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下控股衝上市:半年收入超22億,毛利率60%!靠代工生產

2022-10-12     閨蜜財經

原標題:蕉下控股衝上市:半年收入超22億,毛利率60%!靠代工生產

摘要:扭虧為盈有「妙招」(歡迎關注閨蜜財經)

撰文|蜜姐&編輯|凱

這是@閨蜜財經的第1142篇原創

時隔6個月,蕉下控股的招股書失效了。

10月10日,港交所官網顯示,蕉下控股再次遞表,衝擊「太陽傘第一股」。蕉下的野心並不止於此,它立志要做城市戶外新興品牌。

蕉下控股的生意經很有意思。

它負責設計、開發和銷售產品,但生產靠代工廠,毛利率竟然高達60%,而2019—2021年卻累計虧損約54.96億元!直到今年上半年才扭虧為盈,賺了4.91億元。

此前,蕉下控股依靠代工廠被輿論關注後,一度被痛批是割新中產「韭菜」。它做的防曬生意到底前景如何?

01

首先來看行業。

蕉下控股給自己的定位是「中國城市戶外鞋服公司」,從防曬產品起家拓展至多種非防曬產品。但其目前收入主要還是靠防曬類產品,屬於防曬服飾行業。

灼識諮詢數據顯示,2016—2021年,我國防曬服飾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為5.9%。

隨著大眾對於健康生活的追求,以及各路廣告長期宣傳,抗衰老、皮膚保養的意識深入消費者心,對於防曬服飾未來的發展,灼識諮詢的報告頗為樂觀。其預計2021—2026年,該市場規範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進一步提高為9.4%,2026年其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958億元。

圖片來源|灼識諮詢

相比其他防曬品牌,單一依賴墨鏡、傘具等,蕉下控股有意識發展更多品類。當然,它也依然存在依靠少數爆款產品的問題(下文詳細分析)。

在灼識諮詢報告中,2021年蕉下的總零售額為31億元,市場份額為5%,在國內市場排名第一;同年其線上零售額為30億元,市場份額為12.9%,同樣排名第一。

實際上這些數據既能看到蕉下目前的優勢,也能看到其成功的原因及隱憂。

02

再看蕉下控股的基本面。

招股書披露,2019—2021年及今年上半年,蕉下控股的收入分別為3.85億元、7.94億元、24.01億元和22.06億元。增速方面,2021年最快達203%,今年上半年有所下滑,也高達81.3%。

毛利率方面,蕉下控股同期保持了持續增長,到今年上半年,其毛利率已高達60.3%。但2019—2021年,其凈利潤率卻較低,不足6%,今年上半年明顯改善,提升至18.2%。

但值得關注的是,2021年,是蕉下控股收入增長最快的一年,也是虧得最慘的一年,全年虧損額度高達54.73億元。

蕉下控股早在2013年就推出了暢銷的小黑傘,2019—2021年,毛利率保持在50%—60%,但同期卻在持續虧損,分別虧損了2321萬元、7.7萬元及54.73億元。三年累積虧損54.96億元。

今年上半年,蕉下控股「逆天改命」,從去年同期的凈虧35.12億元到錄得凈利潤4.91億元,與一個關鍵數據有關: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

蜜姐簡單解釋下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是一種兼具債務和權益特徵的工具,對投資者、公司和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影響存在差異。

對於投資者而言,拿到這類優先股,同時享有轉換權(公司在上市後,優先股可以無條件轉換成普通股)和贖回權(如果公司在一定時限內無法上市,則需要按照約定的價格贖回這些優先股),因此投資人的收益和安全都能獲得一定保障。

對於被投資的公司來說,發行這類優先股能以更低的成本獲得融資。

而對於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來說,則不太友好。

因為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與估值有關,公司估值越高,則上漲的公允價值部分在損益表中產生「虧損」,反之則被確認為「收益」。

搞清楚這個關鍵概念,我們再來看蕉下控股的盈利能力。

2019—2021年,蕉下控股的凈虧損中,錄得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虧損分別為4120萬,3620萬和55.95億元,成為同期其虧損的主要原因。

而今年上半年扭虧為盈,則是錄得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1.56億元,占同期凈利潤的32%,也就說其實際盈利能力並不如財務數據表現的那麼好。

03

蕉下控股今年上半年扭虧為盈,也與其成本控制有關,但招股書預期,下半年其廣告及營銷開支將大幅增加。

2019—2021年,蕉下控股的分銷及營銷開支分別為1.25億元、3.23億元和11.04億元,分別占收入的32.4%、40.7%及45.9%。今年上半年這項開支為7.25億元,占收入的32.8%,低於前兩年的占比。

蕉下控股的分銷及銷售開支中,廣告及營銷開支的占比最高,2021年該項支出為5.86億元,今年上半年為2.64億元,分別占同期收入的24.4%和11.9%。

對於依賴代工廠生產產品,卻能從一眾產品中殺出重圍的蕉下來說,營銷是利器,但也是潛在風險。

有利的方面,蕉下控股的自營渠道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約8成,其中線上店鋪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達7成左右。

招股書披露,蕉下控股此舉的成功依賴於第三方社交媒體、內容平台、關鍵意見領袖和名人代言,利用線上曝光觸及新消費者。

同時,其風險提示坦誠,隨著社交媒體及內容平台快速發展,須繼續在該等平台維持曝光度,並在全新或新興熱門社交媒體及內容平台上確立曝光度。

但流量獲取的成本隨著競爭加劇及邊際效用遞減,存在著廣告效用降低。而為了保持曝光度,投入還不得不持續。

這一點在其廣告及營銷開支上的增速也可以看出。2019—2021年,蕉下的廣告及營銷開支分別為0.37億元、1.19億元和5.86億元,其中2020—2021年增速放分別高達222%和392%,大幅高於同期的收入增速(106%和203%)。

04

防曬並非新概念,蕉下控股一直強調其科技感,但研發投入占比實際上卻在降低。

2019—2021年,蕉下控股的研發開支分別為:1990萬、3590萬和7160萬,今年上半年為6320萬,分別占同期收入的5.2%、4.5%、3.0%和2.9%。

當然,對比某些護膚品公司研發人員不足10人,沒有實質性專利技術來說,蕉下控股顯得還是專業很多,其研發團隊有177人,擁有172項專利。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其產品結構。

蕉下控股截至今年6月30日止,服裝類收入占比提升至35.8%;傘具類降至11.8%,多元化發展的態勢明顯,但其大部分收入來自數量有限的暢銷單品。

2019—2021年及今年上半年,蕉下控股的前30款暢銷單品產生的收入占同期總收入的比例高達99.8%、88.6%、74.8%及71.6%。

最後,就是代工廠生產的老問題,好處是蕉下能夠騰出更多精力搞研發、營銷等,但也容易因為消費者的不滿,導致損害品牌價值。

此前,已有不少媒體報道及平台、自媒體測評,對其防曬功能和代加工模式提出質疑,同樣類型產品代工廠的銷售價格僅為蕉下產品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版權聲明:本文系閨蜜財經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註明出處和作者,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556fe0f23ad8d1c05ca430f8cfeb50a.html