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第二次國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成立。以周恩來同志為領導的南方局在川軍將領中做了大量的統戰工作。不少川軍將領及仁人志士接受了我黨關於「停止內戰」「團結抗日」「共赴國難」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正確主張。成為推動川軍主動請纓出川抗日、英勇殺敵的積極因素。比如,在我黨張曙時、羅世文、李一氓等人幫助下,劉湘適時接受了我黨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積極與共產黨靠攏,並主動為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比如在1937年8月7日召開的最高國防會議上,他發言提出:「要抗戰才能救亡圖存,才能深得民心,要先攘外才能安內。抗戰,四川可以出兵三十萬,提供壯丁五百萬,供給糧食若干萬石。」並指出,抗日是當前形勢下救亡圖存凝聚民族人心的核心要義,可謂對國民黨蔣介石此前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內」等打內戰的一貫主張進行了顛覆性地解釋。他把抗日攘外放在決定民族生死存亡的首要位置,表現了他所代表的四川民眾願意為抗日救國盡職盡責、出錢出力的真實願望與主張。這與他接受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觀念是密不可分的。
一、川陝蘇區革命精神和紅軍氣魄也是影響川軍各部認識軍人歷史責任與使命的因素之一
在四川正當「二劉」為爭奪領導權混戰正酣之際,1932年底,紅四方面軍由陝南推進川北,迅速解放了通江、南江和巴中等地區,建立了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英勇無畏的紅四方面軍和根據地人民在粉碎了軍閥田頌堯發動的「三路圍攻」之後,又在1934年9月打破了劉湘發動的「六路圍攻」。紅四方面軍以革命實際行動,一方面極大地鞏固和發展了革命根據地,另一方面宣傳了我黨的革命主張,彰顯了紅軍為了民族的自由和解放,不怕犧牲、英勇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對長期疲憊於內戰、屢敗於紅軍的川軍將領來說,紅軍的這些革命主張和英勇精神,無疑對啟發他們如何正確看待和踐行軍人有關民族、國家職責產生了積極影響。
關心社稷民生,維護民族獨立,為報國而獻身的崇高精神品格,一直是植根於中華民族靈魂與血液里的最優秀的民族基因與精神傳統。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前仆後繼、不怕犧牲、以身許國、英勇奮鬥,不僅徹底打敗了日本法西斯,贏得了戰爭的全面勝利,而且在這場偉大的戰爭中還不斷弘揚、升華了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這種奉獻和犧牲精神。可以說,四川人民舍小家為大家,為國效力不顧個人安危、不惜犧牲自身利益的精神品質,正是中華民族敢於為國捐軀、為國效力等精神傳統在抗日特定環境下真實而生動的再延續、再發展和歷史覺醒。
八年抗戰中,他們轉戰于山西、山東、河南、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福建、湖南、廣西和貴州等省區,直接參與了淞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大小戰役28個,成為中華民族抗日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至於當時前線有「無川不成軍」之說。在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歷程中,廣大的川軍發揚四川人吃苦耐勞、不畏艱險,不畏強暴,勇於為國捐軀的奉獻精神和忠勇精神,與日寇殊死搏鬥,義無反顧、以身許國,為抗戰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據何應欽在《抗戰時期各省歷年實征壯丁人數統計表》統計:8年間四川共征壯丁258萬人,僅陣亡者就有26.3萬餘人,約為全國陣亡人數的20%,負傷者35.6萬人,失蹤者2.6萬人。除總司令劉湘積勞成疾以身殉職外,尚有將官王銘章、李家鈺、許國璋和饒國華等4人,王潤波等校官9人,尉官古應康等34人陣亡。
二、川軍將士恪盡職守,堅持戰鬥在抗日最前線,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堅強的民族意志,抗擊了敵人的瘋狂進攻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川軍乃至整個西南各省軍隊中「出現了大量的烈士將軍,而沒有一個投降將軍,也沒有出現偽軍」,這是何等的英烈與難能可貴!八年抗戰中,四川軍民同仇敵愾、團結一心,生動而真實地再現了中華民族不可欺、不可辱,中華兒女誓與侵略者抗爭到底、戰鬥到底的堅強意志與精神氣節。
此外,還有專門由老年人組織的「白髮赴難團」、僧侶救國會、基督教青年鄉村服務團等等。四川各階層、各行業紛紛成立抗日救亡社團,參與抗日宣傳組織活動,他們組織歌詠隊、戲劇隊、演講隊,深入到街道、工廠、學校、農村,或宣傳抗日救國、保家衛國的道理,或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主張,或揭露日本帝國主義滅亡中國、奴役中華兒女的罪惡,或創辦刊物進行抗日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宣傳,或組織開展對日經濟絕交委員會、檢舉仇(日)貨委員會等組織,多層次、多線索地動員廣大民眾積極投身到抗日救國的實踐中,形成全民一致抗日的精神堡壘與重要力量。抗日救亡組織、團隊的不斷湧現,顯示了四川人民抗日救國熱情的空前高漲,「這是國共合作,團結抗日後,在群眾救亡運動中出現的新氣象」。
在形勢極端不利的情況下,川軍將士抱定「有敵無我,有我無敵」的犧牲精神,以視死如歸的英勇氣概與日軍殊死搏鬥,依靠步槍與刺刀,憑藉短兵相接的白刃戰,屢進屢退,堅持鏖戰七天七夜,阻擋了日本現代化精銳部隊的瘋狂進攻。全師在戰鬥中付出了慘重代價,團長解固基陣亡,營長傷亡11名,下級軍官及士兵傷亡達70%,旅長朱載堂僅以身免。這次戰鬥川軍不僅完成了上級交派的戰鬥任務,而且展示了中國軍人英勇頑強,誓與頑敵血戰到底的不屈意志。
第20軍楊森部是川軍中最窮的部隊。在增援上海的急行軍中,白天走100多華里山路,晚上宿營還要打草鞋以備第二天行軍穿。但官兵們認為,此次出征是「為了抗戰,殺日本鬼子」,打的是保家衛國的「國仗」而非爭奪地盤、互相殘殺的內戰。全軍官兵精神振奮、鬥志昂揚,在收復陳家行戰鬥中,軍長楊森親臨火線督戰,指揮部隊成批向前衝鋒,與敵人展開肉搏爭奪戰。前赴後繼,抱定「為了民族生存,國家獨立,犧牲也應當」的堅強信念,與敵人苦戰13晝夜,堅守住了陣地。士兵死傷十分之七,下級軍官犧牲殆盡,但始終抱著「繼續前進」「更張後續」的信念堅持戰鬥。802團千餘官兵與日軍白刃相接,反覆衝殺,英勇殺敵,大部分官兵壯烈犧牲。
在此次戰鬥中,20軍共計傷亡團長20多名,連長200多名,士兵7000餘人,為打破日軍迅速攻占上海的企圖做出了重要犧牲,展示了川人保家衛國,抗戰到底的血性與忠勇形象。
徐州會戰,122師師長王銘章臨危受命,「以川軍薄弱的兵力和腐敗的武裝,擔當津浦線上保衛徐州的第一線的重大任務,力量已不夠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作為軍人,王銘章認為為國犧牲乃其軍人天職,為了完成任務雖消亡殆盡,不剩一兵一卒,也無怨無悔。如果不這樣,「則無以對國家,更不足以贖20年川軍內戰之罪愆了」!以軍人為國犧牲為最高使命,抱定以死報國的決心參戰,真實再現了川軍為國捐軀的忠勇與精神。同時,這也有為打贏「國仗」,雪洗20年來打內戰的罪惡的自覺要求。
1938年3月16日拂曉,日軍1萬餘人向守衛界河第45軍駐守的主陣地發動全線進攻,並配備10餘門山炮、10餘架飛機向守軍陣地狂轟濫炸,以掩護其步兵向東關猛攻。川軍嚴翎營官兵將成捆的手榴彈一起投向戰壕缺口的日軍敢死隊,炸得敵人魂飛魄散,死傷遍地,迫使其停止攻擊。下午5時,日軍發動第三次攻擊,集中30餘門大炮,10餘架次飛機輪番助戰,攻擊滕縣東大門。團長張宣武組織手下開展夜戰,一邊向近在咫尺的日軍猛投手榴彈,一邊手持大刀沖向敵群,展開白刃血戰,將衝鋒的日軍40餘人全部消滅,奪回了東關。17日上午8時,日軍調集第10師團精銳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再次向東關發動攻擊,川軍124師739團團長王麟率兩營官兵死守陣地,與日軍進行近距離反覆肉搏戰,團長負傷後仍「督師死力堵塞,斃敵甚多」。727團3連在連長張荃馨帶領下,手舉大刀向敵人猛砍,將沖入陣地的日軍四五十人全部殲滅。全連150人僅40餘人生還,張連長等100餘人犧牲。
自3月16日至17日,川軍困守滕縣堅持戰鬥36小時。師長王銘章、師參謀長鄒慕陶等川軍將士2000餘人犧牲(僅500餘人得以生還)。他們奮戰孤城,視死如歸,決心殲滅強敵,不惜犧牲自我,成功阻擊了日軍精銳的瘋狂進攻,並取得了斃傷日軍4000餘人的驕人戰績。川軍英烈的鮮血沒有白流,他們的英勇事跡得到了抗日軍民的高度讚揚。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評價說:「若無滕縣之苦守,焉有台兒莊之大捷?台兒莊之結果,實滕縣先烈所造成也!」並說:「滕縣一戰,川軍以寡敵眾,不惜重大犧牲,阻敵南下,完成戰鬥任務,寫出了川軍抗戰史上的最光榮一頁。」充分肯定心繫祖國安危,置自我生死於不顧,拚死抗爭的戰鬥精神與民族氣節。
在八年抗日戰爭的艱難時期,本來遠離戰場第一線、處於相對安穩區域的川軍,卻主動請纓到前線抗戰,以粗劣的裝備對抗現代化裝備的、全面武裝的民族敵人。戰場從南至北,從北至南,哪裡有惡戰,哪裡就有川軍的身影。他們用自己的青春、生命和鮮血,無怨無悔地捍衛了民族的尊嚴,打破了日本帝國主義滅亡中國的幻想;他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盡釋前嫌,團結一致與民族敵人進行最後的搏鬥,一點點地消耗並拖住敵人的進攻,用極大的犧牲換來了一個個勝利,並最終為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爭取民族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他們敢於戰鬥,勇於為國犧牲,舍小家為大家,以身報國的忠勇精神,建立了卓越不凡的歷史功勳。真實地再現了深藏於他們心中深明大義、愛國愛家、以身許國的「家國」情懷,重塑了四川人不屈不撓、忠公體國的巴蜀精神特質,鑄就了為國犧牲、英勇無畏的中國軍魂,奠定了川軍在抗日戰爭中非同尋常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