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缺口200萬,該如何看待這個數字? | 電競世界

2022-07-29     電競世界

原標題:人才缺口200萬,該如何看待這個數字? | 電競世界

「未來電子競技和電子遊戲的巨大成功絕對不是在本行業取得的成功,一定是與其他行業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進產生的巨大成功。其他行業通過電競獲得更多的機會實現價值和創造就業,電競通過其他行業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形象更加正面,提升了ip的影響力,實現普惠和互惠。」——鄭奪

近年來,IG、EDG、RNG等戰隊在各項頭部賽事的奪冠事宜頻登熱搜,引髮網絡熱議。疊加電競賽事入選亞運會正式項目,電競正以「體育賽事」的全新面目走入大眾視野。

7月27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騰訊遊戲副總裁、騰訊電競總經理侯淼表示,按照電競行業目前的發展速度,未來三四年時間內的人才缺口將達到200萬,甚至更多。

我們需要從多方面來看待這個數據。

職業化的電競人才需求增加

首先,電競確實是一改過去「不務正業」的面貌進入社會生活。

7月26日,在2022全球電競運動領袖峰會暨騰訊電競年度發布會上發布了《2022亞洲電競運動行業發展報告》,報告表明電競如今在國內市場始終保持著非常良好的發展趨勢。以2021年英雄聯盟S11全球總決賽為例,公開數據顯示全球觀看總時長超過1.7億小時,同時觀看人數峰值超過7300萬人次,大幅提升60%。這足以證明如今電競賽事的社會影響力開始比肩,甚至超過多項傳統熱門賽事。

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體育產業造成了較大衝擊,但隨著《體育產業統計分類(2019)》將電競運動加入到職業體育競賽表演活動之中,未來,電競有望成為後疫情時代下體育產業發展的全新增長點。

就在今年2月,我國人社部還頒布了13個國家職業技能標準,電子競技員赫然在列。因此,面對電競行業的火熱需求,在當下的電子競技行業中,培養專業化、職業化的電競人才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也是整個電競行業得以健康、良性發展的重要一環。

理性看待「大」數字

其次,要理性看待人才缺口200萬的事情。實際上,從2017年開始,不管是50萬、100萬,還是200萬,這些電競人才缺口的數據就在各大媒體轉載中被打上了標籤,迅速傳播開來,不斷強調著電競行業既光鮮又賺錢。

但這些數據的表達卻十分曖昧,對電競從業者的邊界規劃、工作內容、電競本身的定義都不清晰。

不可否認,電競確實正在逐漸走向成熟,這些由不同機構提出的報告和新聞報道,一定程度上確實是對電競的認可。但這些數據看起來非常權威,也非常吸引人,但參考價值卻相當有限。很可能所謂的缺人才,是把電競相關的城市旅遊、營養康復、直播陪練都算進去,而真正的電競選手卻又是條充滿激烈競爭的賽道。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職業口徑,電競行業從業人員包括在電競遊戲開發、電競賽事服務、電競自媒體、電競智能培訓等電競產品鏈相關領域工作的人員。目前只有不到15%的電子競技崗位處於人力飽和狀態,電子競技員、電子競技運營師、賽事運營、數據分析師等職業人才匱乏。

因此,電子競技相關的人才教育,一直是近年來行業內正在討論的話題。

電子競技學科設置的必要性

對於電競行業人才教育,英雄體育VSPN 聯合創始人兼營運長、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客座教授、電競教材《電子競技概論》作者鄭奪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鄭奪對電子競技做了如下定義:「電子競技是秉承公平競技和探索極限精神,以電子信息技術為核心,以軟硬體、遊戲內容等為競技工具、競技空間和競技對手,在統一規則下開展的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的對抗運動,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對人類智力和體力的延展和突破,是科學技術介入競技體育發展的新階段。」因此,他認為,隨著科技的介入,電子競技成為競技體育發展的新階段,在新階段里,出現了大量的科技、應用場景等,擁有巨大影響力和產值的電子競技因為其獨特性決定了電子競技需要設置單獨的學科,培養自己的人才。

而電子競技學科近年來,已在越來越多的高校中開設。2016年,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成為13個增補專業之一。隨後,四川、湖南、安徽等多地高校開設電競專業。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有十多所本科院校和幾十所高職院校開設電競相關專業,近幾年每年都有院校申報開設。同時,為了滿足不同領域的要求,相關專業的所屬門類、具體名稱和報考要求都有所不同。

作為一個新興專業,如何制定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也成為了不可避免的現實難題。安徽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教師康源祥坦言,電競專業還處於起步階段,諸如電子競技數據分析課程並沒有針對性的教材,只能靠借鑑其他相關教材編寫校本教材。同時,師資短缺也是個難題。目前,校企合作、共同培養的方式是不少院校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途徑。

在行業呼籲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的同時,學科教育也要跟上。在更新疊代快速的電競行業,從業者也需要及時學習新的知識和內容,不斷適應新變化。

來源:觀察未來科技、中國商報、中華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9e5c51763a6812bea575d1af464e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