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路窄人多,隔壁建房,是村裡建房要遵守的規矩嗎?

2023-12-24     關山聽風

原標題:農村俗語:路窄人多,隔壁建房,是村裡建房要遵守的規矩嗎?

「路窄人多,隔壁建房」,是一條在農村流傳頗廣的俗語。筆者以前在一些村子古石碑的鄉約中見到過,是一條鄉村建房方面需要遵守的規矩。

這句話從字面上說,乍一看,前後兩句話,好像前言不搭後語,沒有內存聯繫。說實在的,這句話對現在很年輕人來說,確實比較晦澀難懂。

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農戶在建房時,不能太過於自私自利,既要考慮到村裡人出行方便,又要考慮到鄰里之間的關係。

「路窄人多」指村莊內、鄰里之間的道路本來比較狹窄,平時又有很多人來來往往,建房的時候不能建占用道路,讓村裡人或者鄰居無法正常通行。

過去傳統農村,在舊時社會背景下,村莊人口越多,村裡人人越和睦團結,就越有安全感,大多數人喜歡聚族或聚群而居,離開村莊單家獨戶居住的很少。

因此,大多數的傳統村莊,人口密度高,房屋鱗次櫛比。有村莊的地方就有道路。一般來說,村裡的道路雖然呈網格狀布滿村莊,四通八達,但是道路普遍比較窄。

村內道路具體要求,基於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村裡人家辦喪事時,能讓抬棺的隊伍順利通過;二是村裡人家收親嫁女時,能讓嫁妝順利通過。三是要便於防火,即路上能夠同時站兩行人,可不停地傳接水桶,快速送水滅火。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保持消防通道的暢通。

另外,還要求人們在蓋房時,不能將屋檐延伸到路上,也就是不能挑檐遮路,屋檐滴到路上,避免房屋上的瓦片掉下來碰傷路人。

因此,很多傳統村莊路寬的標準,一般的村內道路為三到四尺,村內的主幹道為五到六尺。

這種標準,在過去農村都認為比較窄了,但是,過去農家非常珍惜土地,也就重視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這種標準也就符合當時農村的實際情況,也就足夠用了。

如果放在現在農村,很多家裡都購買了各種農用車、小汽車,需要給消防車留進出的通道,傳統的村內道路就顯得更加窄了。

「路窄人多」這句話就是提醒建房的村民,在翻修或新建房時,不要為了自家的利益,隨意占用公共道路,使本來比較狹窄的道路變得更加狹窄,影響村裡人或者鄰居的出行。

建房時隨意占用道路,往往會引起引發鄰居的不滿和反對,從而導致的鄰里之間的矛盾和糾紛,甚至出現打官司情況,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引起法律訴訟。

古代對占用街道和道路建造房屋,朝廷有嚴厲的立法和懲罰措施。

比如,《唐律》規定:「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種植墾食者,笞五十。各令復故。」《宋刑統》也有「侵巷街阡陌」條:「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明會典》也有類似的規定。

違者不僅被打板子,還要進行拆除,並恢復原狀,既受皮肉之苦,也帶來經濟損失。

過去,農村占用道路建房,不管是村莊內的道路,還是村莊外的道路,都是一樁違反社會道德的事。

農村歷來將修路架橋視為行善積德、功德無量的行為。老話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而拆橋毀路則被視為損人害人之事,讓人瞧不起,遭人唾棄。

「隔壁建房」這句話指在村裡蓋房的時候,包括砌圍牆,一定要注意自己家宅基地與鄰居家宅基地的界限,並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因為建房而導致的矛盾和糾紛。同時,如果兩邊的道路比較狹的話,儘量多留一些地方,用來拓寬道路。與人方便,自己也方便。

實際上,這句話提醒人們在建房時,要充分考慮到鄰里之間的關係,尊重鄰居的利益。

過去農村建房,鄰里之間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糾紛隱患,一是宅基地的界限不清,當然也有故意越界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二是滴水過界,農村稱為強勢遮天;三是在打基礎時,掏空鄰居家老房子的基礎,導致鄰居房屋的安全問題;四是占用鄰居的出行道路,讓鄰居要麼繞路而行,要麼沒路可走。

因為過農村建房,一般只有一到兩層,鄰里之間的採光倒不是問題,現在農村由於都要建小樓房,都有三四層樓以上,就會遮擋鄰居房屋的光線。因此,房屋的採光也成為鄰里之間重要糾紛隱患。

「路窄人多」這句話就是提醒建房的人,在建房時不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要充分考慮到鄰里之間的關係,尊重鄰居的利益。在建房之前,應該與鄰居進行充分的溝通和協商,並在村裡公證人在場的情況下,把宅基地的「四至」劃分清楚。

農村建房鄰里之間的糾紛歷來就有,如何解決呢?在清代有一個「六尺巷」典故,並有一首詩流傳於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個典故在我國民間可謂是家喻戶曉,並成為以和睦謙讓的美德來解決鄰里建房糾紛的典範,至今仍然有積極意義。

總而言之,「路窄人多,隔壁建房」這句農村俗語,是在提醒村裡人,建房時要注意個人與村民、個人與鄰里之間的關係,尊重村民集體和鄰居的利益,事前多溝通和協商,以達到共同維護和諧、安全的鄉村生活環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3c62c2846fda284cd110e378f271c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