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中,立春已悄然而至,春天來臨,疾病終將會消散。
立春,24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群芳譜》有言:「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
立春代表著從今天開始,氣溫升高、日照延長、降雨增多,從此春回大地,春暖花開。
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節氣,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帶給我們無限希望。
立春有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zhì)負冰」。
東風解凍: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
蟄蟲始振:蟄居的蟲類開始在洞穴中慢慢甦醒。
魚陟負冰:還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被此時上游的魚兒背負,浮在水面。
在從前,逢立春之日,人們會將豆麻(一種植物)撒在土牛身上,以此祈求散痘消疹、保安康,這就是「撒豆消災」的來源。
除此之外,立春還有著許多特別的習俗,以下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
01 報春
古時候,人們會在紅紙上畫上二十四節氣和牽著牛耕地的人,這就是「春帖子」,寓意一年之計在於春,要抓緊務農,不負春光。
立春當天,裝扮成春吏的兩個人,就會挨家挨戶送上春帖子,還要敲鑼打鼓、沿街高喊:「春來了!」以表達人們對春天到來的歡迎與喜悅。
02 打春
所謂打春,就是用鞭子或柳枝打土牛三下。
打牛頭寓意吉祥,打牛腰寓意五穀豐登,打牛尾寓意四季平安,而無論打到哪個位置,都象徵著寒冷退卻、春耕開始。
雖然現在我們大部分人家都不養牛了,但我們同樣可以在立春這天,祈求新一年的豐收、吉祥和平安。
03 咬春
《陳檢討集》中說:「立春日啖春餅,謂之咬春。」
用麥面烙制或蒸製的薄餅,裹上豆芽、韭黃、粉絲等炒成的餡兒,就是春餅,也叫春卷、春盤,甚至還有「一卷不成春,萬卷春如醉」的諺語。
《明宮史·飲食好尚》中則說:「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
為什麼要在立春這天吃蘿蔔?可能就像俗語所說:「咬得菜根,吃得百苦,享得百福。」
其實無論是春餅還是蘿蔔,人們在立春這天吃進嘴裡的,都不再是簡單的食物,而是一種迎春喜慶之兆。
04 探春
從前的立春之日,人們還會扮成公雞、春牛、牧童、燕子、送春桃的大頭娃娃等各式形象,上街遊行,這就叫「探春」。
探春之後一直到端午,都是春遊的好時節。
往年這時,天氣回暖、春光正好,大家都會選擇出門賞花、觀柳、散步……但今年,我們卻只能待在家中。
但牆壁能阻隔只有疫情,眾志成城、永懷希望的我們,心中自有春意!
也許2020年從一開始就給我們設置了諸多難題,但無論多麼艱難的時刻,我們也一定會咬牙挺過去!
今日立春,願從今日起,枝頭春滿、山河無恙,大地重歸平靜,人民安居樂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n62JHABjYh_GJGV8X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