御前內閣會議。他這時候已經不相信他的軍部能夠帶領日軍抵抗住盟軍,主張接受《波茨坦公告》,但卻提出了條件,就是公告「不含有任何損害天皇陛下作為日本最高統治者的特權」的內容。美軍拒絕了這個條款,不過同意舉行談判。同時,美軍轟炸機仍在大規模轟炸日本。

到8月14日,美國也作出了一點讓步,同意不立即廢除日本的天皇體制,但天皇必須受到盟軍指定的最高統帥部的控制。當時的美國國務卿也向日本正式復文說,天皇必須向盟國最高統帥部投降,他的最後地位將由日本人民的自由選舉來決定。

這樣的答覆可以說是半推半就地同意日本要求保留天皇。因此日本當即宣布無條件投降。這天午夜,所有日本人畢恭畢敬地站在收音機前傾聽天皇的「玉音」,天皇的講話大意就是說:由於敵人使用了一種「無比殘忍的新炸彈」,其毀滅性「簡直無法估量,已經奪去了許多無辜的生命」,因此,他被迫接受《波茨坦公告》。

在納粹德國投降3個多月後,最後一個軸心國投降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結束。關於這場戰爭我寫得已經太多,不想再說更多,只想借用美國著名戰地記者、1945年4月18日被日軍打死在太平洋一座小島上的厄尼·派爾的一首詩來表達對這場戰爭的感受:

死者不願成為加在我們頸上的重負。

但是活人永遠忘不了那慘無人道的景象——

遍布世界各地山坡上和溝渠里的冰冷的屍體。

日日月月,歲歲年年,從一國到另一國,大量的人死去。

冬天死人,夏天死人,

死人如此司空見慣地亂七八糟地躺著,令人厭倦。

死人如此之多,駭人聽聞,幾乎令人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