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陳新代 —— 塔公祠

2023-07-29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陳新代 —— 塔公祠

「九江文史」系列發布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為尊重原作者,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公眾號上首發,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

九江城內舊有塔公祠,位於原東大街(大中路)現柴桑小學處,祠西有關帝廟和城隍廟。塔公祠祭祀的是清朝將領塔齊布。

塔齊布,字智亭,托爾佳滿洲鑲黃旗人。太平天國時期,塔齊布是清軍的一員悍將,他模仿愛國英雄岳飛,在左臂塗黑刺下「忠心報國」四字,打起仗來,提著槍,挾著弓箭,還要兩名士兵豎著他的一根長矛,跟在他的旁邊,衝鋒陷陣,奮臂切齒。因作戰驍勇,由一名下級軍官二等侍衛逐級升至游擊、參將、提督。

原文配圖

咸豐四年(1854) 十一月,塔齊布率軍由湖北來九江,駐紮在南門外,參與對九江的圍城。經冬歷夏,塔齊布在大半年裡多次攻九江沒有效果。據晚清李濱《中興別記》載:塔齊布「憂憤廢寢食,乃製備工具,圖大舉,國藩遣平勇渡河攻湖口,期約是日兩城同攻,(七月十六日)辰刻,忽患心悸,日中遂卒,年三十有九歲。」有的史料說塔齊布是「因久攻不下,嘔血而死」。

塔齊布是清軍圍攻九江先後達五年之久期間死亡的官階最高的官員,時授湖南提督,是武官中的從一品。塔齊布死後諡忠武,在攻下湖口、九江之後,咸豐皇帝下諭旨,在湖口石鐘山建昭忠祠,九江城內建塔公祠,表彰這些為他效命死亡的官兵。渝旨的刻石現保存在湖口石鐘山的上諭亭內。除了九江的塔公祠之外,湖南的省城長沙也同樣建了一座塔齊布的塔公祠。

原文配圖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敗的清王朝,民國建立後,並不看重為清王朝效命的塔公祠,二十世紀 20 年代,當時的九江市國民黨黨部設在塔公祠內辦公,排坊門樓上鑲嵌了孫中山的畫像,像兩邊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題詞。九江市商民協會(原九江總商會)也設在此處。

因當時是北伐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市黨部是由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為骨幹所籌建的。1927 年 3 月 17 日,國民黨反動派指使地痞打手搗毀了這個市黨部,殺害了工人糾察隊分隊長曹炳元,製造了震動全省的「三·一七」流血慘案。同年的 7 月中旬,賀龍的國民革命軍二十軍開到九江,二十軍的一師師部也設在塔公祠,使這座為清朝效命的塔公祠,成為「八一」起義前起義軍隊的駐紮地。

今柴桑小學校門 編者攝於2023年1月

斗轉星移,塔公祠門面改換,又辦起了學校,先後被稱為九江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九江縣甘棠鎮中心國民小學,潯陽鎮第一中心國民學校,解放後更名為九江市第一完全小學,1955 年 10 月易名九江市柴桑小學。隨著歲月的逝去,塔公祠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但是,它的存在和變遷都定格在九江城的歷史畫面之中。

陳新代(作者像)

【讀後記】陳老師的這篇文章,簡略了些。從塔公祠到市黨部到柴桑小學,這裡發生的故事真不少。如今的柴桑小學大門內,有一塊介紹學校歷史的文化牆,內容也不多。能有,也就不錯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beb861b7901b775af89192a0e7abd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