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失蹤10年,父母行程曝光令人淚目:有的人,再也回不來了

2021-03-23     周沖的影像聲色

原標題:女兒失蹤10年,父母行程曝光令人淚目:有的人,再也回不來了

「我女兒就在這片海的某處。」

2021年,3月11日。

一位身著黑色羽絨服的日本老婦,面向大海,遞上了一束鮮紅的花。

她叫成田博美。

10年前,她美麗的女兒繪美,還活著。

那時,她步入3月新婚,對母親說:「我想生3個孩子。」

2011年3月11日,清晨。

博美像往常一樣目送女兒出門上班。

她手裡拿著便當,笑容明快。

可沒有人知道,就在未來的幾個小時後,一場災難即將襲來。

9.0級超強地震,一場巨大的海嘯。

相關的死者達到15786人。

(數據來源:維基百科)

2644人,下落不明。

而博美的女兒繪美,正是這失蹤的其中之一。

如今,10年過去,繪美仍毫無音訊。

可她的父母從未放棄自己的女兒。

10年來,博美都在給繪美的手機沖話費。

每一天,她都給女兒發送簡訊:

「一定會再見面。」

每一周,她都帶著女兒愛吃的便當來到那片海域。

從2016年開始,父親成田正明每周都會潛水搜尋女兒。

潛水次數累積500次,最深時潛到過水下30米。

有人問,「10年了,會釋懷嗎?」

父親哀嘆著,「我想釋懷,但其實恰恰相反,對女兒的想念越來越強烈了。」

母親以淚洗面,「不管什麼樣子都好,我就想找到她,抱著她。」

每一次碰觸到涼水,他們的內心就浮現女兒的模樣。

母親博美常常在想:

「繪美是不是現在也很冷。」

都說,時間是最能撫平傷口的東西。

可是,人們忘了,傷口漸漸長出新肉,但疤痕已經永存。

它仍然充滿刺痛感。

每每想起,總叫人不知所往,意難平。

2021年,馬航MH370航班發生事故的第7年。

事故調查隊解散了。

中馬澳都停止了對370的搜尋。

新聞上鮮少有人關心那154名沒回家的中國乘客。

可對這154名乘客的家屬來說,記憶不會衰退,痛苦仍在繼續。

一位失蹤乘客的妻子程利平,形容這幾年,用了「凌遲」二字。

她常常幻想著「門開了,老公回來了」。

有時開車,想起自己的丈夫,就在路邊停下來嚎啕大哭。

她不願在家人面前落淚,特別是孩子。

當女兒問她:「我的爸爸為什麼老出差不回來?」

程利平的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小時候爸爸帶我去公園,然後長大後,就是爸爸再也沒有出現。」

面對孩子,她無法說出殘忍的那句「爸爸死了」。

一邊背負著難以承受的真相,一邊蹣跚前行。

這是程利平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多年過去,她決心放下了。

不為自己,而為身邊的家人。

做下這個決定前,她對丈夫說:

「我希望他是在一個地方安好,比我過得好。」

有人在放棄,有人卻還陷在泥沼中遲遲無法脫身。

對家人的眷戀,如奔涌的海浪,時時刻刻都拍打在心。

沉沉的痛感,壓得他們喘不過氣。

60多歲的老人栗二有。

兒子失聯後,這個一輩子連邯鄲市區都沒去過的農民,卻滿世界地尋找兒子。

他每天都會撥打兒子的電話。

「電話那頭說,您撥打的電話已關機。」

粟二有不理,也不聽,獨自念叨:「今天冬至,你吃餃子沒有?我等著你......」

他不知道什麼叫失聯。

他只知道自己的兒子還沒回家。

看到沙灘,他會躺在上面。

看到野果子,他想也不想就開始啃。

他說,「想知道兒子如果真的漂流到海島上,能不能生存下來。」

早年,馬方向家屬給出252萬的賠償金。

栗二有拒絕了。

找尋兒子的這些年,他負債纍纍。

在北京,他吃麵包,喝礦泉水,睡火車站。

他十分缺錢,也真的需要錢。

可他堅決不要這筆巨款。

這個滿是滄桑的老人,捂著臉,戚戚地說:

「那個錢,不能拿孩子命去換。」
「拿了這個錢,我也活不了。」

7年過去了。

馬航失聯乘客的家屬們,對著大海,對著天空,走過千山,趟過萬水。

他們也安慰過自己:「該幹嘛幹嘛,一切該怎麼過還怎麼過。」

可人生有種痛,叫「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春天尚好,可人間卻再難尋到那個人的蹤影。

這些年,馬航MH370的乘客家屬走的走,散的散。

對他們來說,最恐懼的不是「死亡」。

而是在自己離開這個世界前,都沒有找到失聯的親人。

「這個事情我什麼都沒有了解到。」

遺憾,似乎是常事。

但做到釋懷,卻很難。

人生有種美好叫——久別重逢。

人生有種遺憾叫——失散人海。

那些還沒來得及告別就離開的人啊,願你在另一個平行世界裡,正好好活著。

急診室,或許比飛機場和火車站,見證過更多的別離。

一位93歲的老人,名叫張紅寶。

她在身體檢查中,發現了疑似心肌梗塞的症狀。

人生中,她第一次進了搶救室。

在病床上,她不斷地喊著:「德超,德超,德超啊......」

德超,是她的兒子。

幾十年的時間裡,兒子都是隨叫隨到。

他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

可一進急診室,母子兩人就不得不分開了。

老太太在病房裡哇啦哇啦叫個不停。

兒子德超在門口心急如焚,想趁勢進去看看自己的母親。

保安勸阻著:

「要相信醫生,沒事的,沒事的。」

「人老了,免不了有這些毛病的。」

這個在急診室外踱步的男人,說道:

「我想讓我母親活到100歲。」

等終於熬到探望時間,他就悉心給母親喂粥。

為了讓母親知道自己在身邊,他在門口寸步不離。

母親是第一次住急診室。

他像囑咐孩子一樣,囑咐著眼前這個93歲的老人。

「會哭的孩子有奶喝!越叫的人越有好處。晚上要小便的話,叫的響一點!醫生護士會來照顧你的!」

小時候,德超由母親一手照顧。

長大後,這份恩情在他心裡久久不曾消散。

於他而言,有母親在的家,才有一個完整的樣子。

在有限的時間裡,他能做的便是給予母親無限的愛。

「我想讓我母親長壽,我想把小時候愛全部用在母親身上。」

不要再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占滿我們的人生。

不要讓孝順來得太晚。

讓愛來得迅速一點,猛烈一點,長一點,重一點吧。

畢竟,人生不止來日方長,還有後會無期。

顧京陽,37歲,河南洛陽人。

2020年,7月20日,他年僅8歲的女兒去世了。

3年前,女兒甜心查出患有橫紋肌肉瘤。

為了給孩子治病,他們傾家蕩產。

可病魔面前,醫生也無能為力。

女兒去世後,顧京陽度日如年。

每每回憶起從前,淚水都無法抑制。

顧京陽說:

「她會和我嬉笑打鬧,會說爸爸你別抽煙,別喝酒,不准看美女。」

而這所有語言,匯聚成一句話,那就是「我特別想念她」。

為了陪伴自己的女兒,顧京陽做出了一個決定。

他去了安葬女兒的陵園裡上班。

提及初衷,顧京陽說:

「從孩子出生到去世,我們從來沒離開過孩子,於是我就想,我如果能在安葬孩子的陵園上班,這樣我每天都能見到她,孩子一個人在這裡就不孤獨,也不害怕。」

他時常去看望自己的女兒。

每一次,都帶著一堆零食和玩偶。

「爸爸來看你了,孩子!爸爸昨晚夢到你了,爸爸給你帶了很多你喜歡吃的東西,甜甜圈、大果粒,還有火龍果...... 別害怕,爸爸天天在這裡陪著你......」

在上面,清晰地刻著一行字。

「寶貝,爸爸媽媽永遠愛你。」

每年生日,他都會帶著蛋糕去給女兒慶生。

他陪女兒聊天,彙報自己的近況。

「爸爸可聽你的話了,現在少抽煙,少喝酒,你還能給爸爸唱首歌嗎?」

他親吻墓碑,眼含熱淚。

對著大地,對著女兒的墓碑,他說:

「以前如此,以後也會這樣。」

生前,他給予女兒的愛,在身後亦不會長眠。

2020,舉國上下都度過了十分艱辛且悲痛的一年。

一場疫情,讓無數人都嘗到了「生離死別」的苦楚。

在每一次災難過後,我們更深知「生命的脆弱和無常」。

猶記得——

貴州公交墜湖事件,一瞬之間帶走21個人。

浙江溫嶺爆炸案,20條鮮活的生命。

聚仙飯店坍塌,29人不幸離世。

山西景區火災,13人遇難。

吉林交通事故,18人死亡。

......

越長大,越懂得「人間無常」。

就像《克斯維爾的明天》中寫的那樣——

「其實真正的送別沒有長亭古道,沒有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在一個和平時一樣的清晨,有的人被留在昨天了。」

人的一生,或長或短。

最重要的,即是好好珍惜。

珍惜每一個清晨、午後、傍晚。

對愛的人,少說一句重話。

給至親的人,多一個擁抱。

不要總以為「來日方長」。

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去對待。

不要等,不要拖。

想做的事情趁早去做。

想愛的人,趁早去愛。

盡全力,讓這蒼翠年華的遺憾,少一些,再少一些。



作者:魚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Nt4XngBDlXMa8equHJ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