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養老金試點迎「周年」:超4000萬人開戶、產品持續擴容,養老金融布局加速

2023-11-17     搜狐財經

原標題:個人養老金試點迎「周年」:超4000萬人開戶、產品持續擴容,養老金融布局加速

出品 | 搜狐財經

作者 | 馮紫彤

「來打聽養老產品的客戶是有變多的」,一股份行零售業務客戶經理徐恬(化名)向搜狐財經表示。

近年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居民的養老意識和意願正日益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養老規劃和養老理財,以提升晚年生活的質量和幸福感。在此背景下,養老金融市場需求迅猛增長,養老金融也成為了眾多商業銀行的戰略焦點之一。

於去年11月底啟動試點的個人養老金無疑是諸多銀行發力養老金融的一大抓手。「個人養老金推出之後,確實是感受到了大家對於『養老』和『個人養老』的關注度高了蠻多」,徐恬從網點工作中體會道。

作為養老第三支柱的一大主角,近一年來,個人養老金業務試點正如火如荼推進。客戶端,開戶禮、開戶補貼、現金抽獎,各大銀行「燒錢」攬客搶抓市場;產品端,儲蓄、理財、基金、保險,各類產品持續擴容、出新不停,只為滿足客戶多樣化產品需求。

多端發力下,如今,個人養老金成績如何?各行有何安排?在養老金融其他方向,銀行們還有何嘗試與布局?

4030萬人已開立個人養老金帳戶,「全國展業」布局中

據人社部數據,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36個先行城市(地區)開立個人養老金帳戶人數已達到4030萬人。

截至11月16日,共有465隻儲蓄產品、19隻理財產品、162隻基金和各類保險95隻登上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2022年個人養老金剛剛啟動試點之際,產品目錄上僅有129隻基金類產品和7隻保險類產品。

從開戶規模和產品規模增長情況來看,個人養老金的一年試點可謂成績卓著。

首批獲准開辦個人養老金開戶業務的銀行一共有23家,包括6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和北京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5家城市商業銀行。

查閱上述銀行近期財報,已有銀行秀出了個人養老金「肌肉」。

如北京銀行表示,截至三季度末,該行開立個人養老金資金帳戶突破 114 萬戶,成為首家且唯一一家突破百萬的城市商業銀行,其中北京地區養老金帳戶開戶數超 84 萬戶,持續保持區域領先優勢。

上海銀行也披露,至2023 年9月末,其養老金客戶共158.07萬戶,保持上海地區養老金客戶份額第一;管理養老金客戶綜合資產(AUM)4517.96 億元,占零售客戶 AUM 的比重為 47.41%,較上年末提高0.45個百分點。

截至6月末,興業銀行也已開立個人養老金帳戶 323.21 萬戶,較上年末增加94.05萬戶。

同時,北京銀行還在三季報中表示,「已推出預約開戶服務模式,做好全國展業準備」。

除北京銀行,近期,工行、中行、建行、浙商銀行、江蘇銀行等多家試點銀行也推出了針對非試點地區的預約養老金開戶活動。

「業務預約有禮。」顯然,新一輪「搶客」大戰已然打響。

養老金融「打法」多樣,多機構提供「全生命周期」方案

不只是個人養老金,如何更好地布局養老金融、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對於美好養老生活的期盼,商業銀行也在積極探索。

目前來看,豐富產品貨架,推出、引入更有養老特色、保值增值的儲蓄、理財等金融產品;同時,與養老社區、醫療機構等進行跨界合作,整合養老產業各方資源、並給予信貸支持,是商業銀行的布局養老金融主流「打法」。

此外,諸多銀行也藉助科技和數字化的力量,打造更貼心的「銀髮金融服務」,如在手機銀行提供更大的字體、更簡單的操作介面;或在網點布置上開闢老年客戶服務專區、加強無障礙設施的建設等,打造「有溫度的服務」。

近來,也有多家銀行專門推出了養老金融服務體系或其他養老金融品牌。

如建設銀行在半年報中表示,已前瞻布局養老金融藍海,二三支柱聯動,擦亮「安心健養」年金服務品牌。

盛京銀行創新研發「盛享人生 『京』心陪伴」養老金融服務體系,將銀行業務與養老服務有機結合,為養老客群建立「零售+場景+生態」的特色化、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模式。

「全生命周期」。在各行的養老服務方案中,這一用詞反覆出現。

日前,中信銀行也給出了養老金融的「中信解法」——從全生命周期的養老規劃出發,圍繞客戶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財富管理需求,提出「三分四步」的養老理念和實施路徑。

「三分」,即根據人生的三個重要階段來做相應的財務規劃:18-35歲,注重收支平衡,為後面養老儲備積攢第一桶金;35-60歲,事業高速發展期,結餘資金逐步積累,應實現財富的穩健增值,為未來的養老支出做好儲備;60歲之後,步入退休後的銀髮階段,中信銀行則提出了「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的理念,通過合理規劃實現養老資產穩健增值,保障養老支出具有可持續性。

「四步」,即平衡收支、預防風險、規劃養老、長錢投資。中信銀行希望通過貫穿一生的財務規劃,保障廣大客戶退休以後的生活質量。

此外,在2023 年初,中信金控財富管理委員會還成立了養老金工作室,成員包括中信銀行、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信信託、中信保誠人壽、華夏基金。該工作室旨在運用全生命周期規劃的方法,優選全市場優質的養老金融產品,以滿足不同目標客群、不同人生階段的財富需求

「只開戶不繳存」,養老金融建設仍有難題需攻克

「現在個人養老金是一種常態化指標,除了開戶,也開始後續的出售個人養老金帳戶產品」,徐恬對搜狐財經表示。但被問及產品銷售情況時,徐恬直言,「不好賣」。

當前,養老金融發展尚處在起步階段,還有許多問題和難關需要攻克。個人養老金「只開戶不繳存」便是現階段最直觀的問題之一。

根據人社部數據,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全國3038萬人開立個人養老金帳戶,其中只有900多萬人完成了資金儲存,實際繳費人數僅為參加人數的31.37%;儲存總額182億元,人均儲存僅2022元。

「空戶」難題因何出現?

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回復搜狐財經稱,影響儲戶繳存的顧慮只要有兩個:一是資本市場波動下資管產品收益欠佳,有帳面餘額縮水的情況出現;二是許多客戶雖然在新戶禮等營銷刺激下開了帳戶,但本身對於個人養老金理解有限,甚至很多人也達不到享受個人養老金稅收優惠政策的門檻。

從當前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中的各產品收益情況看,19隻養老理財產品均錄得正收益,但基金產品整體收益不佳,近九成產品自成立以來收益告負。

如何解決?

「投教」,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表示,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居民對養老儲備的認識和重視程度。

董登新也表示,個人養老金是長期投資,不能以短期的收益或者是季度、年度的收益來衡量產品的好壞,要看長期收益、看年化平均收益率。「投資者觀念的轉變需要機構更多的管理和引導」。

此外,董登新補充道,「很多收入不滿個稅門檻的人,他繳納帳戶里的錢本可以不繳個稅的,但一旦放進個人養老金帳戶去了,將來就要繳個稅」。按照規定,個人養老金帳戶餘額在退休後領取時將單獨收取3%的「延遞納稅」。

對於未來商業銀行養老金融建設,江瀚提示道,如何準確識別需求,如何確保金融產品的安全性,以及如何確保服務的便捷性和人性化。這些都需要銀行業進行深入的市場調研和技術研究,以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

「未來的個人養老金的發展前景,我們還是非常樂觀的」,董登新表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be0051e320696b3bbd77c91fd6156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