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和李典關係如何,且看這幾處細節,原來兩人早有積怨

2020-09-11     小懶貓yen

原標題:張遼和李典關係如何,且看這幾處細節,原來兩人早有積怨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軍閥割據。一代梟雄曹操趁亂奪取中原之地,後來又打敗袁紹、呂布、馬超等人,迅速統一了北方。而曹操在征戰天下的過程中,其麾下更是湧現出了大批的一流武將。不過,這些武將雖然在戰場上配合默契,彼此之間的關係卻並不和睦。本文介紹的李典和張遼,這兩員大將就素來不和。

張遼李典二人不和的證據,見於《三國志·李典傳》:「(典)與張遼、樂進屯合肥,孫權率眾圍之,遼欲奉教出戰。進、典、遼皆素不睦。」要知道,在一個勢力中,將領之間互相有矛盾,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李典和張遼這兩位大將的不和,卻給底下的士兵起到了很不好的示範。據《三國志·李典傳》稱:「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可以看到,李典是一個大氣恢弘的儒將。而張遼在進入曹營之後,也是識大體、知進退、懂分寸的一個人。

既然兩人並非那種搬弄是非之人,而且在張遼加入曹操麾下之後,他也未曾與李典發生過衝突,那麼為什麼兩人的關係還是很不好呢?甚至曹操都知道二者不和,故意讓他們在一起鎮守合肥,以此來互相牽制。

說到這,就不得不談到李典和張遼早期的私人恩怨了。而造成兩人關係不好的首要因素,便是張遼在李典叔父李乾的死亡中,曾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據《三國志·李典傳》記載:「典從父干,有雄氣,合賓客數千家在乘氏……布別駕薛蘭、治中李封招干,欲俱叛,干不聽,遂殺干。」可以看到,李典的叔父李典是間接死在了呂布手中的。而此時的張遼,正是為呂布而效命。作為呂布手下的大將,張遼不可能不知道李干之死的行動安排。從史書記載來看,李典是被叔父李干撫養長大的,兩人關係情同父子。這樣一來,李典對於呂布部將出身的張遼,也難免生出怨懟之情,這也是避免不了的人之常情。

其次,張遼的風評不太好。他和呂布一樣,為了保命先後投奔過不同的主公。從張遼一生來看,他先後效命於丁原、董卓、呂布、曹操。如此看來,張遼投降的本領倒是一流。而這個出身,也就註定了張遼在加入到曹魏集團以後,難免會受到他們的歧視。

古人「殺身成仁」的思想,可謂是根深蒂固。作為一員武將,轟轟烈烈的戰死沙場,最後馬革裹屍,這才是當時一種主流的觀念。在此情形之下,張遼數次投降的舉動也難免遭到世人的看輕。不止深受儒家禮儀薰陶的李典瞧不上張遼,就連于禁、樂進、武周等曹營逐將,對待張遼的態度,也是非常不好的。

除此之外,李典不服張遼,也是一個明顯的原因。李典雖然為人儒雅,不愛與他人爭功,但是他從未效忠二主。不僅如此,李典也是屢立戰功,打出了屬於自己的威名。但是反觀張遼,他憑藉降將的身份,在加入到曹魏集團之中後,反而備受曹操的信任和倚重。在此之後,張遼便被曹操多次提拔,其官職和權力,甚至要超過了李典這樣的老臣子。如此一來,李典心中又怎麼會服氣。再加上張遼的性子也有些傲慢和直接,他也未能察覺到曹營諸將的心中所想。這樣一來,李典和張遼的關係,也難免會越來越差。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一句了。曹操對於這些外姓將領,其實是沒有完全放心的。而曹操重用張遼,也是有著深層次的考慮。因為張遼為人不齒的降將出身,便註定了他在曹魏集團中,必定不會和其他外姓將領結成黨羽。反而,將張遼提拔上去,反而能引起那些老臣子們的不滿。如此一來,外姓將領對於曹操,豈不是更加忠心。

出於這點考慮,曹操便將張遼、李典、樂進三人安排在了一起,令他們共同守衛合肥。而這,也顯示了曹操高明的馭人之道。不過後來張遼威震逍遙津,合肥以七千兵馬大敗孫權十萬精銳,卻給曹操帶來了一個大驚喜。因為在面對敵軍之時,素來不和的張遼和李典,選擇了齊心協力,共同抵禦孫權。

在筆者看來,這就是張遼和李典為什麼被稱為一代名將的原因。在戰場之上,能及時放下自己的私人恩怨,這才是難能可貴的。

參考書籍:《三國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wXeenQBd8y1i3sJ_u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