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人深思的「拿鐵效應」:人窮,都是自己作的

2023-09-27     富書

原標題:發人深思的「拿鐵效應」:人窮,都是自己作的

作者:汀蘭(富書作者)

大家有沒有這種情況:

一年到頭沒穿啥好的,沒吃啥好的、沒用啥好的,錢卻沒了。

如果有,不妨來看看下面這個故事。

金融顧問大衛·巴赫講過一個故事:

夫妻倆每天都要各自買一杯拿鐵,他們覺得這都是小錢。

後來一位學理財的朋友為夫妻倆算了一筆帳:每天2杯咖啡70元,1年就是25550元,30年加起來就是76.65萬元……

若每天不買拿鐵,而是省下,他們早就能擁有一輛豪車,

這就是驚人的「拿鐵效應」。

生活中,一些看起來「必要」的小習慣、小物品,因為每次的花費太小,往往會被我們忽視,卻沒有意識到,它們正在慢慢「掏空」我們的錢包。

而「窮」很多時候,都是這樣「作」出來的,只消費,不儲蓄,誰能不窮呢?

有錢買買買,沒錢乾瞪眼

《貧窮的本質》一書中指出:人窮的原因之一,是總是會掉入一個又一個的「消費陷阱」。

消費陷阱可能是「大減價」「買二送一」「限量版」「試用券」「免息分期」等等,感覺不買就虧了。

結果買回來要麼用不著,要麼用不完,又開始後悔,但就不改。

直到沒有經濟來源,捉襟見肘時,才徹底醒悟。

網友@露露 研究生畢業後,在公司做項目,一個月能拿上萬的工資。

她覺得上學這麼多年都是問家裡要錢,每次花錢都有罪惡感,現在終於可以自己掙錢自己花,就應該享受美好生活。

於是,她踏上了買買買之路,直播間化妝品促銷,要買;各類美食,要嘗;美容美髮,要弄;朋友聚會,要去,一波操作下來,基本月月光。

可後來,公司效益不好,她很不幸成了第一批被裁的員工。

這時她才發現自己銀行卡里一分錢都沒有,而每個月的房租、水電還等著她,她慌了。

沒辦法,她只能腆著臉問家人、同學、朋友借錢,再也不敢大手大腳花錢,只能艱難度日。

還好,沒多久,她又找了一份新工作,有了之前的教訓,她懂得存錢的重要性。

每個月拿到工資後,她會拿出一部分定存,還養成了隨時記帳的習慣,每周進行一次復盤,篩選出不必要的消費,用來警示自己。

短短几個月後,她的存款就過萬了。

許多人和露露一樣,覺得年輕不享受,難道等老了再說?所以月光變日常,透支變正常。

但一到關鍵時刻,兜比臉還乾淨,才意識到:有存款,心不慌,才是真正的享受。

日本作家本田直之曾提到:

當今社會,通過消費物質獲取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

我們生活在物質富餘的時代,想得到一件物品輕而易舉。

就有人以為多消費能彌補內心的空虛,卻陷入更大的空虛,只能靠更多的消費來填補,如此循環往復,最後是一邊守著消費品,一邊喊著自己窮。

卻不明白消費帶給我們的快樂很短暫,只有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把錢花在刀刃上,才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存錢存自由,也存未來

莎士比亞曾說:「金錢是個好士兵,有了它就可以使人勇氣百倍。」

每個人都希望能隨心而活,喜歡的隨時有,不喜歡的能拒絕。

但隨心需要有實力,對普通人來說,最直觀的實力就是有錢。

有錢可以離開討厭的工作,拒絕討厭的人;沒錢除了「忍」,還是「忍」。

媒體人張清最開始是在體制內工作,但他受不了體制內的多種「束縛」,下定決心要辭職創業。

為了賺取創業初始資金,他拚命寫稿,同時給5個專欄供稿,光副業每個月就能賺3萬。

隨後他會按月把所有的兼職收入和本職工作60%的收入,都存起來,只留40%生活所需。

就這樣雷打不動地堅持了2年,存夠50萬,他才有底氣辭職創業。

他仔細算過,就算不再掙一毛錢,50萬也夠他請兩個助理,折騰兩年。

創業後,因為手裡有錢心裡不慌,他拓展了許多新領域,效益不錯,才第一年就有了回報。

後來張清說:「你錢越攢越多,抗風險能力就越來越強,對世界越來越好奇,也更願意探索。你對世界的看法也會越來越積極、從容,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也就越強。」

儲蓄最開始其實也不過是少買一件漂亮衣服、少喝一杯奶茶,少聚會一次。

但日復一日後,儲蓄和不儲蓄的人,不知不覺早已拉開距離。

有句話說:「世上99%的問題都能用錢解決,剩下的1%需要更多的錢。」

有了錢,很多問題都不是問題;沒錢,不是問題的也會成為問題。

所以,要有儲蓄意識,你想要的人生才有可能成真。

與其亂消費,不如學儲蓄

主持人楊瀾曾說:「幸福的生活不會從天而降,學會儲蓄才能擁有養足未來的資本。」

大多數人認為錢是靠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

但生活的真相是,很多人一輩子可能一次掙大錢的機會都沒有,那不靠儲蓄又能靠什麼呢?

所以分享幾個儲蓄的小方法,給存不下錢的你:

1、先存錢,後花錢

巴菲特說過:「不要先消費後儲蓄,而是花儲蓄後剩下的。」

辦一張新的銀行卡,每個月拿到工資時,先將工資的10%-20%存在新卡中,或者將自己的工資分為儲蓄、開銷和投資,儲蓄部分無論如何也不能動。

雖然每個月存的錢不多,但日積月累,也是一筆不小的錢。

2、消費前,先列購物清單

錢是怎麼沒的?

就是因為我們在購物時,看到這個想買,看到那個也想買。

東西越買越多,真正需要的卻沒買到,還給自己添加許多負擔。

所以,購物前,可以先列清單,分清重要和不重要,購物時,直奔目標,不但省錢,還提高效率。

3、學會延遲滿足

大家肯定都有過這種感受,買一件東西時非常喜歡,但事後再看到那樣東西,卻發現當初的喜歡消失了,感覺自己白買了。

而學會延遲滿足,正好可以幫你判斷是真心喜歡,還是享受消費的短暫快樂。

比如你看上一件漂亮的衣服,可以告訴自己,一周後再決定買不買。

如果一周後還是想要,說明是真的喜歡這件衣服,這時再買下,才不會後悔。

讓自己的慾望多飛一會,沒準慾望會越來越小。

王爾德曾說:「在我年輕的時候,曾經以為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現在我老了,才發現確實如此。」

只有經歷過缺錢,才能明白錢雖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

真正窮的人,沒空喊窮;喊窮的人,都是自討苦吃。

再富的人,只花不存,也有彈盡糧絕的一天;再窮的人,日日存,處處省,也有柳暗花明的一日。

讓我們大家一起,從現在開始存錢吧。

作者簡介:汀蘭,富書作者,一枚愛閱讀愛碼字的90後,希望能用文字給你們帶來力量,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本文:富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458167c67f1f8cb31cd2491315abf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